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谈孟子

傅佩荣讲《孟子的智慧》01
1个回答2024-02-02 00:30
1、司马迁说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司马迁评价孟子“道既通” ,就是说孟子把孔子的道完全学通了。孔子公开说: “不怨天不由人,下学而上达” ,意思是说没有人了解我,了解我的只有上天,表示了一些遗憾。孟子晚年用了20年专心著书,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是四书之一,孟子被尊称“亚圣”。

2、 “孟母三迁”中“三”代表多次, 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子不学断机杼”是 强调教育孩子要抓住机会;“杀猪吃肉”强调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不能失信于孩子; “坐姿休妻”事件表现 孟子母亲很明礼守礼; “离开齐国”表明 孟子母亲守礼明义。

3、孟子的时代是战国时代中期(与其同时代的与西方的柏拉图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此时已经建构了宇宙观人生观等各种庞大的思想系统,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建立横过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从40岁开始周游列国。52岁时梁国见了梁惠王,他对梁惠王说:“ 仁义就是最大的利益,仁者无敌。 ”54岁时到了齐国见了齐宣王,被授以客卿,但是没有实权,孟子的很多治国理想不能实施;他见梁襄王说: “天下统一就会安定,不喜欢杀人的人就可以统一天下。”

4、孟子把孔子的只言片语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建立了儒家的圣人观,天命观,历史观。他认为“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就是不能把别人当手段来利用,一定要当目的来尊重。

5、东汉的赵岐为《孟子》做注,发现孟子思想“天地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无所不包。”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套价值观才能活得有意义。孟子就是一套完整的价值观: 行善避恶。
傅佩荣讲《孟子的智慧》02
1个回答2024-01-27 00:39
1、孟子认为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则近于禽兽。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所说的教育与现代教育不同,现代教育主要是传统知识,孟子所说的教育是指教授做人的道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伦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表达,人类才能够和谐。

2、古代人易子而教是为了“父子不相责善”, 家庭教育的底线是不能伤害亲情,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当老师的四个条件: 自我修炼 ~~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广博学习、详细阐述; 开拓心胸~~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知行配合 ; 有教无类 。

3、做好学生有四个条件: 取法乎上~~ 学习的人要照老师定的高标准和规矩来学,像榜样学习,“尚友古人”“有为者亦若是”“廉顽立懦” ;专心学习~~ 弈秋教棋 ;持之以恒~~ 每天念兹在兹,挖井出水 ;诚心请教~~ 孟子说有五种情况问问题,不回答: 仗着地位高发问,仗着才干多发问,仗着年纪大发问,仗着有功劳发问,仗着老交情发问。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是个原则,有五种方法: “犹如及时雨降之者”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有成全品德者”, 德行的培养 ;“培养才干者 ”;“解答疑问者 ”;“有私淑艾者 ”, 把品德和学问留给别人私下学习的。

