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法律英语

法律体系由哪制定,颁布
1个回答2022-09-24 11:59
法律体系是学术上的概念。没有制定成文的文件。
古代最早颁布保护犯人的法律是什么?
5个回答2023-11-07 07:02
悯者,怜悯之义。汉代统治者在“天下苦秦酷法久矣”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提出“宽缓刑狱”的主张。
在这一狱政思想的支配下,汉代在监狱管理方面,建立了对狱囚实行宽宥、防止狱吏随意凌虐狱囚并保障其基本生活待遇的制度,这就是所谓“悯囚制度”。
这一制度对后世的罪犯管理和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关于“悯囚”的法律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矜老怜幼,体恤弱势罪犯
汉代法律规定当中的矜老怜幼原则所体现的人道保障价值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据《汉书》中记载,汉惠帝曾发出诏令:“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
即对十岁以下或七十岁以上的罪犯都不施肉刑,以使其保持身体发肤的完整。
此后汉宣帝也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
这是宽宥老年人刑事犯罪的又一规定,该规定将年满八十岁的老人处刑的范围限定在诬告、命案、伤人三种罪行上,除此之外的其他犯罪行为一律免予处罚。
尤其是汉朝的“颂系制度”更是体现了对于犯了罪的弱势群体成员的人道主义关怀。
所谓“颂系制度”,就是矜恤老幼残疾人犯,不加戴桎梏的制度。
据《后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曾下诏:“高年老长,人所尊敬也;鳏寡不属逮者,人所怜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师、侏儒当鞠系者,颂系之。
《汉书·宣帝纪》中记载,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也下诏令:
朕念夫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即衰,亦无暴逆之心,今或罹于文法,执于囹圄,不得终其年命,朕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
可见颂系诏令所宽容的对象,都是一些幼弱、耄耋、盲人乐师和侏儒等老弱残疾罪犯。
汉代法律规定矜老怜幼原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老人、小孩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
虽然当时的立法者是站在国家治理角度来确立矜老怜幼原则,但我们也不应该否定这一制度本身所体现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矜老怜幼原则的法律规定,使得老年人和小孩可以从制度上避免一些严酷的刑罚,在处刑过程中享受到一定的人道待遇。
国家法律规定不对老年人处以死刑,他们就能免受绞、斩之苦,可以安享天年。
这不仅是对人的生命权的保障,也是对人性、人格的尊重,体现了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矜老怜幼原则的现实价值所在与可待发展之处。
对于幼弱、耄耋、盲人乐师和侏儒等老弱残疾罪犯给予免戴刑具的宽宥措施更是体现了两汉时期相关法律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主义关照。
二:对于女性罪犯的优待措施
两汉时期,在监狱管理方面,对女性罪犯在监禁上有特殊的宽宥措施。
《汉书·平帝纪》中记载,汉平帝元始四年诏:“妇女非身犯法,及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非坐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
对于犯了罪的孕妇,还规定了缓刑措施,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下诏: “孕者未乳,当鞠系者,颂系”。规定女犯怀孕未产,准予免戴刑具,待孕妇产后才可以依法行刑。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中记载,东汉光武帝也曾下过类似的诏书:“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妇人从坐者,自非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
