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氏渊源

源姓的姓氏渊源
1个回答2024-05-04 16:09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秃发鲜卑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王子秃发破羌,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今天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有一个全国罕见的姓氏“源”。如今,霄乡居住着源氏一千多人,判梁世界各地还有两千多人。
三国时期,活跃在河西走廊的鲜卑诸部以拓跋匹孤所部的规模最大。曹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为“天女”,有神异,故得立为首领,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虽为长子却不得继位。拓跋匹孤因此而愤恨不平,遂率领自己的部族人脱离鲜卑拓拔部出走,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一带游牧。传说,后来拓跋匹孤的儿子拓跋寿阗生于棉被之中,鲜卑语称棉被为“秃发”,寿阗就成为了秃发寿阗。又传说,拓跋寿阗崇尚猛禽“鵚”,即秃鹙,常以鵚羽为头饰。而鵚羽就是“秃发”,即秃鹙的毛发,因此改称秃发寿阗。所以,拓跋寿阗率领的这支鲜卑拓拔部落就“秃发”得名,称秃发部。且族人皆因首领拓跋匹孤不得继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为秃发氏,回避了原来的拓拔氏,史称“秃发鲜卑”。实际上,“秃发”本就是“拓跋”的汉史异译读音,所以其原本就与拓跋鲜卑同宗同源。数年后秃发寿阗逝世,由其孙子秃发树机能接替了秃发鲜卑的大人职位。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二十一年(后凉太祖懿武帝吕光麟嘉九年,公元396年),后凉太祖吕光遣使拜秃发树机能的后代秃发·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而秃发乌孤决意摆脱后凉吕光的控制,便谢绝封爵。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太初元年,公元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了南凉国政权,自号南凉烈祖武王。秃发鲜卑历经拓跋匹孤→秃发寿阗→秃发树机能→秃发思复鞬→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到了东晋义熙十年(南凉掘迅运景王秃发傉檀嘉平七年,西秦乞伏炽磐永康三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南凉国被西秦国灭亡后,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王子秃发破羌(一说王孙)逃离开故地,辗转投奔拓拔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接纳了他,并对他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就昌闹此赐他姓名源贺,晋封他为西平侯,从此秃发破羌改称源贺,历史上也称其为秃发源贺。
源贺,就是今天源氏一族的始祖,历经一千五百九十余年,世代相传至今。

校姓的姓氏渊源
1个回答2024-05-26 22:25

1、名贤氏族言行类槁:出自周官王校之后,以官为姓,天宝有校杰,河南士曹。
2、路史:周公族之后有校氏。 《新编千家姓》读音注为“Xian(县)”3、改姓:本源于校(jiao)姓。清乾隆时,河南中牟有较姓改姓校。在江苏兴化校家庄方言中hao。
4、(读音:xiào)源自蒙古族成吉思汗:2012年,经过专家考证,河南中牟五千姓“校”村民被认定为成吉思汗后裔。

