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科学实验王有声漫画书

科学小实验
1个回答2023-04-17 03:36
搜索:极客迷
作为一名工科生,在生活中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1个回答2024-02-12 10:43
房子里有什么东西坏了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想到卖东西的售后服务,而是看看自己能不能修,或者是自己能不能找点东西顶住继续用,结果就是我买的东西的售后服务基本都没用过。
科学实验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1个回答2024-02-14 18:17

科学实验对孩子的好处:

1、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这个不用说太多,每个科学实验都是需要动手来做的,不是纯知识,也不用记公式,做了就懂。比如看到我文章的图片,会思考自己如何动手做出来,并且即使做出来,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会寻找原因。

2、可以培养动脑能力,在做的过程中会有思考的过程。在大人看来非常简单的实验,小朋友们还会做失败,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大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基本常识的,小孩子生下来可能第一次见过,第一次做,失败是非常正常的。在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思考过程,都是一点一滴尝试摸索出来的。

3、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同样一个实验,孩子做出来的步骤肯定不一样。在做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思索不同的做法,这个就是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反而大人们做的时候却中规中矩,没啥大的创新。与其买磁力片玩具、乐高玩具,还不如做点实验实在。

4、可以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学校是纯知识灌输,然后拿考试来检验吸收消化情况,最终培养了一大批考试机器、哑巴英语。既然学校不开设科学课,作为家长也应该自己努力一点,让孩子做做科学小实验,放松心情。

扩展资料:

另外,孩子生来就对外界事物好奇,处于积极主动吸取知识的时间。如果这时不做点科学实验,童年就缺失一些有趣的东西,即使上学后学到这些科学知识,也没有太大兴趣。

而且,本来就是天生的兴趣,还不用特别培养,直接顺着这个兴趣来就行。要是培养音乐等爱好兴趣,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最终还不一定坚持下来。

对外界好奇就会一直有疑问,有疑问不能自己解答,然后就会追着家长天天问。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拿个科学小实验来演示下,简单直观。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经常做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会懂得很多。如果自己家的孩子啥都没有做过,在知识上就落后一步,对身心有一定影响。

小学生科学实验
1个回答2024-02-18 19:36
薄壳理论
弹性力学的一个研究内容,它研究薄壳体在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如变形情况、内力分布规律等。壳体也是结构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壳体是由内、外两个曲面围成的物体,两个曲面称为壳体的表面。与两个曲面等距的点所形成的曲面称为壳体的中面;两曲面之间的中面法线长度称为壳体的厚度。一般壳体可用中面的几何形状和厚度来描述。中面封闭的壳体称为封闭壳体,否则称为开口壳体。开口壳体除了内外表面外,还有四周的边界面。最大厚度远小于中面曲率半径和另外两个方向尺寸的壳体称为薄壳。薄壳主要以沿厚度均匀分布的中面应力而不是以沿厚度变化的弯曲应力来承受外载,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所以在航天、航空、造船、化工、建筑、水利和机械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薄壳理论是19世纪末在基尔霍夫-乐甫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进入20世纪后,在生产技术的推动下,壳体理论曾有较大的发展。当时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壳体建立各种简化理论。50年代开始对基尔霍夫-乐甫假设进行修正,使薄壳理论精确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进步,薄壳理论在数值计算以及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两方面都有迅速发展。
基本理论 薄壳的几何形状和变形情况通常都很复杂,必须引入一系列简化假设才能进行研究。最常用的假设是基尔霍夫-乐甫假设,以此为基础可建立薄壳的微分方程组,通过解微分方程组可得到壳体中的位移和应力。
基尔霍夫-乐甫假设 1874年德国的H.阿龙将薄板理论中的基尔霍夫假设推广到壳体。1888年经英国的A.E.H.乐甫修正,形成至今仍然广泛采用的薄壳理论。基尔霍夫-乐甫假设包括四个内容:①壳体厚度(t)远小于中面最小曲率半径R; ②壳体的变形和位移量都非常小,而且转角和应变是同级小量,在变形几何关系中可以忽略二次以上的高阶项;③中面法线方向的正应力分量远小于与法线垂直方向上的正应力分量,前者在应力-应变关系中可略去不计;④变形前中面的法线在变形后仍为法线,且在变形过程中,壳体厚度不变。严格地说,③和④两点假设是不相容的,不过由此引起的误差在t/R量级以内,这对薄壳来说是允许的。
小学生的实验科开场白
1个回答2024-02-27 00:24

最好最个小游戏 关于牛顿的,这样小学生比较有兴趣。

有个国外的科学实验的电视节目叫什么
1个回答2022-08-13 10:18
流言终结者?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
1个回答2024-02-29 10:04
种子萌发需要水:





