南音直入花园歌词注释

执竿入城解释,执竿入城的意思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3-05 21:50
1.解释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着拿杆子,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杆子,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没有办法了。

2.一会儿,有个老人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是见到的事情多了而已,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3.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4.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执竿入城原文及翻译注释
1个回答2024-02-24 03:11

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执竿入城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着拿杆子,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杆子,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没有办法了。一会儿,有个老人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老源锋贤,只是见到的事情多了而已,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注释

鲁:鲁国,在山东。                                                      执:拿。

有......者:代词,可以译为“有一个裂山……的人”                初:开始时。

之:代词,指长竿                                       侍晌                 不可入:不能进入(城门)。

亦:也                                                                         计无所出:计:办法。指想不出办法。

老夫(第三声):老人。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至:来到。

送友人入蜀的注释译文
1个回答2024-02-27 07:26

⑴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⑵崎岖:道路不平状。
⑶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⑷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握运著马段槐梁头而上升翻腾。
⑸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⑹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⑺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⑻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明孙君平。

一超直入如来地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1个回答2023-07-25 06:00
指不须经历各种修行层次,而直接证入佛位。与「立地成佛」同义。永嘉证道歌(大四八‧三九六上):「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隐御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州州此如意珠,自册携蔽利利他终不竭。」 p71

世说新语或古代寓言的 原文 翻译 注释 急!一定要有: 原文 翻译 注释谢谢
1个回答2024-01-18 10:44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文言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病:劳累.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非徒:不仅只是.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长:原作“揠苗助长”,后作“拔苗助长”.
评点: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磨杵成针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寓意:没有~的毅力,学问上就不可能有很深的造诣.
逢入京使的注释译文
1个回答2022-12-14 06:47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看史记,是直接看译本,还是自己对着注释翻
1个回答2023-01-27 13:06
个人据觉得自己对着注释看会好点
可以自己理解
且对着注释看就能明白大体意思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译文 | 注释 | 赏析
1个回答2024-03-18 14:38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代]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宋词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

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赏析

这是西园怀人之作。西园在吴地,是梦窗和情人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诚是悲欢交织之地。梦窗在此中常提到此地,可见此地实乃梦萦魂绕之地。

这也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象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来,意密而情浓。

创作背景
四字成语注释及注音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7 12:44

四字成语,均是以汉语拼音标注(含四个声调)。多数成语先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再融合成一个有特定意思的成语,亦或是给出典故、造句、打比方、图片等,用生动的例子,以这些作为有效的解释。 比如: 1、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哀鸿遍野 [ āi hóng biàn yě ]: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打比方) 3、安步当车[ ān bù dāng chē ]: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具体解释) 4、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出 自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典故)

有什么四字成语是有“注释,解释说明”的意思的
1个回答2024-01-20 15:56
【依经傍注】依照经典及其注释.指说话有根有据.
【等因奉此】等因:旧公文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重心所在的下文.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发凡举例】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举:提出.指举例以阐明要点.说明全书通例.
【发凡起例】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发凡言例】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分类举例以说明书的体例.
【更令明号】重新申明号令.说明贤明君主应当取信于民.
【画地成图】在地上画出地图,来说明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势.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
【举例发凡】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开宗明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连类引譬】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
【难以理喻】喻:明白;理:道理.很难用道理去说明.
【旁搜远绍】旁:广泛;搜:搜集;绍:继承.广泛地搜集引证资料,穷本溯源地说明来历,以进行论证.
【前目后凡】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起例发凡】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取譬引喻】打比方,作譬喻,用以说明道理.
【轻敲缓击】比喻婉转地表达意思和说明问题.
【如此这般】虚指没有详细说明或不要求详细说明的某种事物.
【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忘言之契】忘言:无需语言说明;契:意气相投.指彼此以心相知,不拘形迹.
【现身说法】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显微阐幽】显示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着明.
【以古喻今】喻:说明.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引譬援类】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
【一言而喻】喻:明白.一句话就使人了解或说明白.
【引喻失义】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言之不预】没有预先说明.
【寓庄于谐】谐:风趣;庄:严肃庄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其深刻的蕴含.
【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百喙难辞】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
【不容分说】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不由分说】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说:言论;遂:完成;谏:劝说.已做过的事不必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含既往不咎之意.
【穿凿傅会】生拉硬扯,牵强解释.
【穿凿附会】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附会穿凿】将无关之事硬扯在一起牵强地解释.
【构会甄释】构:组成;会:聚合;甄:审查鉴定;释:解释.将众说汇集到一起进行比较考核,择善而从.指妥善地进行解说.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金风未动蝉先觉】金风:指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秋为金;觉:察觉.秋风还未来到,蝉却早已察觉.比喻事先觉察到将要发生的变故.
【解惑释疑】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解疑释惑】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解疑释结】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开释左右】开释:开导解释;左右:用于信札,尊称对方.指用劝慰、开导的话消除对方的忧愁、疑虑和烦恼.
【六经注我】注:解释;我:自己的观点.牵强地用各种经典着作中的论断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议论服务.
【龙首豕足】犹言牛头不对马嘴.指对书义的解释与原旨相去甚远,风马牛不相及.
【六艺经传】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书的书.泛指古代典籍.
【强作解事】比喻本不明事情的真意而妄加解释、议论.
【随文释义】随:顺着;释:解释.指依据一段话或前后文,对某个不懂的概念做出解释.
【失之穿凿】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山陬海筮】【解释】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示例】【故事】
【铁板注脚】注脚:解释字句的文字.指最具权威,不可动摇的注解.
【望文生训】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小儿强解事】强:勉强.小孩子对事物并不理解却强作解释.比喻对事物并无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却一味以自己的意愿曲解这一事物.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自不待言】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