敦姓的姓氏渊源
1个回答2024-01-04 17:41

源于盘古氏,出自上古第一帝盘古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据史籍《三五历记》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在史籍《五运历年记》中亦记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髡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盘古氏,又称混沌氏、浑敦氏,为上古第一帝。在典籍《庄子》中记载:“南海之帝为脩,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脩、忽乃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脩与忽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中所描述“浑沌”,即浑敦,又曰混沌,字虽有异,但字音相同,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凡字音相同,字即可以互假通用的现象。浑敦氏在历史上又称“帝江”和“帝鸿氏”。在史籍《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毕沅释曰:“江读如鸿”。在史籍《春秋传》中也记载: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匿,天下谓之浑敦是此”。显然,《庄子》中的寓言主要来源于上述历史文化背景,而并非其虚构,因此浑敦氏所建的中央之国亦应存在。盘古氏所建的中央之国,简称为“中国”,立于天山汤谷,有学者考证其在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藏语译之为“高原上的山”。随着盘古氏族在历史上的迁徙脚步,“天山”一名亦随之移植于各地,古代时期的唐古拉山、昆仑山、祁连山、仲山、中山、钟山、汤山、唐山、景山、常山、恒山、齐山、我山、殷山、阴山、白山、长白山、嵩山、商山、太山、泰山、华山等山,在许多史籍中皆被称作“天山”,因此,这些山皆有“中央”之意,而以这些山名为国名的王国或王朝,皆为中央王国或中央王朝。
在盘古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浑敦氏、或混沌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后有省文简化为浑氏、混氏、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大敦氏,出自上古帝王大敦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据史籍《三五历记》记载:盘古氏时代距今已有一万八千年。但中华民族的文字历史亦不过六千余年而已,如何证明盘古氏并非虚构的历史人物,只有从祭拜梁父的天子帝王人数入手。在史籍《历代小史》中,收录了自天皇氏统摄天下以来的历代帝王名录,到周武王共有六十三位帝王,依顺序而有天下,其中第十八位为大敦氏。大敦氏,始见于著名的“盘古王表”。据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地区远古传说,那里不但是古西陵氏的发祥地,出了黄帝元妃嫘祖,而且还是盘古王的故乡。
公元前2090年,大禹受帝尧之命领导治水,来到北川他出生地附近的西陵氏发祥地之一的梓潼县,指挥民工间伐西陵氏第一代国君文昌封地内梓潼山上的高大樟梓林,准备造舟,借便运送他曾在家乡发现的治水需要的天然类水泥“息壤”。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紧急任务,但伐木队伍遭到文昌后人中顽童主的百般阻拦,在万般无奈之下,大禹只得下令诛杀了梓潼顽主。
治水成功之后的公元前2070年,大禹接替舜帝登上帝王之位,但他十分思念家乡西陵氏人民曾经作出过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因此在公元前2045年,大禹亲自来到盘古王的诞生之地天垣盘垭村,在盘母石旁立下一方经他多年考证的王表龟碑,记下了从盘古到他自己四千多年间中华帝王的更代情况,即后人称的“盘古王表”。
在大敦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大敦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后省文简化为大氏、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从天垣流传的“盘古王表”帝王世系:
1.五方区系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6390年):
东、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布的原始社会。
2.法天法地时期(约公元前6390~前6210年):
盘古→天皇→地皇→人皇→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
3.叩向自身时期(约公元前6210~前5770年):
巨灵氏→句疆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陈氏→黄神氏→巨神氏→犁灵氏→大隗氏→鬼隗氏→掩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
4.重铸烟火时期(约公元前5770~前4070年):
辰放氏(共四代)→蜀山氏(共六代)→虺傀氏(共六代)→儿遽氏→希韦氏(共四代)→有巢氏(共两代)→燧人氏(共四代)→庸成氏(共八代)。
5.立足山海时期(约公元前5070~前4170年):
浑沌氏(共有七代)→葛天氏(共有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有十七代)→皇覃氏(共有七代)→启统氏(共有三代)→吉夷氏(共有四代)。
6.城邦之美时期(约公元前4170~前3150年):
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有二十代)→中皇氏(共有四代)→大庭炎帝氏(共有五代)→粟陆氏(共有五代)→昆仑氏(共有十一代)→西陵氏(共有五代: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7.跃起中原时期(约公元前3150~2230年):
轩辕氏(共有三代)→祝融氏(共有两代)→昊英氏(共有九代)→古皇有巢氏(共有七代)→朱襄氏(共有三代)→阴康氏(共有三代)→无怀氏(共有六代)→神农氏(共有八代)。
8.大同王土时期(约公元前2230~前2070年):
黄帝有熊氏(共有三代)→颛顼→帝喾→尧→舜。
9.夏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子姞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传说,黄帝有四妃,生二十五子,黄帝赐与儿子们十二个姓,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嬛、依。
在这十二个姓氏中的姞姓之子,后有裔孙被封于敦丘(今河南温县),其后代中即有人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敦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拓拔部丘敦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执政时期(公元466~470年在位),他将国人分成七份,赐与自己的兄弟,其中以次弟拓跋·豆真析为丘敦氏,领所属国人。