除了上述行刑上的特殊规定外,汉代还有专门针对女性的刑名,如“女徒顾山”。
对于“女徒顾山”,《汉书·卷十二》是这样解释的:
谓女徒论罪已定,并放归家,不亲役之,但令一月出钱三百,以顾人也。为此恩者,所以行太皇太后之德,施惠政于妇人 。
大意是说女犯定罪判决后可以释放回家,但每月须出钱三百由官府雇人到山上砍伐木材,以此代替女犯应服的劳役刑。
这是对于女性犯罪的一项变通性刑罚执行方式,是汉代统治者对女性的一项“惠政”。
三:保护家庭的法律措施
“亲亲相隐”制度。“亲亲相隐”是指亲属问相互隐瞒罪行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亲亲相隐”作为一种司法原则得到普遍采用始于汉宣帝时候,《汉书·宣帝纪 》中记载 ,汉宣帝在地节四年(前66年)曾下诏申明: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其大意是说子女帮助父母、妻子帮助丈夫、孙子帮助祖父母掩盖犯罪事实的,一概不 追究其刑事责任。
父母帮助子女、丈夫帮助妻子、祖父母帮助孙子掩盖犯罪事实的,一般情况下可不负刑事责任,死刑案件则上请廷尉,由其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罪责。
这段话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亲亲相隐不为罪”,这就是通常所说汉代“亲亲相隐”的司法原则。
“亲亲相隐”的法律原则顺应了人的本能需求,有利于家庭和谐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听妻入狱”制度。“听妻入狱”,就是指对死罪系囚娶妻无子,允许其妻入狱,其妻妊身有子后,再对罪犯行刑的意思。
这是儒家道德观念在监狱管理制度上的反映,也是西汉重要的“悯囚”制度之一 。
《太平御览》中记载:,
(东汉)鲍昱为阳长,县人赵坚命案系狱,其母诣昱,自言年七十余,唯有一子,适新娶,今系狱当死,长无种类,泽泣求衷。昱冷其言,令将妻入狱廨止宿,遂妊身有子。
这种特殊的承嗣做法,可能是中国古代社会仅有的法律现象。
“离监奔丧”制度。据《后汉书·钟离意传》中记载:
东汉堂邑县人防广为父亲复仇犯命案入狱,在狱中得知其母病死,防广哭泣不食,县令钟离意得知后深表同情,让防广回家殡敛其母。防广处理了母亲后事,按期返回狱中,后来钟离意将此事奏明光武帝,防广竟得减死罪。
四:禁止掠笞瘐死系囚的规定
即禁止在监狱中对犯人笞掠过当或虐待,防止犯人因冻饿或笞掠过度而死亡,监狱官吏和狱卒如有违制要追究刑事责任。
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朝的司法实践中刑讯是见惯不怪的现象,常常会从史料中发现封建官吏故意和随意刑讯,导致狱囚大量伤残、死亡的记载。
针对这一弊端,汉朝时候,对违反狱制凌辱、虐待囚犯,克扣囚衣、囚粮的监狱官吏予以严惩。
《汉书·宣帝纪》中记载,汉宣帝时规定:
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朕甚痛之。其令郡国岁上系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名、县、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从现存法律史料来看,汉朝时已经有官员因刑讯不当和管理不慎而被降职的记载。
如东汉时的周纡在任司隶校尉期间,皇帝在亲自审理洛阳囚徒时发现有两个囚犯被刑讯后导致伤口生蛆,因此作为司隶校尉的周纡被降为左车骑都尉。
罪犯作为—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人身权利能够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乃至受到皇帝的亲自关注,不能不说是汉代在罪犯管理方面的—个鲜明体现。
五:“纵囚归家”制度
“纵囚归家”是指汉朝监狱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寒暑之时,农忙季节),允许羁押罪犯暂时回家,按照约定期限返回监狱的规定。
《后汉书·虞延传》中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年初,一个名叫虞延的人,在任细阳县令 时,每年至伏腊之时,就遣本县监狱所羁押的囚徒归家, 囚徒“并感其恩,应期而还”。
《后汉书·戴封传》中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年间,戴封升任中山相时,当时各县有罪囚四百余人,辞状已定,即将行刑。戴封有哀怜之意 ,皆允许回家一次,“与克期 日,皆无违者”。
此外,汉还有赦、大赦、特赦等制度,如《汉书·灵帝纪》中记载,东汉灵帝熹平三年,二月己巳,曾大赦天下,令“天下系囚(在押囚犯)罪未决,人缣赎”。
即对全国系囚中的未决犯一律改判为赎刑。汉以后,赦免制度被历代所继承。