5、孔子只有一种人不教, 乡愿 ,就是不真诚;孟子只有一种人不教, 自暴自弃者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心”代表自觉能力,是生命的主体性,人的一生要自己负责必须自己改善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可造之材, “希贤希圣希天”。
傅佩荣:孟母究竟是怎样教育孟子的
1个回答2024-02-18 21:13
孟子其人,学问渊博,善用古文经典,很多成语都源于孟子一书,比如缘木求鱼、出类拔萃等等,孟子辩才过人,也曾做过很多国家的国家顾问,在孟母的教育下,孟子最终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那么孟母的教育到底怎样呢?从几千年前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些关于道德的基本守则。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东方出版社 孟子有一位贤惠的母亲,关于这部分有很多可谈之处。其一是著名的“孟母三迁”。孟家最初住在坟墓区附近,三四岁时的孟子很调皮,经咐氏常带着邻近的小朋友玩耍,玩的是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一看,觉得不好,于是搬到市场旁边。结果孟子模仿别人做生意,称斤论两,同小朋友谈价钱。孟母觉得这样也不太好,就搬到第三个地方——学校旁边。当时孟子年纪太小,还没有资格读书,就跟着学文唱诗,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个故事也说明了环境的重要。其二是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也就是《三字经》里的:“子不学,断机杼。”有一春改天孟子在读书,读着读着忽然停下来,孟母就把她正在织布的线割断,孟子吓了一跳,赶紧追问是什么缘故。孟母说,只要他读书一停下来时,她就要把正在织的布割断。从此以后,孟子读书时再也不敢随便停止了。其三,有一天孟子问母亲:“隔壁在做什么?”孟母回答:“隔壁在杀猪。”孟子说:“他们杀猪干什么?”孟母顺口说:“给你吃啊!”这本来是句玩笑话,但是孟母后来一想:“我不能欺骗小孩。”于是马上买猪肉回家给孟子吃。其四,孟子扒简判成家后,有一天向母亲说他要休妻,孟母问他理由,他说:“有一天我进了房间,看到我妻子直接坐在地板上。”古代对坐姿的规定很严格。孟子之妻因为坐姿不雅,就可能被休掉。孟母问他:“你进门之前,有没有先打招呼?”因为古代有个习惯,“将上堂,声必扬”,意即进别人房间之前要提高声音,清清喉咙,走路的声音要大一点,让别人知道有人来了。进别人房间时眼睛要看地板,不可以随便看人,说不定人家衣冠不整。孟子并没有预先提醒妻子自己要进房间,孟母认为这是孟子有错在先,休妻是毫无道理的。 更多阅读请关注《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东方出版社★★★★★★★★★★★傅佩荣谈国学系列★★★★★★★★★★★★《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解读孔子的政治理想,追求人生的积极价值)《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解读玄奥的万物之道,详说老子的绝妙智慧)《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解读孟子的政治理想,体验人生的积极价值)
傅佩荣:孟母究竟是怎样教育孟子的
1个回答2024-02-22 01:53
孟子其人,学问渊博,善用古文经典,很多成语都源于孟子一书,比如缘木求鱼、出类拔萃等等,孟子辩才过人,也曾做过很多国家的国家顾问,在孟母的教育下,孟子最终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那么孟母的教育到底怎样呢?从几千年前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些关于道德的基本守则。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东方出版社 孟子有一位贤惠的母亲,关于这部分有很多可谈之处。其一是著名的“孟母三迁”。孟家最初住在坟墓区附近,三四岁时的孟子很调皮,经常带着邻近的小朋友玩耍,玩的是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一看,觉得不好,于是搬到市场旁边。结果孟子模仿别人做生意,称斤论两,同小朋友谈价钱。孟母觉得这样也不太好,就搬到第三个地方——学校旁边。当时孟子年纪太小,还没有资格读书,就跟着学文唱诗,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个故事也说明了环境的重要。