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儿的科举之路

幺幺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1-20 21:32

幺幺是中国西部方言,主要指代自己的亲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意义。

1、重庆方言

幺幺意即家中最小的孩子,引申为最疼爱的孩子。和幺儿意思相近,是对家中排行最小的儿子或女儿的昵称,听起来十分亲切。恋人之间,在没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也称幺幺,意为最爱的人。

2、湖北方言

幺幺指姑姑的意思,即爸爸的妹妹。湖北随州、荆州一带,湖南常德一带,幺幺,都是指爸爸的妹妹,例如:爸爸的大妹妹就称呼大幺幺,或者大幺,二妹妹就称呼二幺,而最小的妹妹,则称呼阿幺。

3、四川方言

同幺姑,对父亲的最小的妹妹的称呼,或也有称父亲最小的弟弟,但一般父亲没有妹妹情况,部分地区也意为家中最小的孩子,通常这样称呼受疼爱的孩子,也称幺儿。

我国常见的亲属称呼:

1、对母亲的兄弟称舅父(舅爸),男的自称甥男,女的自称甥女。

2、对母亲的兄弟妇称舅母(舅妈),男的自称外甥男,女的自称外甥女。

3、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4、对祖父的姊妹称姑祖母(姑奶奶),男的自称侄孙男,女的自称侄孙女。

5、对祖父的姊妹夫称姑祖父(姑奶爷),男的自称内侄孙男,女的自称内侄孙女。

6、称别人的姑祖母、姑祖父,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母、姑祖父,前面加一个家字。

幺幺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1-20 07:06

中国西部方言,主要指代自己的亲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意义。具体解释如下:

1、湖北方言,幺幺yāyāo,指最小的舅舅;yeye,则指姑姑。

2、山西的意思是小背心。

3、四川方言同“幺姑”,对父亲的最小的妹妹的称呼。

4、重庆方言:意即最小的孩子,引申为最疼爱的孩子。

5、湖南常德一带的方言,叔叔的意思,姑姑则是“芽芽”(音)。

扩展资料

幺幺是AA式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

一、喁喁


释义:形容说话的声音(多用于小声说话):~私语。


出处: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朝代:元


作者:王实甫


译文:其声音之小,就好像挺孩子的谈话一样,在小窗中喁喁私语。


二、嘶嘶


白话释义:象声词。轻微吸气的声音


出处:《团聚》:“ 他就嘶嘶的吸着烟。”


朝代:近代


作者:丁玲

幺花儿幺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6-24 16:46
小花儿小的意思
幺幺怎么读?
1个回答2023-11-23 21:36

幺幺读法是:yāo yāo。

幺幺是西南地区较为常用的一个词语,主要用作称呼年纪较小的女性,或者是亲昵的称呼。幺幺一词中的幺主要指小、渺小或者最后的意思,而幺妈中的妈则指的是母亲,两者表达的意思不同。

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在四川、重庆等地方,称呼年纪较小的女性时,常常使用幺幺一词。例如,如果一个女孩子排行最小,那么人们可能会称她为幺幺。此外,在一些家庭中,为了表示亲昵,也会使用幺幺称呼自己的女儿。

在一些地方,幺幺还可以用来称呼一些服务行业的女性工作人员,例如酒店前台、机场服务台等。这种称呼方式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她们工作的尊重和感谢。

幺幺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声音细小或者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者事物。例如,“这个声音幺幺的,我听不清楚。”或者“这点小事幺幺的,不用太在意。”

除了幺幺,西南地区还有哪些方言和词语

憨包:形容一个人傻、笨或者反应迟钝。

撇脱:表示轻松、容易或者快捷。

咋个:表示怎么样的意思,常常用来询问情况或者表达惊讶。

勒个:表示这个的意思,常常用来强调或者表示惊讶。

嬢嬢:用来称呼年纪较大的女性,类似于阿姨或者大娘。

幺儿:用来称呼自己的儿子或者亲昵地称呼自己的孩子。

毛毛雨:形容极小的雨或者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猫儿腻:表示小动作、小聪明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不正当的手段。

一部老电影男主角是哑巴,女主角叫幺幺
1个回答2024-02-19 11:27
姐。是不是真爱诺言?!因为我晚上天天看!就是女孩子是一个哑巴。但是家里很有钱。男主角是不是叫李明仁?
古代科举文小说推荐
1个回答2024-01-28 23:07

如下:

第一本、《嫡次子》作者:邈邈一黍

小短评:古代撑起门户的必须是嫡长子,而男主作为嫡次子,位置有些尴尬。更因为男主读书比自己的兄长厉害,反而被家人为难。为了逃离家里的牢笼,男主选择了科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本、《大将军卸甲考科举》作者:文理风

小短评:比较搞笑风的一篇科举文。男主本是将军,失忆后成了农户,为了寻找自己的亲人而参加科考,却在考场上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第三本、《科举发家》作者:清涴

第四本、《科举兴家》作者:人生若初

小短评:男主胎穿,本来因为是男丁,应该被千娇百宠长大的,却因为家中父亲遇上意外,只剩下他一个男丁,全家都指望他长大撑起门户。

男主因为责任,很小的时候就强逼着自己念书,最终让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而男主也因为科考光宗耀祖。

第五本、《夫君他是科举大佬》作者:杜卿卿

小短评:又苏又甜的科举文,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主作为百无一用的书生,不仅通过科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光宗耀祖,还娶得了美娇娘。

关于科举的诗词
1个回答2024-01-25 00:58
放榜日
徐 夤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随便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
话浮酒影彤霞灿,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看榜日
刘 沧
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
飞鸣晓日莺声远,变化春风鹤影回。
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处,莫惜芳时醉酒杯。

登科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和科举有关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3 11:28
 【白蜡明经】:白蜡:比喻行闹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蟾宫扳桂】:蟾宫:指月宫。科举时代比喻应试及第。【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寸晷风檐】:晷:日影;寸晷:阳光少;风檐:透风档袭罩的房檐。阴暗透风的房檐。形容科举时代考场中的苦状。【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夺锦之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高步通衢】:衢:大路。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同“高步云衢”。【高步云衢】: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禅兆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金榜挂名】:指科举得中。同“金榜题名”。【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京解之才】:京解:科举时代的进士和举人。旧指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什么是科举??
1个回答2022-09-10 20:10
一种考试制度
关于古代科举的四字词语
1个回答2024-03-06 20:36
独占鳖头
鳌,是神话中的海中的大龟(一说为淡水中的大鳖。传说上古时天塌地陷,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把天补好后,又砍下鳌的四条腿把天支撑起来,使天和地重新稳固(见《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汤问》)。《列子.汤问》中还记载了一个神话:渤海中有条大海沟,深得没底,全世界的水都汇聚到这里,打着漩涡往下泄。渤海中的蓬莱、方丈等五座仙山,也都随着下泄的波浪上下颠簸。上帝派15只大鳌举起头来把大山顶住,这五座仙山从此才安然耸立。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者们把上述神话巧妙地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永远巍然屹立,而且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试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该成语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蟾宫折桂
《晋书.郗诜传》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东堂接见郗诜,问他:“卿自以为何如?”郗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在这个故事中,郗诜以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才华。因为流传着月亮中有桂树、月亮是广寒宫的神话,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认为是月亮上的桂树。又因为神话中说月亮中有只金蟾,月亮也被称为蟾宫,因而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也称登蟾宫。于是,后来就形成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应试得中。

金榜题名
“金榜”是封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排名榜,因为它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又因为它是由皇帝批准,并盖有“皇帝之宝”的大印,所以金榜又称皇榜。后来,人们因其用纸的颜色,就美其名曰“金榜”。登上金榜,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确实是捧上了金饭碗,从此就能步步高升,大富大贵。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榜又确实称得上是金榜。这样,人们自然就称殿试的录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为“金榜题名”了。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沆瀣(hàng xiè)一气
北宋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僖宗乾符二年的科考,主考官崔沆发现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认为他是本家人,尽管崔瀣的考试成绩很差,仍然另眼相看,把他取为进士。于是一些考生嘲笑说,这场考试“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沆瀣,本来是夜间的水气,夜间的水气是在黑暗中飘荡的,考生们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的本意相扣,比喻暗中勾结,臭味相投,倒是非常贴切。后来就用这一成语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名落孙山
宋朝范公 的《过庭录》记载:有个叫孙山的人参加乡试,考中最后一名。回乡后,一位老人向他打听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委婉地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原来,当时中举后再去京城会试的,都由地方解送入试,所以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榜上的举人名字都称解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是榜上最后一名,你的儿子还在我的后面,言下之意是说他落选了。后来就用“名落孙山”作为没有考取的委婉说法。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