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民俗

民俗礼仪:擂茶
1个回答2023-12-10 23:57
  擂茶,据说最初始于安化。后向北经桃江、益阳或向南经新化等地传播到湘中北地区。如今在益阳城乡及洞庭湖区普遍流行,成为城镇和山乡人民款待来客的必备佳饮。成了当地的特色饮料,远近闻名,已经批量出口到国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关于擂茶,还有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呢!

  相传很久以前,夏日炎炎,久旱无雨,水田开裂,树枝干枯,黄土成铁,河道断流。安化、桃江一带的农民不但受到饥饿的威胁,就连水都难于喝上。一时瘟疫流行,大多数人都受到疾病的折磨。由于天天日照,连续高温,许多人浑身长满疱疮,最后溃烂不治而死。一时出现了四处随时死人,万户萧疏,田地荒芜的悲惨景象。

  一日,烈日当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身穿灰色长袍,肩挎蓝色布包,手拄油茶木杖,步履跚跚地路过那里,他正打算到溪边的茶亭里歇歇脚。走近茶亭,他看到地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双目紧闭,面黄肌瘦,仅穿短裤,浑身上下长满了疱疮,而且脓流不止,苍蝇横飞,臭不可闻。

  一老妇人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失声大哭,悲惨之状难于言表。银须老汉上前向老妇人打探原因。得知那老妇人全家六口人,由于疱疮疾病不治,已经死去四人。现在只剩下小儿子也已奄奄一息了,好不悲惨啊!

  老汉得知此事,深感同情,立刻揭开他那蓝色布包,取出一个小小的瓦钵子来。又从包袱内随便抓了一些东西放入钵内,拿起他身边那根拐杖,倒转过来用衣角揩了几下,拐杖在钵内擂磨起来。叫那老妇人取来山涧凉水,渗入钵中,钵中之水立刻由黄变白。

  而后,银须老汉口中念念有词,将钵中之水一半洒遍病人周身,一半灌入病人口中。一碗水下肚,病人开始哼声,两碗下肚,病人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了,三碗水罐完时,病人完全醒了过来,而且浑身的疼痛也感到轻了许多。

  老妇人见儿子已起死回生,高兴得不得了。连忙转过身去,对着那老汉爬地磕了几个响头。待她起来时,才发现那老汉不见了。只见一朵白云从山间向西边飘去,老汉的拐杖、瓦钵和布包留了下来。

  老妇人拆开包袱一看,里面只有几包芝麻、花生、绿豆和茶叶。拐杖上面刻着“太白金星”四字。老妇人如梦初醒,才知道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拯救黎民百姓来了。于是她又对着西方连磕三个响头。

  此时,他的儿子病情好转多了,娘儿俩模仿着那位老神仙的做法,连续治好了不少患疱疮的乡亲。

  此后,每逢盛夏来临,这一带的村民们都用芝麻、花生、绿豆、生姜和茶叶等擂成浆糊状,再用山涧水或井水冲泡喝下,自此再也没有人长疱疮了。

  现在,益阳城郊的人们,特别是在安化、桃江一带,不论寒暑,一年四季都可以打擂茶喝。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或遇到红白喜事,更是少不了打擂茶招待客人。本地人不论节假日,就是平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几乎都已养成了打擂茶、喝擂茶的习惯。

  擂茶的另一个故事:

  相传三国时,刘备带兵打仗路过桃江,由于水土不服,军中将士多染疾病。刘备派人四处寻医问药。后有一老妪献出一祖传秘方--“三生汤”。蜀兵喝后病情很快好转,刘备感激不尽,老妪因此得到一匹马的重赏。

  所谓的“三生汤”,即把生米、生姜、生茶叶碾碎,如法炮制而成饮料。后来人们在制作三生汤时,加进芝麻、花生、黄豆、绿豆和白砂糖或少量的盐等,一起碾成浆糊状,渗入白开水,就变成了今日的擂茶。

  制作擂茶的过程俗称“打擂茶”。不同季节不同的人所喜欢喝的擂茶又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秋冬多喝热的,春夏则喝凉的;有些人喜欢喝咸的,有些人喜欢喝甜的。还有人酸甜咸三味俱全才肯喝呢!