丘敦氏,在史籍《庾子山集》中称为丘乃敦氏,到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执政时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丘敦氏多改为丘氏,亦有称敦氏者。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长孙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宋书·索虏传》中,记载有一位著名的北平公,名叫“拔敦”,即史籍《魏书》中记载的北平王长孙敦。长孙氏,主要是北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世为贵族,拓跋·嵩的长孙拓跋·敦就是其中的一个世袭王,史书称其为长孙敦。拓跋·敦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农历12月因“坐事降爵为公”,因坐何事,史籍中位详述。不过,到了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农历12月,北魏文成帝又“复北平公长孙敦王爵”。拓跋·敦一直到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五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宏延兴元年,公元471年)农历4月逝世,据说是鲜卑拓拔氏皇族中的长寿者。
在拓跋·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排行为姓氏者,形成了鲜卑族的长孙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孙氏者;还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敦氏,后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中亚安国,出自唐朝时期昭武九姓之安国国王别顿之王后可敦,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区,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南部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献中所称的粟特境内,当时其地区还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史国、石国等。唐高宗李治显庆时期,安国之地为大唐附属,唐高宗设置安息州,任命安国国王为刺史。安国国王别顿逝世后,其王后可敦在公元七世纪下半叶多次率领国内军民抗击大食国的入侵。
在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四年(公元709~710年),可敦之子、安国国王笃萨波提曾一度被篡位,后由大食国哈里发(国王)埃米尔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笃萨波提为国王。但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笃萨波提试图反抗大食国的控制,曾向唐朝上表乞师以抗大食,结果被大食国人所杀,其子屈底波即位。屈底波即位后,亦图反抗大食国,曾遣使来唐朝,结果在唐天宝九年(公元751年)又被大食人所杀,其子阿悉兰在位七年,也被大食国哈里发下令杀死,然后其兄弟在位七年,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还是被大食国哈里发杀死,安国遂灭亡。
安国王后可敦家族在国王笃萨波被大食国人所杀后,迁逃至中原地区,被唐玄宗安置在唐都长安地区(今陕西西安),后取汉姓为敦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察哈尔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察哈尔部落有哈斯额尔敦氏,汉义为“宝玉”,其族人中有以氏族名称取谐音汉字单姓者,称敦氏。
②蒙古族鄂尔敦氏,世居敖汉地区(今内蒙古敖汉旗)。后满族中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dun Hala,汉义为“风”。后有冠汉字姓为敦氏、凤氏、杜氏者。
③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世居扎鲁特、归化城、土默特。所冠汉姓有敦氏、张氏、尹氏、章氏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鄂通氏,亦称鄂屯氏,源出金国时期的奥敦氏部落,或称奥屯氏,满语为Etung Hala,汉义“强盛”,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东梧桐河流域),隶属满洲正白旗。后多冠汉姓为敦氏、曹氏、鄂氏、杜氏等。其敦氏出自著名的金国礼部尚书奥敦良弼的后裔子孙。
②满族索齐哷氏,亦称索齐礼氏、索齐勒氏,满语为Soceri Hala,世居吉林乌拉(今吉林吉林),后多冠汉姓为敦氏、索氏、齐氏等。
③满族图尔敦氏,满语为Turdun Hala,世居墨尔根城(今黑龙江嫩江),后多冠汉姓为敦氏、图氏、杜氏等。
④满族温屯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温敦氏部落,金国时期亦为温敦氏,满语为Wentun Hala,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长春)。后多冠汉姓为敦氏、温氏、空氏、孔氏等。
⑤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汉义“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敦氏、杜氏、邓氏等。
⑥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是蒙古族、锡伯族共有的姓氏。满族、锡伯族世居章佳(今辽宁本溪)、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旧老城,亦称费阿拉)、马尔墩(今吉林新宾上夹河镇)、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辽宁朝阳)等地。所冠汉姓有敦氏、张氏、尹氏、章氏、车氏、英氏、宁氏等。其敦氏出自章佳·阿克敦,满洲正蓝旗人,清康熙四十年进士,累官至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兼署步军统领、左都御史,充国史馆总裁,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敦氏。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图克敦氏,亦称涂格敦氏,世居扎罗木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辉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辉河)、墨尔根城(今黑龙江嫩江)、阿尔本(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kdun Hala,汉义为“在秃山脚下住的人”,后多冠汉姓为敦氏、图氏、杜氏、克氏等。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图克敦氏,亦称涂格敦氏,世居扎罗木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辉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辉河)、墨尔根城(今黑龙江嫩江)、阿尔本(今吉林松源)等地。达斡尔语为“住在山脚下的人”,后多冠汉姓为敦氏、杜氏、柯氏等。

