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相声训徒集锦

我要做刘谦的徒弟
1个回答2024-02-27 04:17
去台湾香港那些地方就可以找到他,他经常在那边晃
谦辞敬辞成语的集锦
1个回答2024-03-12 21:11
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坏。
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德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低下。
挂一漏万:挂,列举;漏,遗漏。提到一个,漏掉上万。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
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
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
一得之遇:一得,一点心得;愚,愚见,谦辞。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
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后常用作提笔作画、写字或作文的谦辞。
区区此心:区区,微小、微薄。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或想法。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笨的人多次思虑问题,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得到一定的收获。也作“愚者一得”。
管窥蠡测: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蠡,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大海。比喻眼光狭窄,见识浅陋。也作“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避让贤路:交印辞职,给才德高的人让路。常作老年引退的自谦辞。
二、敬辞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关于师徒训诫电视剧
1个回答2023-11-28 09:24
20关于师徒训
相声文训徒和武训徒区别
1个回答2022-07-18 20:16
很经典的一段传统相声《训徒》,为了和《武训徒》区别一般都叫做《文训徒
郭德纲于谦阎鹤祥训徒是哪个专场 就是别扭那个。
1个回答2022-06-14 11:27
《文武训徒》。
表演:郭德纲、于谦、孙越、张鹤伦、阎鹤祥。
简介:2010.11.6 德云社群口相声专场
军训锦旗感谢用语大全
1个回答2024-01-20 12:24

1、军训育英才,军威震山河。
2、军训锤炼莘莘学子 ,携手共育中华英才。
3、军训缔结友谊花 ,携手共建军训情。
4、军营学校育英才, 战士学生鱼水情。
5、军训锤炼莘莘学子, 携手铸就钢铁长城。
6、为学子茁壮奠基石, 为祖国未来育英才。
7、飒爽英姿显军人风采, 高尚美德彰军人本色。


8、言传身教展军姿, 军民共建育栋梁 。
9、军民合作建平安社会,无私奉献育祖国栋梁。
10、战士为师传军旅宝典 ,百姓做徒学人生真谛。
11、言传身教展军姿 军校共建育栋梁。
12、教官风采尽展校园盘锦,学生英姿描绘未来希望。
13、少年心理初播擒虎术,军人身上始传好习惯。
14、军姿育桃李,童心映日红。


15、军民携手塑栋梁英才,同心协力创一流大学。
16、一声教官好,一生教官好。
17、一日军训,终身教官。
18、军风训学子,正气彰本色。
19、青青军衣,悠悠我心。
20、炎炎烈日同甘共苦,漫漫人生淳淳教导。
21、亦师亦友同训练,教官学员共苦甜。
22、刚正苛责是责任,嬉笑怒骂皆关心。
23、做一天的学员,是一生的教官。

读《了凡四训》悟谦德之效
1个回答2024-01-20 17:32
讲在前面

我们了解了凡先生的不凡。不凡在其守凡不妄为,又超凡脱俗大有作为。圣贤有三立的功德,立身自强做有用之人,立言传世做有用文章,立命安邦做栋梁之材。张载有四句谒,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我作为后学晚辈才孜孜不倦研读这部作品,希望分享读了了凡四训后的心得体悟,把这些灵光一闪的感悟留下些许痕迹,留于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国学是民族精神宝库,珍视宝库,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凡四训》中的“善论”,促人警醒,催人奋进,但其不免牵强的命运说与唯心的善恶因果论,则需甄别批判。辩证“舍得”,智慧“扬弃”,何尝不是读国学经典的“为善善为”。建议我们通读了凡四训这本书的原文,行文非常的优美典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并不难了解,但是其中所深藏宇宙人生的道理,却是非常的深奥,必须用心体会,才能有得于心,才能信心益增,效法了凡先生立命精神的决心,会更加的坚定;进而身体力行,断恶修善。于是而个人的学业,事业,家庭均能和谐圆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37岁遇云谷禅师前,袁了凡完全被锁定在家乡老先生算定的“命数”中。迷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因而,“澹然无求”,“原来只是凡夫”。

醍醐灌顶,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让袁了凡人生积极反转。简直脱胎换骨,无疑开创新天地。于是,自勉自律,善行三千,又三千,又“一万”(心愿修得“合县减粮,万民受福”)。求福为己,行善利人,何乐而不为?

