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易冰鉴有声书

陈连仲的个人经历
1个回答2024-03-22 22:10

陈连仲薯空贺1960年参加沈阳曲艺团,亏弊拜相声名家彭国良数派为师,学说相声。

冰鉴是什么?有谁讲冰鉴讲得好的?
2个回答2022-04-09 01:56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

著名教授赵知易讲的不错。
冰鉴的电子书
1个回答2022-05-20 20:25
有关冰鉴的小说么
请问什么是冰鉴
1个回答2024-05-15 16:45
1、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由此可见,鉴是我国的冰箱之祖了。



2、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第一神骨



第二刚柔



第三容貌



第四情态



第五须眉



第六声音



第七气色
冰鉴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5-19 13:20
“鉴”字读“hàn”时,冰鉴是指古代一种盛冰的容器。读作“jiàn”时,冰鉴意为“光洁如冰的镜子”,有明察之意。如:《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除此之外,这个词也有月亮的意思。比如,元稹《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冰鉴全文讲解主要讲什么?
1个回答2024-03-01 22:24

那是在晚清末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岌岌可危。这时候,有个人走上历史舞台,改写了清代历史,他就是曾国藩。

有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在我国的历史上,能在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几个方面,同样出类拔萃的人,其实并没有几个。曾国藩就是这屈指可数的人之一。

曾国藩是晚清时的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代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几乎览尽天下英才,并且专门写了一部识人用人的书《冰鉴》。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其中学问极深。《冰鉴》的用人学问,是曾国藩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曾国藩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3种人。他有个相术口诀为: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其他人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古代文人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浑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

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

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二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

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合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那里故作振作的人,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就比较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的,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

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用于观“神”,要领是:尚未“收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

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其他诸如骨骼、五官、容貌、面色等,如何辨别确认,书中都做了一一记录,分析到位,讲解详实。

《冰鉴》是曾国藩一生识人心得之结晶。冰鉴,取“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之意。就是要为读者提供一些鉴人识人的经验之谈。告诉你怎样的人可以相处,怎样的人不能共事。为我们在择木而栖、择人而婚、择友而游、择邻而居时提供必要的参考。

冰鉴这本书怎么样?
1个回答2024-03-13 17:05
国藩“识人术”的核心就是: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特别是在管理重要的高层人员方面,曾国藩自有一套:

1、选拔人才。“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2、将才的能力。曾国藩认为,治兵的才能,不外乎公、明、勤这三个方面,如果办事不公正,赏罚不明,士兵就不会心悦诚服;如果不勒于职责,军营的大小事务便会堆积,难以处理。

3、能征善战。“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曾国藩认为能战是最重要的事情,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曾国藩提出的“能战”,和现在企业里流行的“执行力”可谓异曲同工。

曾国藩是如何识人的?他的识人术有无道理?是否应验?在鉴识人才的学问《冰鉴》里自有分解。

《冰鉴》,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冰鉴》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其鉴人观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撰者在原著的基础上,谨慎注释,详加评析,广收史料,编写了这本书,以飨读者。
《冰鉴》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1个回答2024-03-21 06:05

那是在晚清末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岌岌可危。这时候,有个人走上历史舞台,改写了清代历史,他就是曾国藩。

有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在我国的历史上,能在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几个方面,同样出类拔萃的人,其实并没有几个。曾国藩就是这屈指可数的人之一。

曾国藩是晚清时的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代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几乎览尽天下英才,并且专门写了一部识人用人的书《冰鉴》。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其中学问极深。《冰鉴》的用人学问,是曾国藩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曾国藩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3种人。他有个相术口诀为: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其他人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古代文人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浑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

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

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二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

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合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那里故作振作的人,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就比较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的,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

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用于观“神”,要领是:尚未“收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

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其他诸如骨骼、五官、容貌、面色等,如何辨别确认,书中都做了一一记录,分析到位,讲解详实。

《冰鉴》是曾国藩一生识人心得之结晶。冰鉴,取“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之意。就是要为读者提供一些鉴人识人的经验之谈。告诉你怎样的人可以相处,怎样的人不能共事。为我们在择木而栖、择人而婚、择友而游、择邻而居时提供必要的参考。

同时,《冰鉴》一书本身就是一块冰、一面镜子。世人对照其中的论述,皆可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影子。即看到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获得成功,又有哪些缺点可以导致失败。有心的人就可以从中找到修身的依据。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个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关于陈鉴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5-01 14:12
明代万历年间,化州出了个举人名叫陈鉴,因文才出众被誉为“岭南才子”。当时,在化州任知州的是个姓祝的贪官,他不知从何处弄来一幅名画,想拿去拍卖。内行人却告诉他,若请个名人给这幅画题首诗,那就更值钱了。( }4 i+ I1 ^/ k: q, T: N4 i