其二是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也就是《三字经》里的:“子不学,断机杼。”有一天孟子在读书,读着读着忽然停下来,孟母就把她正在织布的线割断,孟子吓了一跳,赶紧追问是什么缘故。孟母说,只要他读书一停下来时,她就要把正在织的布割断。从此以后,孟子读书时再也不敢随便停止了。其三,有一天孟子问母亲:“隔壁在做什么?”孟母回答:“隔壁在杀猪。”孟子说:“他们杀猪干什么?”孟母顺口说:“给你吃啊!”这本来是句玩笑话,但是孟母后来一想:“我不能欺骗小孩。”于是马上买猪肉回家给孟子吃。其四,孟子成家后,有一天向母亲说他要休妻,孟母问他理由,他说:“有一天我进了房间,看到我妻子直接坐在地板上。”古代对坐姿的规定很严格。孟子之妻因为坐姿不雅,就可能被休掉。孟母问他:“你进门之前,有没有先打招呼?”因为古代有个习惯,“将上堂,声必扬”,意即进别人房间之前要提高声音,清清喉咙,走路的声音要大一点,让别人知道有人来了。进别人房间时眼睛要看地板,不可以随便看人,说不定人家衣冠不整。孟子并没有预先提醒妻子自己要进房间,孟母认为这是孟子有错在先,休妻是毫无道理的。 更多阅读请关注《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东方出版社★★★★★★★★★★★傅佩荣谈国学系列★★★★★★★★★★★★《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解读孔子的政治理想,追求人生的积极价值)《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解读玄奥的万物之道,详说老子的绝妙智慧)《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解读孟子的政治理想,体验人生的积极价值)
傅佩荣:孟子哪些方面被误读了?
1个回答2023-11-13 06:26
国学不会只属于小众的网易读书:我看您在国学研究路上走了很多年,您曾经把国学热分为三个阶段,现在到哪个阶段了?傅佩荣:第一是普遍推广,透过电视、媒体、网络向所有老百姓介绍国学的特色和优点,今天经济繁荣到这个阶段为什么需要国学,这是第一个阶段,大概走了快十年了。 第二个阶段现在才开始,叫做“回归文本”,回归经典,你不能老叫别人从电视里听点东西,你要当做桥梁带别人进入经典,经典看不懂怎么办?当然谁都看不懂,我以前也看不懂,这时你就要看专家所做的注解和他们的解释,白话翻译也好,专家注解也好,还是以经典为本的,我的建议是,现在很多人对国学有兴趣,应该开始接触原点,孔子孟子到底怎么说,你可以看白话翻译,但原点不能忽略,这是第二个阶段,恐怕要经过十年,经典才能够普遍在国人心中打下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十年之后,叫做改善生命,国学热在十年之后怎样改善生命呢?经典和国学结合,学以致用,你学儒家学了半天不能改善你的生命那就白学了嘛,学道家学了半天没有任何道家修炼那有什么用呢?一般人学国学不是为了教书,不是为了成为学者专家,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受益。 所以是三个阶段:普遍推广、回归经典、改善生命,这是我对国学的了解。 网易读书:国学通俗化的表达和学术研究中求严谨是一回事吗?傅佩荣:基本是两回事,我做学问要严谨,是我自己的要求,但跟大众讲话……你要知道,任何话说出来要看对象,如果今天是在学者之间谈这样的问题,一定是用不太一样的语言,大家都知道文本,每个人背几段话,看能不能够互相呼应就可以了,但今天你跟中学生谈国学,你背原文人家会问你在跟什么,因为人家不太熟悉,这时你就要跟他讲生活经验,哪句话可以跟孔子、孟子的观念配合,所以这是要看对象的。国学的大众化不会妨碍它的严谨,严谨是每个人做学问的要求,大众化是你语言表达的方式,我觉得两者可以配合。 网易读书:国学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小众的吗?傅佩荣:不会是小众,因为任何概念都有广义和狭义,广义国学每个人都知道一些,使用中文里就有国学,白话文里也有,偶尔用一些成语,譬如今天,我们住同一个小区,大家要守望相助,这就是孟子说的。这时你就会发现这个词就有国学背景,我在北京首都机场二楼餐厅看到了四个字,“上善若水”,昨天在一个地方,有家旅馆,它有个厅叫“若水厅”,代表中国人都很喜欢老子的思想,上善若水是老子第八章里说的,这就是国学,它本来就有大众化的可能范围。小众一般来说是少数人特别有兴趣加以深入研究,我觉得国学应该大众化,因为国学来源本来就是生活,孔子和孟子以前是跟平常人讲话,变成经典后好象平常人都不懂这些了,其实不是的,孔子的学生中各种人才都有,孟子讲话时跟国君讲、跟大臣讲,也跟他的学生讲,这说明今天我们谈国学不能把它只放在学院派里,还要让它回归生活、回归大众。 