在汉代,人道精神一直存在于法律法规的制定中。
如汉朝“悯囚制度”的诸多规定中,其中所蕴含着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保障价值,就是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1个回答2024-02-19 06:07
 爱祖国有梦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志存高远,奉献社会。每次周一升国旗的时候,我要大声唱国歌,好好地升旗,好好学习,学好自己的专业,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

  爱学习有专长,崇高科学,追求真知,勤学可练,精益求精: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努力的学习学好自己的专业。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的问老师。努力做到最好!

  爱劳动国自强,尊重劳动,勇于创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我做起,脚踏实地,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不浪费食物!

  讲文明,重修养,尊师孝亲。友善待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见贤思齐。尊重老师孝敬亲人,对待朋友善良一点,要诚实守信,做错了一定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过来,脚踏实地的做人。

  遵纪守法,遵守规章制度,依法做事,遵守校纪,,遵守行规,辨美丑,立形象,情趣健康问善问美:仪容整洁得体:举止文明落落大方。

  强健体魄,按时作息,坚持锻炼,讲究卫生,自己的健康在学校按时起床,睡觉,注意个人卫生。舒自信,勇担当,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珍惜青春,不怕挫折,敬业乐业,勇担责任。
法官法是哪年颁布的
1个回答2023-02-07 10:24
通过时间:2001年6月30日
施行时间:2002年1月1日
民法通则颁布的意义
1个回答2023-04-09 20:45
就是让全民了解学习法律!
小学生守则是在哪一年颁布的
1个回答2023-11-30 04:20
颁布日期 1981-08-26
“四月”的名人名句
1个回答2024-06-06 18:1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四月始知春,一岁竟无夏



四月春深雨未收,山庄九景畅斯游



四月里来养蚕忙,姑婶双双去采桑;篮子挂在树枝上,一把眼泪一把桑。
儿童绘画培训教材
1个回答2024-06-06 18:11
是想让推荐吗?在这里我介意用杨景芝老师的儿童创意画教材,对孩子的思维开发有很好的作用,对绘画也能放的开,生活中也用得上,可以让孩子每天画一篇绘画日记,不一定能画的多像,但是一定是要有思想。
谁可以介绍下陈季方的事迹啊
1个回答2024-06-06 18:10
陈季方三次掏腰包



杨志斌 韩海宏 陆善良 顾建彬



今年6月16日下午2时许,大雨倾盆。启东市少直乡曦阳村二组农民陈秀方,怀揣1万元现金,身穿雨衣裤,推出“老爷车”,冲出家门向乡电管站而去。葛会计迎候满身是雨的陈季方,接过这笔巨款,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掏腰包了。



今年58岁的陈季方原来家庭清贫,但穷不失志,艰苦创业。他先与黄土地和第三产业打交道,后与家庭工业结了缘。去年8月,他借“东风”将小作坊发展为季方塑料制品厂。“当腰包鼓起部的时候,决不忘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前年,村里安装自来水总管道缺资金,他把添置一套西装的钱省下来,捐献了500元。去年春节前,他原本想多购点年货,好好过个年。看到公路至村里曦阳小学那段路坑坑洼洼,听到周围群众和学校师生怨声载道,他又掏腰包,出资500元,撺掇村干部将这段路修筑成晴雨路。



陈季方所在村7年前改造的用电线路老化、损坏,村干部为安全用电担忧,老百姓为时常跳闸而骂娘。今年3月,乡中管站将该村列入“两化”标准村。然而,村里难凑齐所需的30万元资金,“两化”建设“搁浅”。近几个月来,陈秀方总想着为此出把力,东奔西走催收贷款。6月16日上午,他好不容易追回了万余元贷款,午间便心急如焚地召集家庭会,讨论这笔钱该怎样花。面对着更换一辆摩托车与支援“两化”建设的矛盾,全家人统一了认识,最后抉择是:缓购“光阳”,支援“两化”。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江苏省启东市少直乡广电站)
陈柬之教子的翻译
1个回答2024-06-06 18:10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够被人驾驭,踢伤咬伤很多人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还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令人去追商人拿回马,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警告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准再卖出。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人仁人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