这一篇专讲谦虚的好处,谦虚的效验;大家要仔细的研究,不可以囫囵吞枣,那就必定能够得到大的利益。这其中有一点是必须牢记的,百无禁忌的,且效果显著的是——谦虚!

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要学会谦虚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谦逊的人更有人缘,更容易成功。有人把谦逊当成一种品德,其实这也是人的生存之道。如果一个人不懂谦逊,热衷与人相争,最终争不来利益,却争来了祸患。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谦虚,他们有了点成绩就盛气凌人,目空一切。有些人作为领导,作威作福习惯了,从来不把小人物放在眼里,这一类人多半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因为一个人心里包容不了别人,别人又如何包容他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站的越高,摔的越疼。如何让自己摔不下来呢?就需要自己放低姿态,保持谦逊。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做人要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无形无色,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避高趋下的谦逊态度对待一切,才能出于不败之地。

俗话说的好,满招损,谦受益。我们每个人混迹在职场、商场上,都应该保持一份谦逊,因为谦逊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处世谋略,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所以,谦虚既是一种高贵的品德,也是一种生存法则。层次越高的人越谦逊,越喜欢讲道德。这是因为这种处事态度,可以让他们获取更多名利。所以一个高层次、高境界的人永远会让自己保持谦逊。

鬼谷子说:与贱者言,依于谦。我们以前说要不耻下问,就是指的不要觉得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这里的贱指的是身份低微的小人物。鬼谷子的这句话其实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生存法则,我们在与每一个不如我们的人接触时,一定要谦逊。因为这样可以拉拢人心,让对方为我所用。哪怕有阶级,贫富,学历高低,也请谦虚待人,战国孟尝礼贤下士有三千食客为他效力,豪杰未露出峥嵘头角以前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那年刘备还在编草鞋,虽然有一层皇叔的身份,可桃园三结义前关羽是逃犯,张飞是屠户,刘备也是结交这俩人于未发迹的草莽时期才拉拢了两位万人敌的将军入麾下。

切记,莫欺少年穷,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小人物。看过斗破苍穹,这部小说可以说掀起了斗气练功流和玄幻小说的退婚潮,男主萧炎因为在故事一开始就遭遇未婚妻盛气凌人带人上门退婚,纳兰嫣然因萧炎实力下降便看不起萧炎,并擅自登萧门取消婚约,使得萧家颜面大失,萧炎对其恨之入骨,被萧炎一怒之下休妻,并发誓三年之后上云岚宗一洗当日之辱,并为云岚宗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在拜了药尘为师后就开始低调修炼焚决,开始了吞噬异火,飙升斗气等级的晋升路线,当初瞧不起他的人,早就被甩了不知多远了,萧炎成了斗帝,也成就一代大主宰。萧炎他说了一句话至今热血超燃的感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人生有生存之道,也有取祸之道。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在《周易》里最好的卦象不是乾卦,而是谦卦。因为只有谦谦君子才能如水一般,以卑下的姿态包容万物。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书经说:满招损呀!谦受益,自满的就要招损害;谦虚的就会受到益呀!受到益。】

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这样看来,天、地、鬼、神、人、都看重谦虚的一边。易经上六十四卦,所讲的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恶从善,吉卦是勉励人要日新又新,唯有这个谦卦,每一爻都吉祥。书经上也讲:自满,就会遭到损害,自谦,就会受到益处。

