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故事

傣族的传统节日
1个回答2024-04-19 22:51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关门节为傣历9月15日,开门节为傣历12月15日。两节相间三个月,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全社会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傣族的传统节日
1个回答2024-03-16 16:04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关门节为傣历9月15日,开门节为傣历12月15日。两节相间三个月,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 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畜两旺。
傣族的传统节目
1个回答2024-06-04 23:40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的传统节日
1个回答2024-05-02 00:02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关门节为傣历9月15日,开门节为傣历12月15日。两节相间三个月,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

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 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畜两旺。
傣族的传统节日
1个回答2024-05-02 00:03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关门节为傣历9月15日,开门节为傣历12月15日。两节相间三个月,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
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 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畜两旺。
傣族的传统舞蹈
1个回答2024-02-11 02:08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民众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来历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民众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的一个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诏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动作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彩“吾——吾”,“水 ——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 、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
傣族孔雀舞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
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傣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舞蹈。
风格
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如下三类:第一为雄孔雀舞。民间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第二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第三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轻巧。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来历
关于象脚鼓及其舞蹈的民间传说很多,据传:古时有一对夫妻,劳动后在水潭边小憩,突然风把熟透了的芒果从树上吹落水中,发出“嘣——嘣”的响声,这声音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回家后,便依照大象的脚将树镂空,蒙上牛皮制成鼓。在赶摆时,他们背着鼓去跳舞,不久象脚鼓舞就传开了。又说:在很早以前,有两个驯养大象的小伙子依照大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在《明史·百夷传》中也有:“大小长皮鼓以手拊之”的记载。
动作
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脚趾等敲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丰富,有“前点步半蹲”、“后点步半蹲”、“踏步全蹲”、“ 八字步半蹲”,还有以一腿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脚等姿态的动作,以及吸腿跳 、踢腿跳、弹腿跳、跨腿跳等。
分类
象脚鼓有长、中、小三种鼓形,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法。
第一种,长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耿马的孟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和孟连一带。鼓身长二米左右,由于鼓身比较沉重,多为舞蹈伴奏用。舞时步伐缓慢、稳重,膝部起伏有力。鼓点最为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心情。
第二种,中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县、盈江县、耿马县、景谷县、勐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鼓身长约1.5米较轻便。其主要特点是舞时要将鼓尾摆起来、甩起来。由于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摆动起来十分好看。摆鼓就是让鼓尾左右晃动,甩鼓就是将鼓首向下压,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脚鼓舞不只是在节日跳,每年还有专门的赛鼓日子,以鼓音长短、音色好坏和鼓尾摆动大小为取胜标准。
第三种,小象脚鼓舞。仅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鼓身长不到一米,动作丰富,经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动作幅度较大,有吸腿跳、弹腿跳、撩腿等步伐。 “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民众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的舞动。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