祝知州一想有理,便专程请来颇有名望的陈鉴题字。陈鉴把画铺在大方桌上一看:只见远山含黛,河流清清,岸边绿柳依依,一群妙龄女子带泪而立,似与小舟上的出行人话别。离愁尽在不言中,别情溢满画卷里,顿时触发了灵感。可又知祝知州是个吝啬鬼,怕他耍赖不给润笔费,便说:“我先小人后君子,诗句已想好了,现在我写一句你就要给一锭银子,否则我弃笔而去!”无奈的祝知州只好叫人备好银子。陈鉴开始边写边吟:“东边一棵柳,拿银子来!”祝知州忙递上一锭银子,陈鉴接过往怀里一揣,继续题诗:“西边一棵柳……”,祝知州又递给他一锭银子。“南边一棵柳……”,“北边一棵柳……”祝知州极不情愿地拿出第四锭银子,哭丧着脸说:“一锭银子买你一棵柳,你的柳树也太值钱了!你以为我的钱来得容易吗?”* E8 w" u ^/ s# q* Q* H



  陈鉴嘿嘿一笑,说:“你的钱嘛,沾着老百姓的血汗呢。怎么,知道难受了?那好,我后面的字就算白送你了。”于是他饱蘸墨汁,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柳柳柳柳,千丝万缕情柔柔,系不住郎舟系忧愁。”

u. A+ c" Y% Y

  粗通文墨的祝知州听了,急忙上前观看,果然诗情融画意,墨香溢画卷,他虽心痛自己的银子,但也不得不连声称赞道:“好诗!好诗!” 相传,陈鉴在幼小的时候,脑袋瓜已十分灵活,智商过人。为此,深得其爷爷的夸赞及喜爱。爷爷平时对他从不直呼其名,只称他叫“小旦旦”而已。(旦,谐音是蛋,小旦旦,即调皮捣蛋的意思)。陈鉴的幼年时期,一直随爷爷生活。爷爷知道这顽童任性、好玩、好动的个性,于是,平时都让他尽情去玩耍。陈鉴小时候特别喜欢玩水,他常常来到村前的一条小路旁,把田沟里的水戽上路面,把路面弄得湿漉漉的,使人寸步难行。一天早上,陈鉴又在这里戽水湿路,这时刚好有位拎着鸭蛋到圩上去卖的“鸭蛋佬”途经此地。“鸭蛋佬”看见陈鉴的所为,很是生气,于是便训斥道:“谁家的毛小子竟如此无礼,胆敢在这里戽水上路面,做坏事!”陈鉴听后,连忙光着屁股跑回家去了。陈鉴回到家中想了许久,感到很不服气:这该死的“鸭蛋佬”,也太多管闲事了,他走他的路,我戽我的水,关他屁事!他凭啥拿我来生气?于是,陈鉴越想越气愤,便自言自语说,下次我得要想个计策好好去整治他一下!

这又是一个逢圩日。这天大清早,陈鉴就从家中搬来了一张方木凳,放在路旁坐着,等候这位“鸭蛋佬”的到来。事也凑巧,没等多久,“鸭蛋佬”拎着满满的一篮鸭蛋,步履蹒跚朝他走来。陈鉴见此,便迎上前去热情打招呼:“大爷,您的鸭蛋是拿来卖的吗?”

“是呀,你想买吗?”

“对呀,我爷爷叫我来正等您买鸭蛋呢!”

“好啊,我这就卖给你!”

“鸭蛋佬”见陈鉴两手空空的,拿啥装(盛)鸭蛋?于是便问道:“卖鸭蛋给你用啥来装(盛)?”

“别着急,先数下共有多少个嘛!”

陈鉴一边说,一边搬来方木櫈,放在“鸭蛋佬”的跟前,并叫“鸭蛋佬”用双手臂护着櫈面,接着,他一五一十地点数着一个个鸭蛋放在上面。没多久,凳面上已放了满满的一堆鸭蛋。这时,陈鉴对“鸭蛋佬”说:“大爷,您稍等一会儿,刚才我来时忘记带钱了,现在得马上回去拿!”说着,他拔腿飞快地跑回家去了!

时间一分一秒,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可一直还没见陈鉴的踪影!这时,“鸭蛋佬”方知上当了。但因他的双臂要护着櫈面的鸭蛋,一直不敢松手,动弹不得!此时的“鸭蛋佬”真是哭笑不得啊!

这时,太阳升起半天高,“鸭蛋佬”被烈日晒出了满身大汗!

后来,好在陈鉴的爷爷发现,前来问清个中原由,才知道是他那调皮的孙子所为,于是赶快帮这位“鸭蛋佬”解了困。
陈仲的介绍
1个回答2022-12-13 12:10

陈仲也叫陈仲子、1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战国时著名的贤士。他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其兄是齐国的卿大夫,封地在盖邑,年收入达万钟之多。杨朱思想核心“贵己”、“尊生”出发,进而广论詹何、子华、它嚣、魏牟、陈仲、史鱿、田骈、慎到等皆属杨朱学派。蒙先生认为,杨朱之学在衍扬流播中又各有所重。如它嚣、魏牟重生轻利,因偏于“纵情性、安恣睢”,成为杨朱之学的末流,属“纵情派”;而陈仲、史鱿承杨朱“自贵”之旨、“轻爵禄而贱有司”,退隐山林,属“忍情派”;齐人田骈、慎到贵“静因之义”,“因性任物”,“变化应求”,以“因循”为本,是对杨朱之学的精到发展。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