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人心难测,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彼此之间很难相处。不管在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求职等等。你要想混得好,就要守规矩,懂得人情世故,懂得职场生存的法则,否则,你将输的很惨!所以我们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人来往,做人的方法必须加以讲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了。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在尽可能冷静而谦虚的反省中度过人生。

一个人能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学问要求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要求进步。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

一个人能够谦虚,在职场中一定会得到众人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在不断反省中,以利他之心开启人生之路。古人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是对我们后人的提醒。必须意识到——有了大家才会有我自己。中国古书中有“唯谦是福”一说,意思是“幸福和福气与傲慢的人无缘,唯有具备谦虚之心的人才能获得”。比如你在工作中解决了一个难题,可能你会觉得这个难题是靠你一己之力解决的,但实际上这不可能是你一个人的功劳,因为很多的“果”是由很多的“因缘”促成的,中间包含万事万物,就连空气也是帮助你解决难题的一份子之一。只有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形成团队的合力,在和谐的氛围中有效的开展工作,这非常重要。

孔老夫子的学生曾子说:“以前,追随老师一起学习的那些前辈学长们,不管他们多么聪明都不会翘尾巴。对于后辈,也会放下身段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话。他们那种优雅的气质真是令人怀念啊。”

从曾子的话中,我们重点应该学习的是“遇到的任何人都是我的老师”这一种谦虚的精神。与坦诚之心一样,唯有谦虚才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原动力。

而我们的了凡先生,耿以切身体验告诫世人:“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立命之学,泣血相告。

“满招损,谦受益。”“谦德之效”一章,多引述前贤教导,同时也从亲闻亲见亲历中提炼出亲身感受:“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谦为美德,因而必须懂得敬畏:“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谦亦为善行,因而需要砥节砺行:“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佛教语,意为给人无微不至的帮助),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懂得谦虚,保持谦虚,待人接物,心存敬意,久而久之,便显示出谦德之效——受人尊敬,诸事顺遂!

了凡四训的文摘部分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问: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包容),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作者由是“知非”,人生从此“痛刷”一新。这段经历,对作者是一次涅槃,对读者是思想洗礼。晚清曾国藩受此影响而更名号为“涤生”。

铭心感悟,记录于兹:“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防御)己之邪。”“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了凡四训的译文部分

我好几次和许多人去参加考试,每次都看到贫寒的读书人,快要发达考中的时候,脸上一定有一片谦和,而且安详的光采发出来,仿佛可以用手捧住的样子。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会试,我的同乡嘉善人一起去参加会试的,大约有十个人,只有丁敬宇,这个人最年轻,而且非常谦虚,我告诉同去会试的费锦坡讲: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费锦坡问我说:怎样能看出来呢?

我说:只有谦虚的人,可以承受福报。老兄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诚实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抢在人前,像敬宇的吗?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顺受,小心谦逊,像敬宇的吗?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听到人家毁谤他而不去争辩,像敬宇的吗?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岂有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里,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总是虚心自谦,面容和顺,一点也不骄傲,大大的改变了他小时候的那种习气。他有一位正直又诚实的朋友季霁岩,时常当面指责他的错处,但却只看到他,平心静气地接受朋友的责备,从来不反驳一句话。我告诉他说:一个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祸,也一定有祸的预兆。只要这个心能够谦虚,上天一定会帮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够登第了!后来冯开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我好几次和许多人去参加考试,每次都看到贫寒的读书人,快要发达考中的时候,脸上一定有一片谦和,而且安详的光采发出来,仿佛可以用手捧住的样子。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会试,我的同乡嘉善人一起去参加会试的,大约有十个人,只有丁敬宇,这个人最年轻,而且非常谦虚,我告诉同去会试的费锦坡讲: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费锦坡问我说:怎样能看出来呢?

