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1个回答2024-02-05 01:40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全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翻译: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大林寺桃花的道理?
1个回答2024-03-09 19:0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其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句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大林寺桃花
1个回答2024-03-05 20:48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向来人迹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观察是非常细致的。但诗人所要说明的真是自然界的某种现象吗?如果允许大胆推测的话,这山下山上,正暗示着世间和出世间,否则为何特出“大林寺”桃花呢?所以,诗人的感慨,应该蕴含着他对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触。《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应与这篇诗对读:“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大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竹,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这对了解白居易作诗时的心境是很有帮助的。
大林寺桃花
1个回答2024-02-12 10:32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向来人迹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观察是非常细致的。但诗人所要说明的真是自然界的某种现象吗?如果允许大胆推测的话,这山下山上,正暗示着世间和出世间,否则为何特出“大林寺”桃花呢?所以,诗人的感慨,应该蕴含着他对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触。《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应与这篇诗对读:“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大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竹,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这对了解白居易作诗时的心境是很有帮助的。

【品评】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 817 )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 “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 、 “ 与平地聚落不同 ” 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 “ 常恨春归无觅处 ” 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 “ 芳菲尽 ” ,与第二句的 “ 始盛开 ”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 “ 人间 ”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林寺桃花的名句
1个回答2024-03-11 23:08
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注释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关于白马寺日记不少于五百字
1个回答2024-01-18 15:00
    游览白马寺之前,在印象当中,总是把白马寺和唐僧去西天取经的事情联系起来。总以为白马寺是因为唐僧取经那匹驮经的白马而命名的,真是这样的吗?

   等我去参观游览了白马寺,通过观察、查找一些资料以后,才恍然大悟,根本不是我所想象的那回事。白马寺的白马和唐僧没关系,是我把二者硬捏合在一起,就象相声里说的:关公战秦琼,两个人物活着的时候隔着好几百年呢。

    从十三朝古都洛阳古城出发,一路向东,不一会就远远望见了白马寺大门前面那两尊雄壮威武的高头大马。两匹石马左右相对,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

    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我们通过山门时,只要抬起头来,就能看见部分门洞拱券上面还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

    进了山门,只见院内游人如织。这座一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耸立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它以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据导游介绍,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
国第一古刹"
之称。是东汉时由皇家所建,说起来还有个故事:据说当时皇帝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中有个身高六丈的金人,相貌庄严,头顶白光,飞行到
殿前。第二天,询问大臣,有人说很象西方的神,名叫佛。于是汉明帝派大臣出使西域求佛。大臣们来到阿富汗一带,正好遇到从印度来的两个高僧:摄摩腾和竺法
兰,两人一起随汉使臣,以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当时的国都洛阳。带回来的经书被放在当时的东汉的都城——洛阳的鸿胪寺,古代的鸿胪寺很象现在的礼宾司,
“寺”在当时是指官署,俗话说的办公机构,或者办公室,并没有寺庙的概念。那俩印度僧人就在那里翻译佛经,汉明帝很重视这些传经的僧人,第二年,专门给他
们盖了一座“寺院”,据说是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为白马寺。从此,“寺”这个词就多了一层意思了。
古寺三百首,越多越好
1个回答2023-10-28 12:33
2610****98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全集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三百首视频
1个回答2022-05-20 09:56
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好。
大唐雷音寺几个字是谁写的
1个回答2023-04-26 10:00
第-次w,献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