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苏轼

苏轼 与范子丰 原文
1个回答2024-03-13 17:59
【与范子丰六首(之一)】

伏审子丰南宫殊健,庆抃可量。即日想已唱第,必在高等。期集之暇,起居

佳胜。某更五七日氵斥汴。愈远左右,临书怅然。惟祈慎重,别膺亨宠。

【与范子丰六首(之二)】

小事拜闻,欲乞东南一郡。闻四明明年四月成资,尚未除人,托为问看,回

书一报。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东南遂请,逾难望矣。无乃求备之过乎?

然亦慎不可泛爱轻取也。人还,且略示谕。

【与范子丰六首(之三)】

近专人奉状,达否?即日起居何如,贵眷各安,局事渐清简否?某幸无恙。

水旱相继,流亡盗贼并起,决口未塞,河水日增,劳苦纷纷,何时定乎?近乞四

明,不知可得否?不尔,但得江淮间一小郡,皆所乐,更不敢有择也。子丰能为

一言于诸公间乎?试留意。人还,仍乞一报,幸甚。奉见无期,惟万万以时自重。

【与范子丰六首(之四)】

稍不通问,伏想起居佳胜。侍郎丈必在郊外过夏,台候必更康安。某此与幼

累如常。八月、九月间,秋水既过彭城,城下彻备。高丽使已还。四明可以易守,

当更理前请也。会合杳未有涯,万万自重。

【与范子丰六首(之五)】

南方夏热,殊非中原之比。入秋,稍得清凉,然夏田旱损七八。盐法更变,

课入不登,虽闲局,不免以此为累。自余粗如常也。子中、子老顷在左右,今已

赴官未?何时参候,北望,不胜驰情。

【与范子丰六首(之六)】

新珠想日长进,爱婿无恙,甚望丈人高等待乞利市也。纳银一笏,托用买圆

熟珠子二千枚,少钱,告那出,便纳上。婚嫁所须,不可,奈何,甚非情愿。幸

留意承问。似叔颇长成,每日作诗读史,但蒙拙少训督耳。内孙想益聪淑,诸郎

娘亦计安也。
急求苏轼《大臣论上下》的翻译,明天就要!
1个回答2022-09-16 12:48
把整首诗写下来
范进有真才实学吗?他是如何评价苏轼的?
1个回答2024-03-05 14:39
他以为,苏轼也是清朝的一位举人。他身为一位举人,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也不曾听说,可见他并无真才实学。
怎样评论苏轼
1个回答2022-09-09 14:34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如已灰之木,
身似不系之舟,
问汝一生功业,
黄州、惠州、詹州。
苏轼的《留侯论》
1个回答2023-08-24 13:21
应该是猝然临之而不惊。其实两个是通假的,不存在那个一定对,只不过是约定俗成,因为古书上的也不一致,为方便阅读起见,现在统一成为“猝然”了,其实一样。
苏轼的诗文讨论苏轼的文风及思想
2个回答2022-07-13 03:08
苏轼的诗词很豪放如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
2个回答2023-02-13 06:03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求 苏轼《论书》翻译
1个回答2022-09-15 18:21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
王献之小时候学习书法,父亲王羲之从其后拽取毛笔而未能夺掉,便知献之长大之后必然能在书法方面名世。我认为善书者不在于执笔牢与不牢,信手写来而不失笔法,这才是懂得用笔的奥妙。然而王羲之看重献之的原因,在于他执笔稳重,精力集中,专注于笔。否则,天下有力气的人,个个都成书法家了。
废笔成堆,磨墨成池水,达不到羲之也能有献之的水平。笔用秃千管,墨磨研万锭,不成张芝也能比上索靖。
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荀卿论》,苏洵的《春秋论》翻译
1个回答2022-09-05 21:00
苏洵《春秋论》翻译
简述苏轼生平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4 05:49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