网易读书:您看,现在《弟子规》非常热,很多中小学生被老师、家长要求背诵,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傅佩荣:《弟子规》的来源就是《论语》的一句话,孔子说弟子要好好孝顺父母如何如何,“入则孝,出则悌”,把《论语》里的一段话变成小书让孩子念,用心良苦,小孩子记忆良好,你不让他背这个他就会背别的,很多人问我,让孩子背经典好不好呢?我说你不让他背这个背什么好呢?背明星的名字、背新潮的歌曲,将来没什么用呢,那就背《弟子规》吧,背了能够了解吗?不太容易了解,了解之后做得到吗?更难做到,教了之后效果会递减,但总有一点效果,比不教好。 孩子记忆力特别好,你让他背《弟子规》,他对于中文的表达方式熟悉了,知道最后这个字要押韵,什么叫押韵,听了父母的话,受了教育,要帮别人做事、要有礼貌……学久了之后也可能做。人就是这样,人的生命本来就要熏陶,慢慢熏陶,久了之后就习惯了,习惯成自然,变成了一种天性,所以我觉得这是好事,但不要过度要求,说你不背就赶不上潮流,不背就怎样,事实上西方人也没背《弟子规》,但很多人都做得不错,他们有他们的教育背景,如果去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也有要学的东西。 网易读书:《弟子规》里讲到晚辈要对长辈绝对服从,您赞同吗?傅佩荣:这是古代的观点,古代观点和现代观点有什么差别呢?要讲儒家的遭遇,儒家分两套,第一套是孔孟思想,第二套是董仲舒以后的思想,到清朝末年,再到现在,第二套儒家观念是配合古代观念,三纲五常,你刚刚讲了要尊重长辈,三纲五常的观念不是儒家的,它首先出现在东汉时代,班固的《百古通译》(音)里才出现三纲五常,这是在东汉时代,不是在先秦时代,先秦孔孟思想只讲一纲和四常,一纲是父母和子女,这点不能妥协,君臣原本是相同的,君主自己做好了才可以要求臣子,以至于后来朱元璋把这些部分都删掉了,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先秦儒家里本来没有君为臣纲的道理;第二,父为妻纲,也没这个道理,古代夫妻是平等的,当然社会结构上有差别待遇,但你说妻一定要听从夫的教训,这是汉代以后的想法。如果父母不好怎么办呢?《孟子》里面有很多例子,不再深入说明。我们讲四常不讲五常,为什么?孟子里只讲四个,仁义礼智,恻隐、羞辱、礼让、是非,就是四种德,汉代为什么讲五常呢?因为受到五行的影响,什么都要讲五,五行、五德,它是一个天人感应的时代,说仁义礼智不够啊,少一个,就加了个信,这就出了问题,因为孟子明明说过,一个德行完备的人,说话不必守信,做事不必有结果,一切都要看道义所在。这话很精彩。孔子也说过,言比践,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过去答应你,今天要做到,今天答应你,将来要做到。 我常常有比喻,在书上也提到了,我买把猎枪要打猎,你是我好朋友,说下个月借我猎枪我也要打猎,可以啊,下个月枪借给你;结果下个月你患了抑郁症,借不借?我当然不借,你有抑郁症,借枪给你自杀怎么办?不能说我守我的信用,自杀是你的事情,那简直是脑袋僵化了。儒家为什么说大仁者言不必信,因为守信和实践有一段时间落差,这段落差间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不是你能预料的,到那时要看什么是道义,该不该做,这是灵活的智慧,不是说我从此以后不守信用了,正常情况下当然要守道义,但在非常情况下就要视道义看要不要坚持信用,我们学孔孟的时候应该就会知道,讲三纲五常是汉代的做法,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最后变成了礼教吃人,太可惜了。 网易读书:讲到尽孝,现在很多年轻人出外打工,春节才能回家一次,按父母现在五六十岁算起,我们可能只能见父母三十多次了,怎么才能做到尽孝呢?傅佩荣:以前比较困难,现在比较容易嘛,有网络、有手机啊,孔子说的话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那是古代社会,古代出门旅游的机会很少,或游学、或游宦,或者是出外游山玩水,但现在联络很方便,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视讯看父母怎么样,只要有心意最重要。以前是家书,鱼雁往返,人也不见得天天在一起就是快乐,你说到了年纪不去打工,跟在父母面前尽孝心,你怎么尽?没有工作光尽孝心,父母也有压力啊,所以出外打工没有关系,常常联络,关心是要常常保持恒常的关系,让父母感觉你虽然不在身边但就像在身边一样,这样过年过家就更亲切了。回到我们的话题,在熟悉的地方也一样有美好的风景,不要只觉得好处,美好的地方都在远方。
傅佩荣讲《孟子的智慧》01
1个回答2023-11-18 13:14
1、司马迁说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司马迁评价孟子“道既通” ,就是说孟子把孔子的道完全学通了。孔子公开说: “不怨天不由人,下学而上达” ,意思是说没有人了解我,了解我的只有上天,表示了一些遗憾。孟子晚年用了20年专心著书,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是四书之一,孟子被尊称“亚圣”。