大嫂们与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动作缓慢,膝部起伏明显,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后仰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他们的动作任意自由发挥,而在圈外的年轻人,则要求动作统一整齐。戛伴光的鼓点非常丰富。 傣语叫“戛巴”。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解放后才逐渐流传到其它地区。
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鱼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鱼形道具起舞。鱼舞比其它傣族民间舞更为柔和、细腻,灵巧而活泼。主要表现于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脚掌碎步动作上,小跳敏捷活泼,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常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步行走,没有起伏,双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急流搏斗时,常采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形象生动逼真。
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式(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为典型动作。鱼舞的鼓点比较缓慢、轻盈,丰富的鼓语不亚于孔雀舞。 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一带。
相传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区不下雨,大地一片枯焦,大鹏鸟置抱蛋的妻子于不顾,和雨神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数日后,大鹏击败了雨神害使其降了雨,但大鹏鸟的妻儿早已饿死。傣族人民为了表达对大鹏的敬意,遂产生了大鹏鸟舞,流传至今。
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傣语叫“戛央”、“戛洛央”。是青年人在喜庆佳节时跳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芒市、盈江一带。
过去,舞者要身着雪白的衣裳,双肩披上两条鲜红的绸带起舞,已不多见。在傣家村寨附近的竹林里或水田中,常见到雪白的鹭鸶鸟。关于鹭鸶舞的来源民间传说不一,有一种讲:古时有一个很穷的小伙子,每天劳动不止。鹭鸶非常喜爱他,为他跳起优雅的舞蹈,以后小伙子就与鹭鸶亲切地对舞起来。后来,人们把这一舞蹈编成了青年人的对舞。又说:一种叫“央”的民族曾到过德宏一带,此种舞是表现他们在田间劳动的过程。
鹭鸶舞一般以对舞为主,动作相对,队形多是两横排分左右出场,相遇后变成两竖排、四排、两个圈等。常由一人指挥变换各种动作和图形。鹭鸶舞的动作简单、优雅。舞步的节奏处理与其它傣族民间舞不同,弱拍时双膝快速弯曲,动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时双膝韧性伸直,动力腿同时轻盈地全脚掌落地,形象地模仿了鹭鸶行走的动作。有双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动作。鼓点轻盈简单。 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
从很早的年代起,每当泼水节和其它宗教节日来临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就成群结队到深山密林和江边采集最鲜艳最美丽的花,然后打着象脚鼓载歌载舞把鲜花送到缅寺搭成花亭,这一古老的习俗至今流传在傣家村寨。
关于花环舞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穷苦的青年,去坝子赶摆时,觉得自己的衣服破烂不堪,就摘来许多花扎成花环套在身上,下山后随着欢乐的象脚鼓声跳起了舞,一个姑娘爱上了他,随着他的舞唱起了歌,花环舞由此产生。
花环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傣语称刀舞和棍、拳、棒这类舞为“烦整”、“戛整”、“令整”。是男性的舞蹈。流传于广大的傣族地区,与汉族的武术类似。
风景秀丽的傣乡,傣族男子都佩戴着一把精制的利刀,标志着他们的勇敢威武,同时刀也是生产劳动的有利工具。刀舞傣语叫“戛拉”或“烦拉”。动作有力、刚健,多采用“大八字跺步”、“弹腿”、“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这些动作在傣族民间舞中很少出现。
刀舞有单刀、双刀、短刀和长刀(类似剑)等种类及本地、内地、缅甸等不同的流派,各种流派有自己严格的表演程式和动作。可由一人至十几人表演,舞时无伴奏,或以象脚鼓伴奏。棍、棒、拳术与刀舞基本相似。 亦称“烦朵”,是一种道具舞。此舞过去在盛大的宗教节日才跳,至今仅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孟连县一带。
“朵”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据说有狮子头、狗嘴、鹿角、长颈、细毛。汉语把此舞称为“马鹿舞”。戛朵至今仍带道具跳,道具身长一丈,颈长八尺,用竹篦编成四十五公分的圆圈,外面用布包起来,剪碎的白纸粘在上面作为羽毛。一般由俩人合作扮一只马鹿,前面的舞者饰马鹿头和前半身,用棍支撑颈部做划字动作,后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两边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扑、腾转等动作。舞步、鼓点均与孔雀舞相似。 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在“浴佛节”、 “入夏节”等喜庆的日子,傣族民众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
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
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
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的儿童舞蹈。
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芒市等地。
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临沧市的沧源县。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此外在红河州的金平县还流传有表现劳动生活的“划船舞”、“摘花舞”、“捞鱼舞”、“走路舞” 等。流传在金平县的扇子舞据说是一种打鬼时跳的仪式舞蹈。流传在耿马县孟定地区的“大象舞”傣语称“戛张”。由俩人套系大象形状的道具,模仿大象走步、敬礼等动作,由一人持红手帕引象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妇女舞”,轻盈柔和。流行于瑞丽县的“戛洛响”,是一种模仿小鸟跳的舞,与小孔雀舞相同。

