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的寓意成语故事

寓言《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了
1个回答2024-02-29 05:57
被大老虎🐯吃了被老虎吃掉,,,,
黔之驴的寓意?
1个回答2022-12-27 08:16
从老虎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寓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事要小心谨慎)而从驴的角度,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不能虚有其表,要踏踏实实的做人。
黔之驴 翻译 寓意
1个回答2022-09-29 14:35
xddcdc
黔之驴的寓意
1个回答2024-02-07 12:08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黔之驴 翻译 寓意
1个回答2024-02-09 18:24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寓意: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黔之驴寓言的特点
1个回答2024-01-31 03:02
寓言故事《黔之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把他概括为“黔驴技穷”、“黔驴之技”等成语,经常用来比喻和讽刺某些蠢笨的家伙连仅有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尽。其中的“庞然大物”一语,更为人们所熟知,在社会生活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徒有其表而无实际本领的笨蛋。
寓言《黔之驴》的作者是:
1个回答2024-02-22 17:30

B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了一则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18 10:23

小人物做不了大事情,技能有限而无知。

黔之驴寓言作用
1个回答2024-02-16 07:21

寓言故事《黔之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把他概括为“黔驴技穷”、“黔驴之技”等成语,经常用来比喻和讽刺某些蠢笨的家伙连仅有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尽。其中的“庞然大物”一语,更为人们所熟知,在社会生活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徒有其表而无实际本领的笨蛋。

 

黔之驴寓意
1个回答2024-02-14 21:54

《黔之驴》(以下简称《黔》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二册。众所周知,学习寓言,关键要领会寓意。而《黔》文的寓意历来都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人教社教参)细心体会一下,这个寓意显然是读者站在老虎的立场得出的结论。但这个寓意是否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呢?  
为了探析《黔》文的确切寓意,我们不妨从本文的写作背景谈起。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在永州9年,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47岁。  
《黔》文即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三篇寓言的寓意应当与作者的人生感悟密切相联。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选入教材的《黔》文删去了原文中的结尾部分。而这个结尾部分无疑对我们理解全文的寓意必不可少。其结尾是这样的:“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意思是说:唉!黔驴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如果当初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事,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今天偏偏是这样,真可悲啊!  
最后,从文章的标题来看——“黔之驴”,显然强调的是“驴”。尽管文中写虎的笔墨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但这些变化过程均是围绕着对驴的观察和反应作出的。全文明写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暗写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至此,我们不难知道,《黔之驴》就是以黔驴技穷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类人应该指的是朝庭中那些无德无能而身居高位、仗势欺人而又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指出他们的下场必然是可悲的。如果把主题理解为笔者前文所述的那样,也未尝不可,但须明白,那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后人对这篇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