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孟子三章

孟子 演讲稿
1个回答2024-02-26 06: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孟子》三章翻译
1个回答2023-04-04 03:16
富强大街与众不同意不
孟子文章
1个回答2024-02-12 05:38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出自《孟子》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2-13 13:26

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孟子二章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20 18:11
第段先写文章理解孟其认识;第二段写文句或哪段印象深刻想;第三段联系自实际谈
《孟子两章》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22 12:22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心理都是喜欢安乐,厌恶忧患的,孟子的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似乎很违反常理。然而,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因为只有在忧患的时刻,人们才会提高警惕,励精图治,最后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反之,在安乐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放松自己,麻痹大意,结果却招致了失败与死亡的厄运。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孟子的观点,急功近利的人也许不容易体会,而加以反对。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孟子说的的确包含真理。个人或团体乃至于国家,能够遵循道义来行事,也许短期里会遇到一定困难,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与赞赏,获得多方面的帮助,最后道路越走越宽。反之,违反道义而行事,也许短期内可以获得一些利益,但是长期下来,他人看清了你的面目之后,必将疏远乃至于杯葛你,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道路越走越窄。
有关孟子的文章
1个回答2024-02-24 21:35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2-26 20:23
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孟子》有多少章
1个回答2023-01-22 23:36
七篇 二百六十章
孟子的文章
1个回答2024-02-23 12:21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