傣族历史名人介绍,傣族名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3 02:06

傣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族源来自中国古代沿海一带的百越族群。

傣族有龙舟比赛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民间歌曲 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傣剧《娥并与桑洛》, 舞剧及电影音乐《孔雀公主》,舞蹈音乐《孔雀舞》、 《小卜少》、《追鱼》、《送粮路上》,歌曲《有一个 美丽的地方》、《西双版纳,我的家乡》等。

:

更多:

傣族的舞蹈比起音乐来,更为丰富多彩,孔雀舞、象脚鼓舞、鱼舞、刀舞、蜡条舞、长甲舞等,巳为人们所熟知。傣族民间舞的特点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

傣族有什么传统节目
1个回答2023-12-07 09:32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习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傣族舞蹈的傣族简介
1个回答2024-03-04 20:38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傣族舞蹈的傣族简介
1个回答2024-04-17 09:33
傣族民间舞蹈保持着古代乐舞遗风,有即兴表演的自娱性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鼓是最重要的伴奏乐器,根据鼓手敲鼓的轻重、缓急来拍打出不同的节奏,使民间舞蹈的民族色彩更为浓郁。傣族天气潮湿炎热,属于亚热带的气候,人们喜静不喜动。因此舞蹈节拍多为2/4拍,节奏连续不断,动作平缓平稳,节奏多有重复且有规律性,跳跃性的动作非常少甚至没有,有一些佛教文化的因素存在。傣族喜欢水,爱干净,用来表现出水的延展性,膝部平稳均匀的伸缩,小幅度的颤动,表现出平缓的律动,舞者温柔秀美。“一顺边”与“三道弯”的造型对为横线式或向后方。傣族人民十分喜欢孔雀的华丽和柔美,这也表现出了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舞蹈具有优美、朴实、灵活、矫健、感情内在含蓄的特点。傣族舞蹈主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及身体和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灵敏运用,加上提起、收腹、提胸和头部的巧妙配合使其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傣族民间音乐和旋律比较平稳、优美恬静,有较强的律动感。
(三)作品表演欣赏
1.《孔雀舞》
《孔雀舞》首演于1957年,依照傣族民间的孔雀舞改编而成,为女子群舞,曾经于1957年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章。编导是金明,首演团体是中央歌舞团。
在傣族地区,传统的民间孔雀舞是由男子来表演的,他们的身上要挎着孔雀尾羽和翅膀的道具架来进行表演。但在这部作品中,均由女子表演。为了最好的表现出舞蹈的艺术性,关注人物的情感表露,舞蹈把原有的笨重道具去除了,把演员脸上的面具摘下,对傣族民间一些其他的舞蹈中的动作姿态以及中国古典舞的手势和一些动作将它们与原本孔雀舞的旋律动作相融合。与此同时,根据观察孔雀的开屏饮水洗澡飞跃等画面的变化,通过学习将其转换为女子群舞的表现力和张力,进而加强舞蹈的魅力,这表现出来傣族人民快乐幸福的美满生活以及对于和平的神往。
2.《水》
《水》这个作品首演于1980年大连,该作品充分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的特点。该舞蹈在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荣获编导、服装设计两个一等奖,演员获优秀表演奖。编导杨桂珍,首演者是著名舞蹈家刀美兰。
傣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为我国西双版纳等地区,那里山清水秀,气候适中,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傣族的舞蹈柔中带刚,别具一格还有很强的雕塑感。编导将她对生活的感悟和观察融入到作品《水》中,素材很平凡以傣族少女平时生活里的泼水,挽髻,汲水等主,深入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表达人爱水,水近人的亲密关系。
舞蹈的结构清晰明了,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汲水洗发和归去,洗发这一部分是舞蹈的重点。
