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据素材

作文素材(议论)是说父母好的名人事件,谢谢!
1个回答2024-03-10 10:15

向左转|向右转

快与慢作文议论素材
1个回答2022-09-29 23:15
快与慢是相对的,当投身于某个事物时,时间总是飞快的流逝,而你无所事事,时间就会过得缓慢而难以忍受
不以分数论成败素材
1个回答2024-03-09 13:58
说起蚂蚁,大家都不陌生。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足,体壁薄且有弹性,有膜翅,硬而易碎。头部变化很多,通常阔大。头部重量和体重相比,在陆生动物中是最重要的。有性及无性雌蚁的触角是膝状,雄蚁触角简单,为4-13节。   但是,谁会想到小小的蚂蚁居然会给人类带来不可收拾的灾难。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在劳作的时候,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这儿一个,哪儿一个。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认为谨慎一些为好,便要回村去报告,路上偶然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把事情和儿子说了,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跨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的确,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经过一定的时间,等它作乐适当的扩充,也许会比你更强大,成为你的死敌,给你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论点论据大全 论点论据精选
1个回答2024-03-30 12:00
1、论点:难和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做事情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些事情表面简单做起来很难。创业难,守业更难。找到正确的方法,难事也会变得很容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知易行难。先易后难符合认知的逻辑。轻视容易的事往往会出错。要努力克服困难。

2、典型论据:马克·吐温戒烟——没有恒心,简单的事情也很难办到。几个人一起谈论什么是世界上最难的事,一个烟鬼叹口气说:“唉,最难的当然是戒烟了!我都戒了几十年了,还是戒不掉。”马克·吐温听了,说:“怎么可能?戒烟是最容易的事了,我已经戒过几千次了!”大家都笑了起来。其实,戒烟难易,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有坚强的意志,那么戒烟也很容易;但如果下不了决心,或者把戒烟不当回事,像马克·吐温和那个烟鬼那样,那么真正戒烟是非常困难的。
有哪些有关“因材施教”的名人故事,或提供可以论证“因材施教”的论据.
1个回答2024-03-09 14:53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论诗》是一种什么诗?是不是议论诗?
1个回答2023-06-09 03:01
用诗体来评价诗词。
时事论据素材:积累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1-04 02:31

  导语: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的。下面是我收集的时事论据素材:积累的事例,欢迎参考。

  1.拿破仑的知识积累

  ——成功离不开积累

  当年叱咤疆场,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一个给法兰西人民带来无限荣耀,一个向世人发出“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誓言的“自信家”,早年是何等勤苦地积累。在他于巴黎军校攻读炮兵攻略,学习海军知识时,一直是勤勉地苦学,用心地积累。当室友们吃午餐的时候,拿破仑依旧潜心于对地理、历史和数学的研究并乐此不疲。这一直持续了他整个学习生涯的积累过程,为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于,拿破仑成就了法兰西帝国,而长期的积累则成就了拿破仑,成就了他近似疯狂的自信。

  2.白居易陶罐积累资料

  ——知识的积累有时候比创新更重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足够写作时,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再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资料搜集。

  3.李时珍写《本草纲目》

  ——知识的积累比创新重要

  中外驰名的明朝药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本草纲目》,载有 1892 种药物,附有 11096 付方剂,共计 190 万字。这部巨著是他穷尽了 30 年的精力才完成的。期间他阅书 800 余卷,为实地调查、核实和搜集验方,还遍游了十数省的原野山谷,访求无数老农、渔夫、樵者、猎人。全书既渗透着李时珍一生的心血,也汇集了劳动人民大量的实践经验。

  4.托尔斯泰的“百宝囊”

  ——积累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积累创作素材 , 托尔斯泰出门总带着笔记本。看到什么有价值的材料 , 他就马上记下来。他的`笔记本像个小百科全书一样,上面记着各种不同的内容,有人的说话,生动的细节,大量的格言和谚语,各类小知识,甚至还有物理实验的略图等。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内容和细节就是这样获得的,所以,托尔斯泰说:“身边要永远带着铅笔和小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一些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他把这个笔记本称作“百宝囊”。

  5.爱迪生的“宝碗”

  ——注重点滴积累,可以发挥大的作用

  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勤奋学习,他给自己定的定额是每天要读三本书,一生可谓读书破万卷,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爱迪生还有一个盛装知识的“宝碗”,这个“宝碗”就是他口袋里经常放着的一个小日记本。爱迪生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新思想,他就立刻把它记在本子里,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一有空,他就会拿出这个日记本来进行研究和思考。可以想像,如果没有这个盛装知识、灵感的“宝碗”,那么,爱迪生随时随地观察和思考的东西就不能积累下来,会随时随地丢掉。“宝碗”给爱迪生的实验帮了大忙。 1877 年,爱迪生开始改革弧光灯,他先后做了 1600 种不同的实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后来,他全力在炭化上下工夫,仅植物类的炭化试验就达 6000 多种。他做了 200 多本笔记,达 4 万余页,直到 1880 年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竹丝电灯。

论语十则的前五则的论据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16 20:20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时习:时常的复习。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忠诚。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从而。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求论据和中心论点
1个回答2024-04-02 23:50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值得品味: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所以,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