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匡超人内容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事迹?
1个回答2024-03-04 14:13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主要事迹?
1个回答2024-03-04 17:52

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一日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

《儒林外史》人物品评之匡超人
1个回答2023-11-20 01:48
匡超人因家境贫寒,跟着卖柴的商人到杭州当了记帐员,不巧这商人折了本,于是就流落街头以给人测字算命谋生。这一开头,吴老先生就用了滑稽的笔墨来写匡超人,其一,二十二岁连个老婆都没有;其二,自己前途未卜,还给别人算命测字,这明显就是骗子行径;其三,家里来人说父亲重病,这完全可以同家乡的人一起回去了,然而却还是赖在杭州,说明匡超人不肯空手回去;其实,杭州和乐清这两处地方本人都去过,相隔并不遥远,匡超人真想回去,走一走就到了。说了这么多,一言以蔽之,匡超人不过就是想弄几个钱回去,而我们的马二先生,却又是那么鲁直和古道热肠。匡超人和马二先生的对话细节里,一个二十二岁堂堂男子汉说哭就哭,还真是令人笑掉大牙。匡超人这个出场,就已经显示出虚伪的一面。

匡超人的义结金兰有多少真实成分,在此先不做评价,但他的孝心却是有目共睹,在父母,叔伯,兄弟,邻里之间,作者花了浓墨重彩写这些,令我们看到一个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仁的这么好后生,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得遇贵人和一路的青云直上。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实则作者在一步步的揭露匡超人的虚伪和狂傲,底层的匡超人有多谦虚和孝顺,那成名后的匡超人就会有多狂妄,多么的目中无人,多么的薄情寡恩。

        偶然因素,差旅中暂时留宿的乐清知县,听到匡超人夜半读书,又通过询问潘二,知县了解到逆境中的匡超人的孝顺和刻苦,于是便产生了怜悯之心,给了匡超人考试的机会,由于知县的抬爱,匡超人考了个全县第一,又因知县的举荐,获得了官场的认可,正当匡超人想宏图大展之时,乐清知县由于受到诬告而入狱,怕受牵连,匡超人采取的策略是走为上,受县令抬爱的匡超人,不仅没有为恩师申张正义,却采取了脚底抹油的逃避方式,真是可笑之极,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士为知己者死,看来这匡超人的人生格言应该是士为知己者溜。故事到这,按理作者不应该再给匡超人以出人头地的机会,然而,现实就是如此的滑稽。

来到杭州后,潘二爷的介绍信起到了关键作用,匡超人得到了潘三的照应。潘三不负兄长所托,带匡相公挣了很多钱,还为他娶妻买房,按理来说,对这样有恩于自己的人,理应竭尽全力相报答。然而,匡超人在做官后,对于身陷囹圄的昔日恩人,连去探监的机会都不给,文章读到此处,我真为潘三一个人扛下所有罪责而感到不平。匡超人的良心就应该被狗吃掉吗?

        明朝有一位清官叫曹学佺,曾在广西判定过一个皇亲恶犬伤人案,临了写下一幅对联:“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匡超人之流,善于七十二变,唯独不变的狼心狗肺。

当年孙大炮投靠洪门,利用洪门的势力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而当洪门要他兑现当年的承诺之时,孙大炮应对的就是装哑巴,打太极。我真不知道,一个人在困境之中和飞黄腾达之后,为何一定要判若云泥?

        匡超人受到马二先生的资助,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起来,到他取士之后,却把对自己有恩之人,甚至已经拜为兄弟的马二先生,贬得一文不值,我不知道,匡超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不会突然涌起一丝愧疚,会有些许的不安?

         匡超人对待朋友,兄弟,恩人是如此,在对待婚姻,又是什么态度呢,第一次结婚,是通过潘三的介绍,觉得姑娘美若天仙;而在已有妻女的情况下,竟然可以瞒天过海,再度婚娶,而且还把“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当作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匡超人遇到牛布衣,不禁又吹嘘自己如何有名,不想一句“先儒匡子之神位”竟然穿包了,沽名钓誉的匡超人在碰到真才实学的牛布衣,这个丑就丢大了。看到此,突然觉得咱们的吴敬梓老先生真够滑稽,这一句神来之笔就如同先前写范进不知道苏轼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社会上,大约所有羽化成蝶之前的儒生都会有一段类似匡超人一样的人格历练吧,也许,位置才是最重要的选择,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终将会有很多次的自我否定,地位不同,圈子便不一样,但能保持本性,在结交新友时,不忘旧友,在结新欢时,不弃旧爱,才是具有真正人格的人。

        大国风范,其实也应如此。 
儒林外史 匡超人家中着火时他哥哥的表现
1个回答2022-11-17 03:13
表现就是不孝,他哥睡的梦梦铳铳,扒了起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担子里面的东西又零碎:芝麻糖、豆腐干、腐皮、泥人、小孩子吹的箫、打的叮当、女人戴的锡簪子,挝着了这一件,掉了那一件。那糖和泥人,断的断了,碎的碎了,弄了一身臭汗,才一总捧起来朝外跑。没管父母,也没管妻子兄弟,就知道自己顾着自己的财物。然后就吓的躲在别处去了。
还是多亏匡超人救出父亲后又救了母亲和嫂子。而直到第2天下午,他哥才寻了来,反怪兄弟不帮他抢东西。
儒林外史中郑老爹坐船去温州同匡超人讲了什么事?
1个回答2023-11-18 07:43
《儒林外史》中的郑老爹坐船离开跟匡超人讲了他的恩师希望招他为女婿,因此他就抛弃了糟糠之妻
匡超人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07 03:08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吴敬梓用他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个人生活体验与鲜明的爱憎情感,写出了这部现实主义的杰出著作。小说围绕着功名富贵这根主轴,穷尽儒林世相,体现世态人心,反映了在科举制艺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知的泯灭。匡超人就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儒林外传是儒林外史吗
1个回答2024-01-18 15:28
不喊悉是。《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名著,作者是枣袭明人吴承恩,它是明朝三大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而《儒林外传》是中国清朝著凳渗兄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散文集。两者关系并不靠近,同属中国文学经典佳作,但没有直接的联系。
匡超人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4-26 02:52

1、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2、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3、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4、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扩展资料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否定性人物,吴敬梓在确定其主导倾向以后,还写出了他暇瑜混合的一面,寄托了自己的爱和憎。对堕落以前的匡超人,作者就用饱含赞颂和感叹的笔触,细细地描写了他的事亲孝顺的行为:漂泊在外时对父亲的牵挂;在兄长面前的谦卑;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

而在匡超人步步走向堕落时吴敬梓却毫不留情的给予讽刺: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谎等等。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先前的淳朴让人赞叹,而他的变质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憎恶。

历史上姓匡的名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2 16:59
匡衡:西汉经学家、丞相,元帝时被封为乐安侯。他善于讲《诗》。一次他与别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别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时人有"匡说《诗》,解人颐"谚语流传。

匡才:元代名将,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

匡章:战国时齐国名将,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35作文网

匡愈:明代名医,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出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

匡福:明代抗倭名将,穆州人。太祖时,为骑尉。守东海,击倭有功,授武德将军。
赵匡义是史上那位人物
1个回答2024-05-12 06:23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赵匡胤去世

宋永昌陵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十月十九日夜里,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