第一部分:夕阳的余晖下照着以为身着红背心,湖绿色长裙的傣族姑娘,她手持水罐姿态婀娜的向水边走去。在不起波澜的水面上她看到了美丽的自己,心中升起无尽欣喜。姑娘忽而踩着高雅的孔雀步,忽而做出“三道弯”的造型,将少女的清纯可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洗发又可以分为七个过程:解洗甩晒抖理挽。姑娘背披长发,微微倾身用细细的水流将发丝洗的发光,也将一天的疲惫与劳累尽数冲刷。与此同时,在洗发的表演过程中,点名了水流和夕阳的方位,体现了舞蹈造型美的同时还与生活逻辑相符。紧接着姑娘欢快的跳着傣族舞,空气中都充斥着傣族少女的活泼气息,更能看出她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此时的伴奏音乐也越来越欢快,姑娘于溪边坐下,双脚浸于水面拍打出水花,后来干脆一跃而下,与鱼共舞。微风缓缓吹来,姑娘轻轻擦拭着晾干的头发,然后一遍快速的旋转头发,一遍将长发挽起做髻,将挽发的动作融入舞蹈中,也是一种对基础的突破,极具新意。
第三部分:天色渐渐暗了下去,姑娘拾起瓦罐,踩着轻盈的步伐,伴随这晚霞走上归途。
这部作品为女子独舞,极具傣族民间舞蹈风格特色。编导以表现出傣族少女和大自然的情为主,引导出傣族热爱水,勤于用水的民族态度,也是对滋润万千事物的水的歌颂,赞扬其为傣族人民带来了美好生活。这段舞蹈灵动纯真,有些婉约细腻的安静美,表现出来傣族舞蹈中轻盈灵动的舞步以及“三道弯”的独特造型,也体现了傣族的民族风情。将傣族少女活泼灵动的姿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舞蹈中的纱巾使用的也非常精妙,白色的纱巾也进一步表现出来傣族人民对水的崇敬。在傣族,水象征着吉祥安定,水是人们最美好的祝愿,纱巾在舞蹈时轻柔的晃动,仿佛起了涟漪的江水。编导者于学习民间舞蹈元素时,从律入手而非行,表现出来傣族民间舞蹈独有的律动韵味,使作品优美又不失含蓄的表现出了清新自然的形象。傣族舞蹈学家刀美兰作为表演者更是以其质朴柔美的风格以及娴熟的技巧把傣族少女活泼可爱的风姿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她饱含生活气息的演出也深深的牵扯着观众的心。
3.《雀之灵》
《雀之灵》1986年由杨丽萍编导并在北京首演,1986年该作品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和表演一等奖,音乐三等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
杨丽萍的名字因孔雀舞而家喻户晓,她的舞蹈是有感而发,心灵的回归,跳自己的舞蹈,展示自然,展示生命,用生命跳舞。她把对自然的爱、对美的追求都体现在舞蹈的创作里。
洁白的孔雀于晨曦中飞过,轻踩露珠,煽动翅膀,迎风起舞。它舒展开镶嵌着金色羽毛的尾部,用舞蹈来表现出对和平幸福的渴求。它有时安静的站立,有时又舒展身姿。在初生太阳的下映出它美丽的倩影,高贵、单纯又包含生命力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作者在傣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旋律上又进行了发展创新,通过针对孔雀灵动本性的主要描写,表现出傣族人民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神往。杨丽萍对手臂、肩膀、头部等的动作充分运用,形成了宁静幽深的氛围,突出了孔雀的生命活力。舞蹈深邃的诗情画意,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魅力。
该作品不是简单地再现傣族舞蹈语汇,而是在其动律上注入现代意识,大胆发掘,创造出更加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语汇。创造性地发挥了手的表现力,将食指与拇指的顶端轻轻捏住使其吻合,中指小指和无名指自然的翘起,营造出一种直观的形象,用手臂:肩部、腰部等部位来有层次感的跟着节奏摆动,来体现孔雀的灵敏和轻巧,完美的表现出来舞蹈的魅力和内在美。在舞蹈的构造上脱离了民族舞的常用再现生活的模式,不单按照孔雀的生活规律和表现形态,而是牢牢把握情字,让观众能够通过看舞蹈体会到编剧是用心来编舞的。在造型上要好好利用舞蹈动作的对比还有身体的平衡,左右侧的对程度,节奏也要做到快速转换,从而构建出一种流畅却又有型的造型美。杨丽萍在表演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与舞蹈融为一体。在舞台上,她不仅仅是孔雀,还是傣族少女,更是她心灵上的形象具化。她用心去塑造出的圣洁灵动的形象有者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个作品从1986年首演至今观者无不为之陶醉,每看一次都会被作品透射出来的深邃的诗情画意所打动,无论是动作本身还是舞者杨丽萍本人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杨丽萍曾经说过她的生命需要舞蹈,她的生命要用舞蹈表现出来,她用心来跳舞,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追思。“雀之灵”也就是杨丽萍自身队于生命的感悟和追思,正因为她对舞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忘我的舞蹈境界才使得她的舞蹈能久久存活。杨丽萍把自己融进了正翩然起舞的孔雀中,此时的她好似一个精灵,充斥着生命的活力和张扬。
《雀之灵》犹如一个蓝色的梦境,一个无限纯净的世界,在那个神秘的境地,生命之河在流淌,洗涤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