相同条件:





① 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





② 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③ 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





④ 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不同条件:





① 保持1号瓶内的种子干燥。





② 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1号杯干燥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潮湿种子发芽。





我们的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水。





还想研究的问题: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作文
1个回答2024-03-01 05:26
我发现了

一次课间,我和几个同学凑在一起讨论着“蚯蚓的食物是什么?”这个话题。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蚯蚓的食物当然是土壤!”我却觉得有点蹊跷:这样说又没有什么依据,难道仅仅就只是因为蚯蚓生活在土里,就盲目的说它是吃土壤的吗?为了得到更加准确、有依据的答案,我学着朱老师教我们的方法,自己做一次小实验。 首先,我找来了一个有盖的盒子,盒子里放了三种土:黄土、黑土和含腐烂物质较多的土。每种土都尽量做到厚度相同,长度、宽度相等,相隔的距离也一样。然后,我从花园里挖了十条蚯蚓回来,并让它们都饿了一阵子(这样做是为了提高蚯蚓寻找食物的积极性)。接着,我把十条蚯蚓随意地扔进了盒子,再把盒盖盖上,我就在盒子边上等了起来。 约摸等了1、2分钟,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盖。而眼前的情景却让我大失所望,十条蚯蚓全都一动不动地蜷缩身子。我只好重新盖好盖子,蹲在盒子边等。我边等边想,科学家们为了发明一样东西或验证一个结论,往往都要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无数次长时间地等待,而我才等了这么一点时间,就不耐烦了。想到这里,我不禁一阵惭愧,脸上火辣辣的。站起身来,用手拍了拍蹲酸了的腿,继续耐心地等了下去。 十分钟过去了,我小心翼翼地揭开了盒盖。结果发现了有四条蚯蚓在黑土里,其余六条都在含着腐物质较多的土壤里!原来蚯蚓的食物是土里腐烂的物质!但是,为了验证这次实验的准确性,我又作了一次相同的实验,只不过这次放蚯蚓时,我有意识地将它们埋在含腐物质较多的土壤里。 我又等了约二十分钟。打开盒盖后,发现十条蚯蚓全部挤在含腐烂物质较多的土壤里,安逸地生活着。看到种情景,我不禁振臂高呼起来:“我找到答案啦!我找到答案啦!”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又翻箱倒柜地找书,我要再从书中找出正确答案。终于,我在一本《动物百科大全》中知道了正确的解释:“蚯蚓的食物是土壤里腐烂的植物。”这时,我猛然想起,以前秋天时,我曾发现蚯蚓有把落叶拖回洞的习惯。原因原来也是如此。 通过这一次实验,我不但发现了蚯蚓的食物,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能盲目地听别人说,那样所得知的答案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是应该经过自己仔细的判断、观察和分析,才能下结论。这就好像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经验与成果比作一个巨人,而我们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眼望世界。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若想摘取到巨人头顶上的桂冠,就还需要自己更加努力地向上爬才行!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
1个回答2024-03-18 04:19
种子萌发需要水:相同条件: ① 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 ② 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③ 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 ④ 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不同条件: ① 保持1号瓶内的种子干燥。 ② 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1号杯干燥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潮湿种子发芽。 我们的结论: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水。 还想研究的问题: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小学生科学小实验
1个回答2024-01-26 16:58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

昨天,好不容易做完堆积如山的作业扰咐亏,我长长舒了一口气,还好妈简戚妈不在,我可以放心地看书了,我翻开刚买的《300个科学问题》看了起来,第一眼便看到目录上的一行字:“神水”。啥?神水?有意思,我连忙翻到那页,原来这是一个实验,看着我也萌发了一个念头:做一下这个实验。

我准备好实验工具:一个玻璃杯、一瓶蓝墨水,一瓶热水,一杯冷水。首先,将冷水倒入45%玻璃杯,再用蓝墨水滴入5%左右,接着,将墨水与冷水调均匀,这时,将刚烧开的水的玻璃杯倒满。天啦!!奇迹出现了,这…这…这…这蓝水与清水竟然层次均匀地出现在我眼前!(神水!神水!实在是神水!)中间一条分界线,将蓝水清水分开。我接着把这一章“神水”看了下去,我实在弄不懂怎么回事?原来呀,热水的体积比冷水轻(与水与油不相溶解的道理一样)所以,热水当然在冷水之上了!(我恍然大悟!)

科学是一片辽阔的海洋,需要有敢于实践的船员缓神,才能找到大陆,科学是一座巍蛾的巨山,需要有勇于拼搏的登山者,才能一览那无限风光,通过这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既使我身心得到了放松,又让我明白了一个科学概念:体积轻的物体与体积重的不能溶解,真是一举两得,不亦乐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