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惠能

《六祖慧能传》和《六祖惠能传奇》哪本写的更好?
1个回答2024-01-22 00:40
最好找一部 某个法师讲的《六祖法宝坛经》。既可以参照原经,也可以看到其中的故事讲述。主要的是有法师的对经的解释可与原文参照。
惠能大师为什么叫六祖?
1个回答2024-03-08 10:55

其实不少的,同时代有永嘉禅师,在坛经中记载六祖和他有过一段对话,对他的修为也是非常赞叹的,还有前期开创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近代的虚云和尚、太虚大师,太多了,罗列一二,这些大师没有上根利智不可能有如此成就。只是惠能大师的经历太过传奇,不得不让人侧目。众生皆有佛性,上根下根只是根器不同,对应修行的方法不同而已,不存在高下区别的,下根人精进修行也可迅速成佛,上根人放逸也不能成佛。

《六祖坛经》讲记(3)
1个回答2024-03-03 17:36
六祖坛经讲记(3)演培法师

行由品第一

自述身世

 

  六祖现在正式说出自己的身世,但是说得非常老实,并未夸耀自己出生,曾有什么特别异征。现按文说:先叫一声“善知识”!然后说:请你们“且听”我“惠能行由得法事意”。前虽将宗要指出,但大师出生以及求道学道经过未曾透露,现特将自己身世告诉大家。“惠能”说:我的“严父,本”来籍“贯”,是在河北“范阳”,就是现在北平大兴、宛平一带,且曾在此做过官员。他的名字,叫做行瑫。到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即公元六一八至六二六年,不知由于什么事情,被贬到岭南新州(现在广东省肇庆府新兴县),一家人从中原北方移居到南方,不但路途遥远,语言亦有困难。所以说:“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左降,古代政府制度,对于官员降迁,叫做左降或左迁。我是唐贞观十二年(六三八)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出生于岭南。但我“此身”非常“不幸”,出生后三岁,严“父又早”死“亡”于岭南新州,葬于自家住处的旁边,我也就做了新州的老百姓。“老母”抚养失去父亲的“孤遗”。孤约幼而无父说,也就是失去父亲的孤儿。因为生活困难,再度“移来南海”,现在改为县治,位于广东省粤海道。新兴县的东南,唐朝以后称新兴郡,现今称作新兴。母亲茹苦含辛的抚养我,仍过着极为“艰辛贫乏”的生活。到我年渐长大,母亲亦渐衰老,为维持母子的生活,我就每天“于市卖柴”。在此前后母子的生活,可说相当的艰苦,正因环境不怎么圆满,才造就成后来的六祖。

  如祖自述身世,可说相当清苦,不但每日生活艰困,读书对他更是无缘,所以向说他不识字,不识字的苦恼和尚,能有这样高度体悟,当是过去培植深厚善根而来,否则,决不可能如下所说闻金刚经,就能“心即开悟”。正因过去种有深厚善根,对佛法已有相当体会,所以现在听到有人诵金刚经,立刻触动过去所种的善根勃发,终成一代祖师。从世俗看,生活艰困的人,除了自暴自弃,受了一番磨练,必会向上向善。是以衡量一个人怎样,不能专著眼于现在,而应想到他过去,是否种有善根。
六祖坛经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11 06:46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1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镇姿”。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脊键”。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2《六祖坛经》御野绝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

《六祖坛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1个回答2024-03-20 18:16

《六祖坛经》讲的是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言教。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典籍,也叫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是,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六祖坛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1个回答2024-06-01 18:47

《六祖坛经》讲的是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言教。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典籍,也叫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

《六祖坛经》主要内容是,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六祖坛经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4-01-23 04:45

六祖坛经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天竺大雷音寺,佛说六祖坛经。暇满即是佛性,常住本自清凉;

不用求诸佛法,自性本具普贤。诸行因缘生,如梦幻泡影,空观不存,何处可布施?

若见真常相,即见如来性;不立文字教,直指人心印。要得心应心,莫把心往外寻;

一切诸法本自性,除了名言二字。诸法由心而生,心由何处来?

译文:

在天竺大雷音寺,佛讲述了《六祖坛经》。天然的本性就是如来,常住在清凉中;

不需要寻求佛法,自然具有普贤的境界。一切的行为和因缘产生,就像是梦幻泡影,空观不存在,何处能布施?如果看到了真常态,即看到了如来的本性;不需要依附于文字教义,直接指向人的内心印象。

要得到一个内心应和的心,不要把心往外面寻找;一切的诸法都是自然而然的本质,除了名言之外别无他物。一切的诸法都是从内心而生,内心又从何处产生?

佛法在中国的影响:

1、佛教在哲学领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的思想理念强调慈悲、善良、尊重生命,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思想还对儒家和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和道家思想在佛教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

2、佛教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化,例如佛教故事、佛教音乐、佛教画等等,都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侣,这些佛教文化机构成为了传播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佛教的经典和文化艺术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祖坛经谁讲得最好
1个回答2024-03-16 18:05
别人讲的是别人的,末学认为自己悟到的最好。
六祖惠能大师四句偈中的一句
1个回答2022-12-13 16:04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六祖惠能是谁?
1个回答2022-11-23 13:16
六祖慧能针对神秀的诗写了"菩提本无树..."五祖心中惊叹,怕有人要嫉妒和害他(如最有希望继承衣钵的神秀),就命人搽去,说:"也未见本性"

第二天,五祖偷偷来到碓房,见慧能负着石碓奋力舂米,感叹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该这样啊。于是问:米熟了没有?慧能答道:米早熟了,只差没有筛子。五祖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走了,慧能会意,三更时来到五祖住处。五祖为慧能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三更受法,没有一人知道。五祖又把世代相传的衣钵正式传与慧能,令他为第六代祖,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五祖吩咐慧能:你必须快快离开,否则怕有人会害你,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僧人来争夺衣钵。

  慧能急急逃到韶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于是避难于猎人队中,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

  一日,慧能想,现在是弘法的时候了,不能逃一辈子。于是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法性寺主持印宗法师讲经,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众人大惊,印宗法师说:行者定非常人,久闻五祖衣法南来,难道是行者吗?慧能说:不敢。于是取衣钵出示大众。不久慧能来到曹溪宝林寺,在那里开山传法。从此,形成禅宗的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