  我说:只有谦虚的人,可以承受福报。老兄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诚实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抢在人前,像敬宇的吗?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顺受,小心谦逊,像敬宇的吗?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听到人家毁谤他而不去争辩,像敬宇的吗?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岂有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里,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总是虚心自谦,面容和顺,一点也不骄傲,大大的改变了他小时候的那种习气。他有一位正直又诚实的朋友季霁岩,时常当面指责他的错处,但却只看到他,平心静气地接受朋友的责备,从来不反驳一句话。我告诉他说:一个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祸,也一定有祸的预兆。只要这个心能够谦虚,上天一定会帮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够登第了!后来冯开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赵裕峰,名光远,是山东省冠县人;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会试,却多次不中。他的父亲做嘉善县的主任秘书,裕峰随同他父亲上任。裕峰非常羡慕嘉善县名士钱明吾的学问,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见他,那晓得这位钱先生,竟然拿起笔来,把他的文章都涂掉了。裕峰不但不发火,并且心服口服,赶紧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了。如此虚心用功的年轻人,实在是少有,到了明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我入京城去觐见皇帝,见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读书人,看到他的气质,虚怀若谷,毫无一点骄傲的神气,而且他那谦虚的光采,就像会逼近人的样子。我回来告诉朋友说:凡是上天要使这个人发达,在没有发他的福时,一定先发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发,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会变得诚实,放肆的人也就自动收敛了,建所他温和善良到这种地步,是已发了智慧了,上天一定要发他的福了。等到放榜的时候,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阴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张畏岩,他的学问积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许多读书人当中,很有名声。甲午年南京乡试,他借住在一处去寺院里,等到放榜,榜上没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气,大骂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的文章好。那时候有一个道士在旁微笑,张畏岩马上就把怒火发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张畏岩更加的发怒说: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写得不好呢?道士说:我常听人说,做文章最要紧的,是心平气和,现在听到你大骂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气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么会好呢?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倒不觉的屈服了,因此,就转过来向道士请教。道士说: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里不该中,文章虽好,也没益处,仍不会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变改变。

  张畏岩问道:既然是命,怎样去改变呢?道士说:造命的权,虽然在天,立命的权,还是在我;只要你肯尽力去做善事,多积阴德,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张畏岩说:我是一个穷读书人,能做什么善事呢?

  道士说:行善事,积阴功,都是从这个心做出来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积阴功的心,功德就无量无边了。就像谦虚这件事,又不要花钱,你为什么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浅,不能谦虚,反而骂考官不公平呢?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从此以后就压低一向骄傲的志向,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错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积德。到了丁酉年,有一天,他做梦到一处很高的房屋里去,看到一本考试录取的名册,中间有许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问旁边的人说:这是什么?那个人说: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册。而张畏岩问:为什么名册内有这么多的缺行?那个人又回答说:阴间对那些考试的人,每三年考查一次,一定要积德,没有过失,这册里才会有名字。像名册前面的缺额,都是从前本该考中,但是因为他们最近犯了有罪过的事情,才把名字去掉的。

  后来那个人又指了一行说:你三年来,很留心的把持住自己,没犯罪过,或者是应该补上这个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爱,勿犯过失!果然张畏岩就在这次的会考,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造命的权在天,立命的权在我,只要肯努力,多做善事积阴德呀!积阴德,什么福报求不得呀?求不得?】

  从上面所讲的看来,举头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监察著人的行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都应该赶快的去做;凶险,损人的事,应该避免,不要去做,这是可以由我自己决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约束一切不善的行为,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还要虚心,自己肯迁就不骄傲,使得天地鬼神,时时哀怜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满怀傲气的人,一定不是远大的器量,就算能发达,也不会长久地享受福报。稍有见识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狭窄,而自己拒绝可以得到的福,况且谦虚的人,他还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导,若人不谦虚,谁肯去教他?

