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柳情

《灞桥柳》
1个回答2024-01-04 11:51
早晨起来,听了一曲《灞桥柳》,有点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灞桥,总有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景。一对才子佳人,不得已分开,在灞桥之上,杨柳依依中,含情脉脉,难舍难分,其心中的那份隔离别,那份肝肠寸断,那份无奈,让人痛断肝肠,却又魂牵梦绕!

曲子优美而离愁,灞桥柳,灞桥柳,已是阳春,心却在深秋,此去经年, 不人在何处,情又何归?长相思兮常相依,相思容易离别愁!到处是凄凉,到处是别情,风含笑,水含情,杨柳依依更难舍,灞桥是离愁!

一首曲子,让本来美妙的景色,静静的桥,熠熠欢快的水波,春风拂面杨柳的美丽景象,此刻就因为风月,变得多情起来,一下子似怀春少女,风姿妩媚动人,心绪满满,情景交融丰满了!

景本是景,加上人便灵动,人本是人,加上曲便有了灵魂!

一首《灞桥柳》,撼人心魄!
灞桥柳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1-23 03:58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肢瞎影响的古桥。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灞桥一直嫌饥知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雍芹消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唐朝的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但是,灞河上建桥的历史则要追溯至春秋时期。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祥之兆,便将桥改为“长存桥”。

灞桥柳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25 08:21

灞桥柳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灞桥柳歌曲的来历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9 12:26

灞桥柳歌曲的来历是西安城东一座古桥。

歌曲《灞桥柳》由陈小奇填词,颂今谱曲,根据灞桥柳(西安城东一座古桥)而谱写。

灞桥,位于西安城郊十二公里处,是古代一处非常有名的桥。每到暮春时节,石桥岸边柳絮飞雪,含烟笼翠,别具风致,此时情人折柳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一直为古往今来的诗人骚客所吟诵。

灞桥柳歌曲背后故事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灞桥柳》是八十年代非常好听的一首歌曲,词作者陈小奇,曲作者吴颂今都是当代鼎鼎有名的重量级作家。

灞桥折柳的柳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0 21:21

柳,《本草纲目》载:“一名小杨,一名杨柳。”[3]王象著《群芳谱》解释为:“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枝条长软,叶青而狭长。其长条数尺或丈余,袅袅下垂者名垂柳木,木理最细腻。”柳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意向最早大概始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诗人赋予了柳的离别意象,开后世意象之先河,此离别意象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唐宋的沉淀和凝固,成为这一时期文坛和现实生活中的一大奇葩。“杨柳多短枝,短枝多离别。赠远屡攀折,柔条安得垂,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但恐别人促,不愿来迟迟。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朱颜与绿柳,并在离别期。”人们不禁要问,娇柔细柳何以堪负如此之重?世人又何以如此青睐于它?
古人钟情于柳,当然与柳自身的特点以及从柳本身所挖蔽闹掘出的意义有关。“多情自古伤别离”,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发掘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谐音,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谐音。于是古人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赠柳、咏柳也就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回首望君柳丝下,挥手别君泪难休”。古人用柳枝的随风飘摇表示别情的依依,真的是恰如其分。
在古人的传统心理中,弱,才可爱可怜;柔,才妩媚优美,柳以其柔长枝条,漫漫飞絮,唤起并契合了多少离人的思绪断肠,在古典诗词中,柳不仅表达了离别之情,还表达了相思之情和悼亡伤古等意象。李贺《致酒行》:“轮缺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4]表达了离别后家人盼归的心声。晏殊《木兰花》:“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因物及人,又借柳思人。姜夔的《长亭怨》借柳抒情,又推己及物,使柳树带上了人的心情。隋无名氏《送别歌》:“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讽喻隋炀帝巡幸不归。白居易《隋堤柳·悯亡国也》:“大业年中炀天子,积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5]在这里,柳代表的是亡国树,是亡国的象征。隋堤柳、隋宫柳也就往往成为悼亡伤古的原型。要之,柳被赋予了多种意象,然而在诸多的意象中,离别是柳承担的最主要的意象,是故里和亲情的象征,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旅,而且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人在赋予柳诸多的使命中,初意也可能只是与“柳”、“留”谐音宏桐罩有关,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而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折柳送别升华为一种离人的共同心声,唱和出他们的离别愁绪。

灞桥折柳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23 17:33

灞桥折柳的意思:

指人出长安城到灞河后就要在灞桥上分别了。折柳:表示分别!

灞桥折柳是典故吗?
1个回答2024-01-26 09:37

灞桥折柳赠别是习俗不是典故,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灞桥折柳”何解?
1个回答2024-01-20 23:03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12公里处的灞河上面。古代长安人向东送行,往往以灞河为界,送人出长安城到灞河后就要在灞桥上分别了。
若是在古代长安,这个地方应该是一派柳色空朦,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似冬日雪花飞扬。到了隋唐,这里已是“柳色如烟絮如雪”的风景名胜之地了。于是“灞柳风雪”作为灞桥一道独特的景致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此后,以“风雪”作为比喻,成为诗人们咏柳的一种常用手法。
按照《西安府志》的记录,当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摩肩接踵,是长安十分壮观的景象。当时,在灞桥旁还设有灞亭,供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 折柳与送别相联系,最早出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表达出对亲人、朋友的恋恋不舍。美丽的景色令人留恋,而杨柳低垂也使灞桥成为最有诗意的送别的桥。
古人钟情于柳,当然与柳自身的特点以及从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义有关。“多情自古伤别离”,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发掘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谐音,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谐音。于是古人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赠柳、咏柳也就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回首望君柳丝下,挥手别君泪难休”。古人用柳枝的随风飘摇表示别情的依依,真的是恰如其分。
于是古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怀的诗句:李白《忆秦娥》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的句子。后来人们又将灞桥叫作“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
“折柳赠别”逐渐为文人骚客所乐道。送客至桥头折柳惜别,也就不只是灞桥独有。唐代的雍陶送客来到四川沱江上的“情尽桥”边,联想起灞桥的折柳赠别,提笔将桥名改作了“折柳桥”。
如今,出西安城向东走的人还是要穿过灞河,灞河上也建起了多座现代的新灞桥,只是,过往的人们可曾想到这里当年的垂柳依依,想到灞桥的送别情。
灞桥折柳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21 18:31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在其上修“灞桥”。

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折柳相送,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一个离别风俗,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也成了一个特有的习俗和符号。

“灞桥折柳”是什么意思,只求意思!!!
1个回答2023-02-22 09:42
灞桥:长安城外 古人送别之处 折柳 表示分别时依依不舍 ”柳“谐音”留“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