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你认为母女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4个回答2022-10-12 02:25
我认为母女之间没有太多的矛盾,如果有的话也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孩子相处了一个不满意的对象,因此遭到了母亲的反对,所以母女之间才会出现矛盾。
矛盾分析法有哪五大原理?
1个回答2024-02-12 01:29

矛盾分析法五个原理为: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矛盾普遍性、客观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对立统一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郑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3、矛盾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还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积极棚渣寻找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喊和唤的认识秩序;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1个回答2024-04-11 19:39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的步骤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矛盾分析法的特点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1]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的斗争性是以矛盾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事物才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要求在分析任何事物的任何矛盾的时候,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分析问题,既要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统一、渗透、转化,又要在复杂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异、排斥甚至对立,全面的研究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态度。
试用矛盾分析法原理
1个回答2024-03-13 07:22
所谓矛盾分析法,也即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存在与一个统一体中。能否成为矛盾的双方,检验标准就是看看双方是否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方面严格上没有问题,因为难和易本身就是一种对立,至于统一,难和易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会者不难,所以原本很难的事情在专家面前也会变的简单,如果常年不努力不学习的话,原本很简单的问题或许我们都很难解答,所以,难易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属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如何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
1个回答2024-03-26 11:44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内容原理: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
  内容原理: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既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3.矛盾特殊性
  内容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具体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想问题、半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内容原理:矛盾的普遍与特殊性辨证统一的.a.两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次序和工作方法,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
  内容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和次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看问题、看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解决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
  内容原理:在事物内部居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内容原理: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重点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矛盾分析法的原理及方法论
1个回答2024-02-12 01:15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举例如下:

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具有对立和同一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方法:要求用两部分观点和综合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二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则: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任何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我们也应该坚持二分法。

3.矛盾的特殊性原则: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和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

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从属性的,对事物发展没有决定性作用的矛盾,都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既要善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妥善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方法:综合看待问题,区分主流和支流。

7.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两点论是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和主流。

方法: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和做事情全面,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中学生与家庭矛盾分析?
1个回答2024-03-11 07:22
青春是快乐的,也充满了烦恼和压力。调查表明,我国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达3000万人。而只因小小的挫折而选择轻生者也时有耳闻。心理咨询和疏导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调查统计表明,中学生与家庭的矛盾高于师生矛盾: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82%的中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最啰嗦;认为自己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有15.2%,远高于学生认为与教师有矛盾的1.7%。



如学生小高,本来临近高考学习压力就大,可母亲还在强迫他学习,每天都询问他的考试和作业完成情况,使小高思想压力日渐增大。这位母亲因为看到周围同事的孩子都考上了好大学,心里非常着急,怕孩子考差了没面子……小高已对母亲的说教有了厌烦感。



  心理专家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是家长和学生双方的态度好,沟通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被好奇心、猜疑心所左右,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子女则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父母在某些方面令自己反感,也不要出言不逊,激化矛盾,双方可用心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加强沟通。



   亲子矛盾源于家长普遍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心理专家曾对学生家长做过深入调查:反应出家长普遍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76%的中学生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虽然时代在进步,可家长更多的还是继承上一辈的教育方式,结果现在亲子矛盾愈演愈烈,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恐怕也是社会长期忽视心理科学所付出的代价。



在与学生、家长的直接接触中,石家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心的专家发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让学生感到太大压力;忽视孩子其他素质的提高,特别不注重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



二、是家庭不和睦,孩子与父母一方感情疏远,长期不说话,甚至产生反感。



三、是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习惯于盘查对方的情况。



四、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发亲子矛盾。



五、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活动,家长往往是害怕孩子学坏了,但孩子认为自己要出去接触社会,增长见识。



六、是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有的甚至是把双向沟通变为父母单向的训斥。



同时,还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高学历、知识水平高的家长与文盲家长更懂得怎样与孩子相处。前者接受过高等教育,明白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后者因为缺乏知识而十分尊重知识,更能理解孩子。而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最不易与孩子进行交流,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结果就会产生分歧。这样的家长更需要关注,这些家长普遍存在对孩子施教方法简单粗暴的现象,命令式多于商量口气;加上学校对学生与家长的教育指导滞后也是产生矛盾的主因之一。



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石家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心的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和家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作为家长,除了平时注意多了解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必要时还要与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共同去探讨如何与孩子愉快相处,并成为孩子信赖的掌舵人,让孩子在爱和支持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并具备足够的能力去承担责任和承受挫折。
用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一位历史人物
1个回答2024-03-30 22:09
第一、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第二,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中国历史上成名人物大都是封建统治者,而评价西方历史人物全都是要着眼于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根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联想到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4 13:34
我知道了,你这个是不是老师出的题?或者练习册上面的,是自相矛盾。然后第二课的郑人买履的成语是郑人置履。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来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多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表示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