2、 “孟母三迁”中“三”代表多次, 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子不学断机杼”是 强调教育孩子要抓住机会;“杀猪吃肉”强调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不能失信于孩子; “坐姿休妻”事件表现 孟子母亲很明礼守礼; “离开齐国”表明 孟子母亲守礼明义。

3、孟子的时代是战国时代中期(与其同时代的与西方的柏拉图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此时已经建构了宇宙观人生观等各种庞大的思想系统,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建立横过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从40岁开始周游列国。52岁时梁国见了梁惠王,他对梁惠王说:“ 仁义就是最大的利益,仁者无敌。 ”54岁时到了齐国见了齐宣王,被授以客卿,但是没有实权,孟子的很多治国理想不能实施;他见梁襄王说: “天下统一就会安定,不喜欢杀人的人就可以统一天下。”

4、孟子把孔子的只言片语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建立了儒家的圣人观,天命观,历史观。他认为“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就是不能把别人当手段来利用,一定要当目的来尊重。

5、东汉的赵岐为《孟子》做注,发现孟子思想“天地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无所不包。”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套价值观才能活得有意义。孟子就是一套完整的价值观: 行善避恶。
傅佩荣讲《孟子的智慧》02
1个回答2023-11-18 14:19
1、孟子认为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则近于禽兽。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所说的教育与现代教育不同,现代教育主要是传统知识,孟子所说的教育是指教授做人的道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伦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表达,人类才能够和谐。

2、古代人易子而教是为了“父子不相责善”, 家庭教育的底线是不能伤害亲情,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当老师的四个条件: 自我修炼 ~~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广博学习、详细阐述; 开拓心胸~~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知行配合 ; 有教无类 。

3、做好学生有四个条件: 取法乎上~~ 学习的人要照老师定的高标准和规矩来学,像榜样学习,“尚友古人”“有为者亦若是”“廉顽立懦” ;专心学习~~ 弈秋教棋 ;持之以恒~~ 每天念兹在兹,挖井出水 ;诚心请教~~ 孟子说有五种情况问问题,不回答: 仗着地位高发问,仗着才干多发问,仗着年纪大发问,仗着有功劳发问,仗着老交情发问。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是个原则,有五种方法: “犹如及时雨降之者”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有成全品德者”, 德行的培养 ;“培养才干者 ”;“解答疑问者 ”;“有私淑艾者 ”, 把品德和学问留给别人私下学习的。

5、孔子只有一种人不教, 乡愿 ,就是不真诚;孟子只有一种人不教, 自暴自弃者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心”代表自觉能力,是生命的主体性,人的一生要自己负责必须自己改善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可造之材, “希贤希圣希天”。
傅佩荣学易经要看三本书?
1个回答2024-02-24 14:21

一是《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是《易经杂说》,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三是《简易经》,谷园著,天地出版社。

傅佩荣的收入
1个回答2022-10-27 08:22
收入一般。
很多人认识傅佩荣,因为他是电视观众最熟悉的国学大师。他妙趣横生,又让人醍醐灌顶的风格,使很多人发出了“听国学课就听傅佩荣”的一致呼声。15岁时,国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几句老子的话,成为傅佩荣人生的转折点。那时的他很喜欢“志向”这两个字,总想做个有志青年。但却总在一日一日的重复生活中忙忙碌碌,找不到方向。
傅佩荣最大的争议
1个回答2024-03-09 01:34

傅佩荣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涉及广泛,其著作对中国的哲学、文化、政治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傅佩荣的思想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质疑,其中最大的争议是与其"文化本质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相关的问题。

傅佩荣主张,文化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因素,民族的本质决定了其文化的本质,因此,文化之间是不可逾越的。这种"文化本质主义"思想引发了很多争议。一些人认为,这种思想过于强调民族和文化的本质差异,容易导致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歧视和排斥。

此外,傅佩荣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他主张,民族的利益应该放在最高的位置,其他利益都应该服从于民族利益。一些人认为,这种思想忽视了个体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容易导致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敌对态度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