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难为有声书找不到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去当皇帝,请问这是为什么?当皇帝难道还有什么坏处吗?
1个回答2023-08-23 03:42
当皇帝做得好是你的本分,做的不好就会被世人谩骂,所以当皇帝累啊
玉皇大帝经历了多少劫难?
1个回答2023-05-19 07:25

好像是1700万劫难。我也是听老梁故事会听的,记得不太清楚,好像是。他为什么能成为万仙之首。必定有缘故。

玉皇大帝经历了多少磨难
1个回答2023-02-22 08:44
九千年一难,九千次轮回!
玉皇大帝渡过多少劫难
3个回答2023-08-07 01:25
“自幼即舍国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又经十万劫,方证玉帝,总执天道之神。”

3200+10万 总共13万2000次劫难啊,才成为玉帝。
天帝?是谁`三皇五帝之上吗?
1个回答2024-02-12 18:44

  天帝是中国神话中天上的主神,主要指昊天上帝,也指五方天帝。  《隋书·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另外,道教奉宋代册封的玉皇大帝为自己的天帝。

“三皇五帝”是指那三皇、哪五帝?少昊算不算五帝之一?
1个回答2022-09-19 17:36
⒈燧人、伏羲、神农
猜15个名人及答案
1个回答2024-06-26 00:45
贝尔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是一位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的专利权(发明者为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AT&T公司的前身)。其被世界誉为“电话之父”。
严贡生的人物详解
1个回答2024-06-26 00:45

在《儒林外史》里,被学政“提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的,就是这个哄吓诈骗、无恶不作的严贡生,他还恬不知耻地对王家兄弟自称“前任周学台举了弟的优行,又替弟考出了贡”(第六回) 。作者将书中最恶劣的人同“优贡”这个名目联系起来,既是冷嘲,也是从根本处来鞭挞科举制度。这一段有关“优贡”的突出描写,正是作者借“严贡生”这个侧面对科举制度的虚伪性给以深刻的揭发。 严贡生的“六亲不认”更是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六回中,严贡生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 从省里科举了回来”。这也说明了当时封建科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这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接下来,严贡生的虚伪和贪财又进一步得到揭露: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而是悠闲地“和浑家坐着,打点拿水来洗脸”,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即刻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在腰间”,“在柩前叫了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在与王家兄弟攀谈中,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护说“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与心无愧。” 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
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
看《儒林外史》的人无一不高兴看到严贡生失败,然而他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这个社会制度就保证他不会失败。第六回里写他欺凌妾出身的弟妇,企图夺产,闹得人仰马翻,碰巧遇着一个“也是妾生的儿子”的知县支持了他的弟妇,那一场官司,在形式上他是打输了;但是,第十八回里写出了他活动的结果,“仍然立的是他二令郎,将家私三七分开”,他得七股,实际上他还是得到了胜利。
严贡生这个反面典型,在乡绅地主集团里,地位并不高,而他的行为和品质,却集中了剥削阶级的一切特性,在他的那个集团里是很有代表性的。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形象。

做事出以公心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6-26 00:44
是谁割了牛舌头

包拯到扬州的天长县(在现在江苏省)去做知县。到任不久,就遇到一件案子。

这一天,一个农民的孩子到河边放牛。他把牛放在河滩上吃草,自己就到河边玩去了。等他想牵牛回家的时候,发现那牛无精打采地站着,嘴边不住地滴血。孩子吓得哭起来。

孩子的爸爸听说了,跑到河边细一看,才发觉牛的舌头不知被谁割去了。他又急又恨,跺着脚说:

“毁了我的牛,这让我怎么耕地呀!”

说完,他赶到县衙门去告状。包拯听完他的叙述以后,想了想,有了主意。他不慌不忙地对告状人说:

“牛舌头割了,就不能再长上去。你回家把这头牛宰了,做成熟肉卖了吧。免得牛不能吃草死了,连肉也不值钱。”

农民听完,很不满意,望着包拯,抱怨说:

“县太爷,小民要是宰了牛,还用什么来耕地?再说,官府也不允许宰杀耕牛……”

包拯装作不耐烦地说:

“一个牛舌头算得了什么?也值得这样没完没了?快走吧!”

农民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按包拯的话去做了。

第二天,就有个和那农民同村的人来告状。他说那个农民违犯法令,私宰耕牛。

包拯看这个人鬼头鬼脑的样子,就紧盯着他问:

“你告他私杀耕牛,你说,他为什么要杀牛?”

“因为那牛舌……”刚说到这儿,告状人发现说错了,忙闭住嘴。

包拯猛一下站起来,“啪”的一拍惊堂木,追问说:

“说!牛舌头怎么样?”

“牛舌头被割了……”

“你怎么知道牛舌头被割了?”

告状人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这时候,包拯大声问道:

“你给我老实招来,为什么割他的牛舌头,又告他的状?”

那人听了,大惊失色,赶紧磕头服罪:

“是小人和他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头……”

包拯依法处罚了割牛舌头的人。从此,他善于断案的名声,到处传开了。

没拿一块端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