  并且谦虚的人,肯学别人的好处,别人有善的行动,就去学他,那么得到的善行,就没有穷尽了。尤其是进德修业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举头三尺高呀!决定有神明,不但要存好心,而且要虚心,不可以做坏事,还要肯迁就,天地鬼神呀,千万莫得罪啊!莫得罪!】

  古人有几句老话说: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贵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就像树有根一样;树有根,就会生出丫枝花叶来。

  人要立定了这种伟大的志向,必须在每一个念头上,都要谦虚,即使碰到像灰尘一样极小的事情,也要使别人方便,能够做到这样,自然会感动天地了。

  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够造成。像现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当初那有什么真心,不过是一时的兴致罢了;兴致来了,就去求,兴致退了,就停止,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喜好音乐,若是到了极点,那么齐国的国运大概可以兴旺了。但是大王喜好音乐,只是个人在追求快乐罢了,若是能把个人追求快乐的心,推广到与民同乐,使百姓都快乐,那么齐国还有不兴旺的么?

  我看求科名,也是这样,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实推广到积德行善上;并且要尽心尽力地去做,那么命运与福报,就都能够由我自己决定了!

谦虚需自省

鲁迅先生说过,他解剖自己往往比解剖别人更不留情面。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不犯错误,而是因为他懂得及时、主动并深入地反省自己,从而减少错误,或较快地纠正错误。

我们如果要想受益于谦德之效,要懂得躬身反省。

人生需要反省,反省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反省是一种内心活动,反省通向悟境。“悟者,吾心也”,心无灵犀点不通,反省需自觉,他人无从替代。我们要反省,就是说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判断,是否符合做人的正确准则,要不断认真反省,借以诫勉自己,在尽可能冷静而谦虚的反省中度过人生。不肯反省的人,或难于成功,或成功即为没落的契机,很容易转胜为败。人得意就忘形,得志就专横,这种现象在历史和现实中司空见惯。不会反省,不从他人和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历史反复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其实并不高明。当意识到自私、任性或懦怯时,就应自我告诫:“不可只顾自己”,“鼓起勇气,坚持正义。”不断重复这样的反省,就会在犯错误之前自我惊醒,从而避免失策、失态。

比如,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年轻时磨砺心志,艰苦奋斗,事业有成。但不知何时起,陶醉于成功,变得骄横起来,令人叹息。人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溺于名声,不知不觉中就会变质。不管你自以为达到了多高的境界,如果你不能始终谦虚,不能时时反省,不能坚持学习,你就必然退步,降回故我。这虽然遗憾,很不幸却是我们人的本质。

天天忙忙碌碌,终日沉溺于事务,我们常常因此忘记了反省,这样的生活无从提高我们的人格。必须有严格的自我反省,才会促使我们变得高尚。
鲁班训徒的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11 17:06
  您好!我已深深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的错误来源于意识上的淡薄和思想上的麻痹内,确切容的说还是自己不够认真,才会导致这件事情的发生。由于我的失误给公司带来了损失我深表歉意,通过这件事情我真正领悟到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明白了以后如何改进,因为做事不认真,自己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还连累到公司,使公司在经济和名誉上受到严重的损坏,这是用金钱赔偿不来的,但是事因我起,我愿承担责任,凭我一人的力量不能给公司带来明显的受益,但是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我现在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的渺小的,但是一个人因为不认真导致的事故,是重大的,因为以前意识不够,做事马虎,今后我会认认真真做好工作上的每一件事,尽到我自己应有的责任,为公司贡献我的力量。
  通过这件事让我深刻的理解到“安全来自警惕、事故处于麻痹”的含义,我深刻的检讨自己,这件事虽然不是安全上的事故,却也是自己麻痹造成的;这件事由我造成的我愿接受领导的处罚!同时我深表决心会更加的严谨、认真热爱、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为公司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于谦一共收了几个徒弟?
2个回答2023-01-06 13:20
大家都知道于谦并不喜欢收徒弟,于谦有很多丰富个个人生活,事业也很稳定,他一共只收了七个徒弟
于谦一共收了几个徒弟,为什么?
4个回答2022-12-08 08:29
于谦登记在册的徒弟有三个,郭麒麟,冯阔洋,李思明,于谦收徒弟的标准第一是才华足够,第二是父辈关系。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