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经典歌曲

杜甫《蜀相》
1个回答2024-06-05 04:45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周汝昌先生评: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也不错。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澒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纡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二个关于丑小鸭的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4-06-05 04:44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16岁那年,由于整日同一群调皮孩子在一起,致使几门功课不及格。一个周未的早晨,爱因斯坦正拿着钓鱼竿准傋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钓鱼,父亲拣住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功课不及格,我和你母亲很为你的前途担忧。” 
   “有甚么好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你千万不能这样想。”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听。”
   “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要,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窗里。当两只猫从烟窗爬出来时,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烟,而另一只猫的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就大遥大摆到街上闲逛了。”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
爱因斯坦听后,羞愧地放下鱼竿,回到自己的小屋里。
从此,爱因斯坦时常拿自己作为镜子来审视和影照自己,并不断地自我暗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没有必要像别人一样平庸。这就是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的原因。

《老丝瓜的故事》阅读
1个回答2024-06-05 04:44
1、时间

符合老丝瓜成长到老去的过程,也能条理清晰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春天欣赏它的色彩和瘦小的身躯,夏天欣赏它风中的歌声和羞涩的性格,秋天看到丝瓜的老去,心里感到一丝凄凉,冬天欣赏它饱经沧桑、历经苦难的美,最自然、最朴实、毫不矫柔造作的美,令人崇敬而又心疼的美。并为它“从一而终”的顽强所感动。



3、① 拟人,赋予丝瓜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入夏丝瓜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 比喻,把蝴蝶的飞舞比作告别误会。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蝴蝶对老的去丝瓜恋恋不舍,其实是表现作者对老丝瓜的恋恋不舍和喜爱之情。



4、表现在历经四季仍然高悬,是饱经沧桑、历经苦难的美;随便爬上一棵树就可以快乐成长,是最自然、最朴实、毫不矫柔造作的美,寒风冷雪使它外表干枯,点缀着冷清的冬天,那是令人崇敬而又心疼的美。



5、它给我带来了一种力量,使我的心中有一股激情涌动,那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毫不服输的心情。
继承与创新的反例子
1个回答2024-06-05 04:42
能说清楚一些吗?……是要找“不继承不能创新”即“因继承而有创新”的例子,还是“继承了还不能创新”的例子
司马光的古今名人?
1个回答2024-06-05 04:41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黄锦裳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6-05 04:40

黄锦裳,女,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国内地演员。代表作品有《情满珠江》、《外来媳妇本地郎》等。

有什么节目是专门介绍儿童玩具的?.
1个回答2024-06-05 04:39
各个卡通频道就是啦,除了播放动画片,还有最新潮流新玩具推介,大多是大品牌,质量有保证!
萨拉班德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6-05 04:39

萨拉班德是西欧古老舞曲的一种。16世纪初由波斯传入西班牙。16世纪后期传入法国,17世纪前半叶起,常见于德国古组曲,为其中四首固定舞曲的第三首。萨拉班德是西欧古老舞曲之一种。据传16世纪初由波斯传入西班牙。16世纪后期传入法国演变成速度缓慢而庄重的舞曲。17世纪前半叶起,常见于德国古组曲,为其中四首固定舞曲的第三首。三拍,第二拍时值较长为其特色。两段体结构,速度缓慢,气氛庄重,是古典组曲中四首固定舞曲中的第三首。 Sarabande:法语,萨拉班德,一种缓慢的3/2拍子或3/4拍子的舞曲形式,巴赫和亨德尔常以强调第2拍为其主要节奏。起源于拉丁美洲,16世纪早期在西班牙出现。17世纪早期引进法国和英国,那里的人更喜欢一种庄重的慢三拍子形式而不是原来西班牙的活泼形式。在珀塞尔、J.S.巴赫和亨德尔的器乐作品中,萨拉班德舞曲成为组曲中的一个标准乐章。

什么是女侠?
1个回答2024-06-05 04:38
女的侠客,打抱不平,仗义执言
《小时候就在想的事》——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6-05 04:37
  这个假期我看了很多书,但是最感兴趣的一本是《小时侯就在想的事》。这本书的作者是黑柳砌子。她是作家、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作者在这本书里讲述了许多小豆豆的故事,并回眸当年。发现越是小孩子,就越是拥有人类最珍贵、最必要的东西。即便是五六岁的小孩子,他的行为也是有理由的;一个人成年以后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能找到童年时间的根源。

  《小时侯就在想的事》让人再笑声和感动声中深深思考:现代教育应当如何理解和发掘出每个孩子的完美天性,让他的一生都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中。让我们翻开这本书的大门吧,这会让你感到更有趣。

  其中一篇让我很感兴趣,题目是:《关于读书》 .这边文章讲的是作者小时候读过的书和文章.并且把《写给哥哥的信》这一篇文章中的一小段写了下来.说是作者觉得文章很有幽默感.

  我看完这封信以后很感动,这封信之所以能到动我,大概是因为我从体会到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吧.读完这封信是 “有教养人是怎样”这一点,当然,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不明白有 “教养”是怎么一回事.但我懂了这封信好想写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人.我还看懂了要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看书, .所以我决定要看书.看好书,看有趣的书. 如果我们没有电子游戏机之类的东西,我们去读书的话一定会和黑柳砌子一样喜欢写给哥哥的信这篇文章的. 凯斯特纳说过: “孩子们是用心灵去领会这文字的.”的确是这样.

  我想大家一定喜欢看书吧!让我们多看一点书,增加一些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