滚姓的姓氏渊源
1个回答2024-01-22 07:24

滚(gǔn)姓源出有: 滚姓为“衮”氏所改。据《融水县文史资料》所述,古时苗人没有文化,历代由别人代写姓名时写错了而沿用下来,更改姓氏是常有的,尤以融水北支苗族为常,如现在滚贝村的“管”姓,历史上就曾用过昆、滚为姓 。

菅姓的姓氏渊源
1个回答2024-05-01 06:00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食采于菅(今山东单县金乡、成武两乡交接处),其后裔以邑名为氏。据文献《中国姓氏辞典》中的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夫食采于菅邑。后来宋国与鲁国之间发生争战,在周桓王七年(鲁隐公姬息姑十年,公元前713年),鲁军侵入宋境并在菅邑击败宋军,随后菅邑为鲁国吞占。
宋国失去菅邑后,那位宋国大夫便以自己的食邑名称为姓氏,称菅氏,后裔子孙世代相传,汉朝时期的菅禹、唐朝时期的菅崇嗣,皆是该支菅氏的后裔,史称菅氏正宗。 源于传说,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传说,春秋时期,一个原为贵族达官的人得罪当朝,为避免满门遭诛的厄运,举族迁逃,当追兵临近时,全族人等皆藏身在菅草丛之中,方得以逃生。后族人皆改取“菅”为姓氏,称菅氏。

谌姓的姓氏渊源
1个回答2024-03-13 18:35

源自尹祁氏,出自上古尧帝的后裔大节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文献《荆州谌氏祖谱》记载:“谌氏为尧之后,封大节于洛阳,始有谌氏。”大节,是远古尧帝的第三子,其后裔子孙在西周末期亦称大节。在周平王姬宜臼时率军兴晋伐戎,恢复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迁都成周后,被赐与成周之东的谌地,即礁阳(今河南洛阳),遂以封邑为姓氏,称谌氏,始有谌氏一族。
西汉末年,谌氏族人迁徙至江西坞土塘,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后来的汉昌侯谌重出生以后,谌氏族人再迁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地区)。到汉顺帝时,谌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裨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所著的《姓氏寻源》里记载:“湛氏,宜出郑国时期的复姓裨谌氏……五里族盛,析居本邑凡十余处外,徙近而邻邑,远而湘黔,皆根本五里。”裨谌,是春秋时期郑简公执政期间的郑国大夫,博学多谋,曾大力协助国相公孙侨(子产)处理国政。史书记载:“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有事乃载裨谌与之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断之,使公孙挥为之辞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也。”在裨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裨谌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谌氏、裨氏,世代相传至今。
但与第一个渊源类似的,由于古代的姓氏学家已经把“谌”误为“湛”,因此,望出豫章郡的一部分谌氏族人早在唐、宋时期就以讹误的“湛”为姓氏,并源源不断地迁徙祖国大江南北各地了。
大节、姬裨谌。
谌氏祖谱记载,谌氏祖先自尧帝之三子大节公,分封到洛阳赐姓为谌开始有谌姓,西汉末年迁徙江西坞土塘,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谌重(读音zhong,史书、字典多误为“仲”)出生后,迁至南昌。顺帝时“高第除郡博士”,后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
谌氏祖谱自谌重后,有比较详细记载,自谌重始,序“辈词”一百三十代,至今仅用五、六十字而已。
历代谌氏主要以读书、作官、行医为业,唐宋时期谌姓自江西、湖北,迁徙到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福建、江浙一带,清初康熙出巡病在山东,谌赴守(四十七世)受诏自江西到山东为其诊病,后留居山东,至今十几代。
苏北地区有谌姓,据说来自洛阳,东北西北地区的谌姓,大多是山东、河南、安徽、苏北、江西一带,在近代迁徙所至。

"延"这个姓氏的渊源?
1个回答2024-04-05 07:13
回复:竹林飞雪
你好!
延姓始祖为延季子,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
延姓据记载,其姓源主要有二:1、源自姬姓。据载,春秋时,吴国有公子季札,是吴王诸樊之弟,受封于州来称为延州来季子,其后裔有延姓。2、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载,西域有延姓。另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延姓。
延姓的历史名人汉代有延广,为胶东太守,东汉有延岑,南阳人,明代有延定之,平定人,成化年间为宁州知府。
延姓的迁民祖先神位供奉于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欢迎来洪洞寻根祭祖!
公祖的姓氏渊源
1个回答2024-03-13 07:22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鲁国贤哲公祖句兹,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公祖氏为黄帝元妃西陵氏次子元嚣(玄嚣)世系之后裔:
据史籍《史记·索隐·三代世表第一》中记载,从黄帝之后到西周之间,其世系为:玄嚣→蟜极→高辛→后稷(周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祖类→太王亶父→季历→文王昌→武王发。
因此,公祖氏为姬周的三世祖,有文字记于史籍的代表人物为公祖句兹。
公祖句兹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公祖氏,属于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还有这个复姓。

你的姓氏有什么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4-13 15:00

“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关于雷的姓氏的渊源
1个回答2024-06-04 07:46
一、寻根溯祖:

1、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2、相传上古时有部落叫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女子为妻,生子青阳氏。方雷氏后代有称雷氏的。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3、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



二、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