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望江南

苏轼的望江南
1个回答2022-12-25 16:00
望江南
作者:苏轼 (宋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的诗词望江南
2个回答2023-04-17 17:46
望江南·超然台作
作者: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江城子·记梦》
1个回答2024-03-01 05:08
当时苏轼的妻子去世十年 苏轼写词以怀念妻子
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的翻译
1个回答2023-01-02 19:13
这个还是自己的翻译吧
苏轼《江城子·记梦》
1个回答2024-03-08 01:13
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少了一个字哦~
背景是在苏轼妻子王弗去世10年的日子。心情呢,自然是无限悲伤的。
苏轼《江城子·记梦》
1个回答2024-02-29 03:17
当时苏轼的妻子去世十年 苏轼写词以怀念妻子

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望江南 苏轼 的翻译 急!
2个回答2023-01-02 16:30
望江南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望采用。谢谢
望江南苏轼诗句全意
1个回答2022-12-05 23:55
春天还未过去,杨柳在微风中轻轻飘荡。
我登上超然台上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悠悠,城里一片繁花盛开。千家万家隐没在蒙蒙烟雨里。
在这寒食节里,我酒醒之后却暗暗叹息。

哎,别对着故人思念故国了,姑且用寒食后的新火烹一盏新茶吧。作诗喝酒都要趁青春年华啊。
望江南 苏轼 的翻译 急!
2个回答2022-12-07 07:38
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望采用。谢谢
江城子(苏轼)记梦梦到了什么,表达了怎么的感情?
1个回答2024-03-01 06:06

江城子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