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苦寒”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3-07-12 12:56
不能说苦寒吧,苦大概意思就脊衫升是难,就是不容易,要复出代价的,樱老寒就是冬季腊月,很冷,梅花塌仿不是在腊月开么,所以说梅花的香是来自冬季寒雪之中
有关寒窗苦读故事名字
1个回答2024-01-31 05:38
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挑灯夜读 囊萤照读 然荻读书 映雪读书 (yìng xuě dú shū)
囊萤照读 (náng yíng zhào shū)
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然荻读书 (rán dí dú shū)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映雪读书 (yìng xuě dú shū)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据鞍读书 (jù ān dú shū)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寒窗苦读:名词作状语,

古典:

1.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

2.刘祁《归潜志》卷七:“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俗语:

寒窗苦读十二载 素琴轻弹三两声
孔子学堂·古代科举制度之寒窗苦读

吕蒙正和母亲无依无靠,只能在一个破窑洞中住了下来。破窑无门无窗,一遇到刮风下雨,是寒冷刺骨。母子俩的生活也全靠母亲给村里人纺棉织布,勉强糊口度日。年幼的吕蒙正不仅没叫过一声苦,还经常挖野菜、拾柴禾,为母亲分忧。他每天外出时,总要路过村子里的学堂。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吕蒙正也非常想上学。可家中连吃穿都顾不上,哪来的钱供他上学呢?

吕蒙正的母亲于是决定自己来教孩子读书。她找了一些残缺不全的旧书,晚上一边纺棉,一边教儿子念书。吕蒙正有了读书的机会,高兴极了,拾柴挖菜时,嘴里也在背诵。遇到难解的词儿,母亲也解答不了,吕蒙正就到村中学堂向先生请教。先生见他好学,就收他为“特别学生”,吕蒙正的学业因此大有长进。

吕蒙正十九岁那年,母亲由于劳累过度,病逝了。吕蒙正从此孤身一人。他白天在街头谋生,晚上则继续在寒窑中苦读。宋太宗年间,吕蒙中进京赶考,被宋太宗钦点为状元。他曾经先后三次担任宰相,更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

苦读为功名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就有勤学苦读的传统。晋代的时候,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坚持不懈地苦读,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入朝为官。同是晋朝的孙康借着冬天大雪映出的光亮如饥似渴读书,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但如果我们去探讨这些文人学子苦读的原因,很容易让人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子夏的名言,其实它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朱熹解释说:“优,有余力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政者如果尚有余力,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读书人如果有余暇时间,应该去做官,检验平时所学。子夏在这里提出了政府官员要终身学习的主张,强调学习和时间要结合。
 但实际上,在科举制度形成以前,读书做官的影响并不大。随着科举取仕的到来,读书做官的观念才开始一步步深入人心。科举时代,读书、及第、做官成为广大读书人的追求,这个时候的启蒙教育也都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
古代名人寒窗苦读典故
1个回答2024-02-17 21:34
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寒门学子 辛苦上大学 有什么用
1个回答2024-02-04 21:26
没太大用处,如果考不上重点,名牌大学,进入不了社会精英层,就没太大用处。一般普通大学都是学个专业技术罢了,只不过你学的快些,没读大学学的理解慢一些罢了。
毕业之后混的好坏跟读书没太大关系,看个人综合能力,跟读大学没有关系,我门村很多初中毕业的,有钱多的是。一年几十万,有的资产过亿。
寒窗苦读却无果的古代人才?
1个回答2024-03-17 05:36

寒窗苦读十几十载却无果的古代人才,例如孙山,每次科考都没有考中,名落孙山就一词是这么来的。

苦寒吟的全诗 苦寒吟的诗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01 06:57
才见岭头云似盖, 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 万树松萝万朵云。 意思是:天气寒冷,脸色变成了深青色,凛冽的北风呼啸在无叶的枯桑中。孟郊一生生活贫困,诗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的不平之鸣。
寒窗苦读的寒窗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1-05 09:35
寒窗苦读:名词作状语,寒窗: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整句:在寒冷的窗下用功读书。别名:十年窗下,十载寒窗
寒窗苦读的寒窗是什么意思?
4个回答2022-09-24 19:11
寒窗苦读:名词作状语,
  寒窗:在寒冷的窗下
  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
  整句:在寒冷的窗下用功读书
  别名:十年窗下,十载寒窗
  拼音:hán chuāng kǔ dú
  英文:work hard at study
  古典:
  1.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
  2.刘祁《归潜志》卷七:“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俗语:
  寒窗苦读十二载 素琴轻弹三两声
苦寒吟的诗的意思是什么
4个回答2022-05-07 04:35
唐 - 刘驾 - 苦寒吟
【年代】:唐
【作者】:刘驾
【题目】:苦寒吟
【内容】: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韩愈《苦寒》:“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隆冬夺春序,颛顼固不
廉。太昊弛维纲,畏避但守谦,遂令黄泉下,萌芽夭勾尖,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
凶飙搅宇宙,铓刃甚割砭。日月虽云尊,不能活乌蟾。羲和送日出,恇怯频窥觇。……”
这首诗说,春夏秋冬四时平分,气候各异,一气不能兼四季。冬天的寒气夺了春天的气
候,冬神颛顼本不廉,因他夺了春气。春天的神太昊放松了他的纲纪,害怕冬寒只是退
避,遂使地下草木的根不能发芽,植物中有苦味甜味的都失去了。寒风搅扰天地,像刀
锋割肌肤。日月虽说尊贵,日中的三足乌,月中的蟾蜍都被冻死,不能保护。羲和驾车
送太阳出来,太阳也害怕寒威,频频偷看

孟郊《苦寒吟》:“天寒色青苍,北风
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
章。”
近现代中外寒窗苦读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21:55
马克思在英国博物馆读书,“地板上都印下了他的脚印”,在这样的寒窗苦读当中,《资本论》诞生了.列宁读书时,专心致志,对周围的一切都理会不到.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腿锯短半尺,成为三腿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腿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而鲁迅先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只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