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
1个回答2024-02-12 21:56
1 第一个是尽力做某事,后一个是尝试做某事



2 第一个不能放句首,后一个可以,都是{太。。。而不能。。。}的意思



3 make jokes on



4 sleepy是{睡着的}的意思



5 except是{除了。。。}的意思 except for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前者指相对于主语独立的,例如“他什么都好,除了脾气不好”这句中脾气和他不能分开,所以用后一个短语



6 相关单词有success是名词 successful是形容词 successfully是副词 都是指成功 短语有succeed in doing 是成功地做了某事
将相和预习笔记
1个回答2024-02-15 05:40
这是教案,你自己慢慢看吧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四、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卿一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预习笔记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18 22:30
对预习,必须把课本看透,再像对文章划分层次一样,对课本内容分层,这时在笔记上就可以简单记录下所分的课题,然后在每个课题中写下需掌握的知识点和公式,不要忘了,最重要的是记录自己的疑问,以待解决。
预习笔记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04 19:33
预习笔记,无非就是你看了书的第一遍的印象,自己抓住的重点,自己学到的东西,总接归纳,很可能这个东西不全面,不正确,但是这是你的第一印象,写下来,对以后的理解,和老师的纠正你的错误很有好处,如果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管什么格式不格式,只要认真的诚实的写出来就是了。
预习求笔记
1个回答2024-02-24 05:47

 

向左转|向右转

预习笔记怎么写
4个回答2023-11-21 03:18

答。

笔记是写作体裁,一卷书没有固定主题,一段写天文,下一段可以是写狐狸故事,是一种作者个人的“随笔”或“杂记”性质之文学。笔记体的著作在中国古典典籍中为数众多。笔记体著作起源于唐代,在宋代最繁荣。

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路粹、 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 、邯郸,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小学预习笔记怎么做?
1个回答2022-08-21 09:28
预习笔记都大同小异,先在开头写上课文名称,第一项先把不认识的单词或汉字抄录在本子上,然后查字典,写下注解. 第二项就是通读全文,写一下主要内容.第三就是写中心思想.如果有能力的话写一下文章是以结构.最后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下,分析其运用了哪些修辞.....我相信完成以上你的老师会非常满意的!!!!
好的故事预习笔记
1个回答2024-01-04 16:03

关于好的故事预习笔记的方法如下:

1、阅读理解:仔细阅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故事的细节和人物的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分段总结:将故事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概括出主要内容和情节。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的结构和内容。

2、记录关键信息:在预习笔记中,记录下故事的关键信息,例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故事。绘制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理和呈现故事的结构和内容。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包括故事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标注疑问和注意点:在预习笔记中,标注下自己对故事中不理解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可以在课堂上更加专注于这些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故事。关联已知知识:尝试将故事的内容与自己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且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

预习笔记的作用

1、梳理知识:预习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整理。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有助于我们构建知识体系。加深理解:通过预习笔记,我们可以将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疑问点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更加专注于这些方面。

2、提高记忆:预习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记忆,因为我们将知识点记录下来并反复复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此外,预习笔记还可以帮助我们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解,从而更好地记忆知识点。方便复习:预习笔记也是一种方便的复习工具。

3、提升专注力:做预习笔记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筛选并记录重要的知识点。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帮助我们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精力。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学能力。在做预习笔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自己梳理知识点、标注疑问点并尝试解决问题。

《社戏》预习笔记?
1个回答2023-01-12 13:35
分段
第一部分(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
第二部分(5-23):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第三部分(24-39):偷豆以及六一公公夸奖我。
第四部分(40):我回忆那夜的好戏和罗汉豆。
孙权劝学预习笔记
1个回答2024-02-27 06:10
一、译文  一开始,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繁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非常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二、词语解释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4、乃:于是,就。

  15、及:到了…的时候。

  16、过:到。

  17、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8、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更:重新。

  2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见事:认清事情。

  24、但:只。

  25、孰若:哪里比得上。孰:哪里,若:比得上。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

  29、何:为什么

  30、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31、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2、吴下:指吴国,现在江苏苏州

  33、始:开始

  34、与:和

  35、论:讨论

  36、议:评议

  37、大:非常,十分

  38、惊:惊奇

  39、今:现在

  40、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41、复:再

  42、即:就

  43、拜:拜见 

  44、就:靠近。

  45、待:等待。

  46、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通假字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博士:古,当时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

  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及:等到......时候。

  大:很,非常。

  岂:难道。

  就:本意靠进,此为去做。

  士:人物的通称。

  本文第一个见:了解。

  第二个见:认清事物。

  过:到,经过。

  但:【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语气词,译为“罢了”

  今:耳朵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