  擂茶的做法:先将大米、黄豆、绿豆、芝麻、花生等原料炒熟,并按一定的比例调配好,加水泡胀,盛入陶制的擂钵中。用一根质地坚硬、无毒副作用的擂茶棒(常用茶子树杆做成)把原料擂成“擂茶脚子”,然后加入少许冷开水化开。喝热的就加冲开水,喝凉的就加入凉开水。喜欢咸的就加入少量盐,喝甜的就加入一些白砂糖,喜欢酸的就加入少量酸萝卜干。此外,有时还加入一些配料,如“饭(阴)米子”或者“神仙米”之类。

  这样制作出来的擂茶,香、甜、脆、辣兼有,色香味俱全,别有风味。喝完擂茶,你会顿感心情舒畅,神智清爽,精神焕发。据医药专家考证,常喝擂茶,可祛热、解毒、驱邪、补气、润肺、尽痰、养颜护肤等药用功能,对人体健康有很大补益。

  难怪人们说:“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住桃花江边的姑娘们,从小不仅养成了喝用山泉水制作出来的擂茶的习惯,还学会了打擂茶呢!她们当然要比其它地方的姑娘们娇美可爱多了呵!
盖碗茶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1个回答2023-12-24 12:07

盖碗茶是汉族、回族的风俗,盖碗茶盛行于清代,后来传于各地,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北京皆盛行盖碗茶文化,盖碗茶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除此之外,甘肃、宁夏等地亦盛行盖碗茶(八宝茶),且很受人们欢迎。

汉族盖碗茶

盖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师(北京),名家贵族,宫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馆,皆重盖碗茶,盖碗茶宜于保温,故后来各地都流行。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盖碗茶,四川等地汉族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

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早在1935年的成都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而当时的成都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由此可见,当地人的饮茶之“风”足以当作是成都人一种性格特质。翘着“二郎腿”,泡一碗盖碗茶,津津有味地听说书人讲着老四川的故事,在说说笑笑中度过一天,这是老成都人的生活写照。

如今,成都这座在人们眼中来了不想走的城市,茶馆又成了它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回族盖碗茶

盖碗茶一般为红茶或砖茶,茶里放红糖或白糖、冰糖、红枣或沙枣、果干、核桃仁、葡萄干、枸杞,条件好的还要放桂圆肉或桂圆果、蜂蜜等,俗称“八宝茶”。

20世纪80年代后,盖碗茶日益多样,茶叶不仅有茉莉花茶、陕青茶,还有碧螺春、铁观音、毛尖、龙井等。市面上有配制好的“八宝茶”出售,很受人们的欢迎。

“茶”,是回族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一盅香气四溢的八宝盖碗茶,融入了他们情感的寄托,回族人的茶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养生元素,长期以来,他们对饮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和茶文化。

民俗文化手抄报大全,民俗文化是什么意思,民俗文化
1个回答2022-12-13 20:52
民族文化很广千姿百太
有关茶的俗语或诗句
1个回答2024-03-10 21:57

一、有关茶的俗语:

1、年头三盅茶,客符药店材无交家。——福建福安

2、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藏族

3、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赵朴初

4、勤俭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赣南客家

5、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藏、蒙族

二、有关茶的诗句:

1、暮雪

清代:大须

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

是谁谈佛法,真个坠天花。

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

禅关堪早闭,应少客停车。

译文:

黄昏日暮之际降雪,显得格外寒冷。

此时有长老高僧讲经说法,经堂坠天花,寺外坠雪花,岂不相映成趣。

大须公写自己临帖,烹茶,却是自得其乐。

这样的时候,自然愿意早点关上庙门,免得客来打扰。

2、阮郎归·立夏

未知:张大烈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译文:

绿阴遍野,风暖昼长,横塘新荷,花丛蝶忙,一片初夏时节的景象宛然在目。

3、定风波·暮春漫兴

南宋:辛弃疾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译文:

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4、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宋代: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5、山泉煎茶有怀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译文: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讲民间风俗的俗语
1个回答2024-03-10 12:41
东北三k件宝,人o参、貂皮、鹿茸角 东北三r件宝:人u参、貂皮、乌5拉草 四川v人x不o怕辣,贵州人x怕不b辣,湖南人y辣不b怕 四川b的太y阳、云k南的风6,贵州落雨当过冬 四川y恐龙多,自贡是个h窝 桂林山l水2甲天l下p,阳朔山f水8甲桂林 雁门c关外有人e家,早穿皮袄午1穿纱,抱着火7炉吃西瓜 九d寨沟的水3,张家界的山o 泰山y天w下k雄 华山l天z下g险 嵩山d天x下h奥 衡山c天v下x秀 恒山t天s下o奇 峨嵋天y下y秀 青城天c下n幽 不l到长5城非好汉 不l到黄河心5不u死 漓江山x水3甲天s下v 上p有天t堂下v有苏杭 华山e自古一f条道 十t里温塘河,九s曲十q八s弯 不m到文7殊院,不p见5黄山n面 南岳山z的香,回龙山c的烛 pweㄊi┏Ыc俩.bァc俩.eㄊs咬Id
民间传说中的民俗文化
1个回答2024-02-07 06:49
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由无数代人的收集和整理而成的,也是劳动人民集体和智慧的结晶。中国经典民间故事诞生于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并经过几千年口耳相传,逐渐成型。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美丽故事,一方面告诉了我们古代人民的朴实,另一方面又告诉了我们他们富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美丽的故事像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在我们心中跳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这些经典的民间传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它也反映了民族的一些习俗、信仰、或是社会情况,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我国的民间故事,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民间故事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
中国民间故事和民俗故事区别?
1个回答2024-01-29 18:33

中国民间故事和民俗故事的区别是民间故事是流传下来的,而民俗故事要根据自己的民俗习惯而编制成的故事。

小暑的来历和风俗 主要节气民俗
1个回答2024-03-01 04:46

  现在科技进步了,到了盛夏有很多降温的手段,只要呆在屋子里就不怕火辣辣的阳光,顺利度过一年中最为酷热的季节。不过对于节气,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功课,仔细了解后才能做好预防灾害天气的措施,本篇就来讲讲它的由来与习俗。

   小暑的来历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可以测出二十四节气了,不过有明显的记录则见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记载道:“暑,热也。今则热气犹小也。”我们可得知小暑指的是小热,还没到达一年中最为高温的阶段。也可以从古老的《诗经·七月》中找到对于该节气的描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有哪些民间习俗

  1.游伏:到了这一天,人们会带着一家老小出门到郊外游玩,与踏青类似,大家一同欣赏自然风景,“伏”与“福”同音,他们希望这么做可以“有福”,保佑全家都平安健康。

  2.晒东西:小暑之时,古代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老百姓趁着大太阳好天气,都要晒衣服、被褥。

   主要吃些什么

  1.食辛:也叫吃新,因为是指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旧时人们会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2.吃六面:主要是热汤面,这个时候多数人都会胃口不好,也是借着这个机会丰富面食品种,增加人们的食欲。

  3.吃三宝:指的是黄鳝、莲藕和绿豆芽。人们认为夏天消耗度,需要补充体力,吃这三类东西有利于补充营养,降温解暑。

写个关于春节民俗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12:50
春节的故事第一:门神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画上神荼、郁垒,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春节的故事第二:桃符的故事
  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春节的故事第三:贴福字的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有关民俗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1 13:06
年兽的故事



腊月三十除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