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拼音版古诗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朓怎么读
1个回答2022-09-10 06:12
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朓 tiǎo (tiao三声)
本义:古书上指农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现.。
登楼拼音版
1个回答2024-02-04 20:38

登楼拼音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

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个题目的含义
1个回答2023-02-08 19:36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即宣州谢朓楼是一个地方,饯别是送别,校书是官职,叔云是指他写诗赠与的人,即李云
登鹳雀楼拼音
1个回答2024-02-13 19:38

登鹳雀楼拼音:

《dēnɡ ɡ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zuò zhě:wánɡ zhī huàn

作者:王之涣 

bái rìdao yī shān 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ɡ hé rù hǎi liú 

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 

欲穷千里目,

ɡènɡs hànɡ yì cénɡ lóu 更上一层楼。

《登鹳哪胡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州缓埋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册蚂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的拼音
1个回答2024-02-21 21:44

《伏灶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扩拍尺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袭厅高。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登鹳雀楼拼音
1个回答2024-02-23 01:09

登鹳雀楼拼音:

《dēnɡ ɡ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zuò zhě:wánɡ zhī huàn

作者:王之涣 

bái rìdao yī shān 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ɡ hé rù hǎi liú 

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 

欲穷千里目,

ɡènɡs hànɡ yì cénɡ lóu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谢脁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4-05 18:47

谢朓(tiǎo)(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伏态(491),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两年野喊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颂厅野中,时年36岁。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谢朓所建宣城谢朓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登鹳雀楼》的拼音
1个回答2024-02-20 14:44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伏灶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袭厅高十五岁。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拍尺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登鹳雀楼》的拼音
1个回答2024-02-21 16:40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登鹳雀楼 拼音
1个回答2023-01-31 21:36
登鹳雀楼拼音:
[dēng guàn què lóu]
全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出登临所见的壮阔景色,气象雄浑;后两句将诗篇导入新境界,富有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作。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