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壁的故事

和氏壁后来去了哪里?
2个回答2022-09-18 05:10
是,做传国玉玺了,后来在隋朝末年,被寇仲、徐子陵和跋锋寒给弄碎了。
和壁氏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8 07:41
楚人得璞玉,以内有壁玉为由,献与楚庄王。楚庄王唤玉石匠验货,认为不是玉,庄王以斯君之罪斩其左足。数年后再献武王,再被斩右足。再数年,文王即位,楚人抱石哭于道边,或劝再献,文王唤人剖石,得美玉,称和氏壁。

完壁归赵故事中的壁,即此壁也。

好像张仪还和这玉有点什么故事,相国(叫啥忘了)邀友人门客黄赏美玉,传来传去传丢了,大家都说是被张仪偷了(其实不是),张仪被打了个半死。后来九死一生当了大官,当然也要小报一仇。具体怎么回事,记不太清了,楼主再查查:)

后和氏壁被制成传国玉玺,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再后秦始皇乘船遇巨浪,将玉玺抛入湖底,浪遂止;再后王莽篡逆,王皇后怒以玉玺投,崩一角,以黄金镶之。
和氏壁在哪里
1个回答2023-07-08 07:10
早已不知所踪 ,拒可靠消息应该在某个未知的大墓里
和壁氏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1 20:30
楚人得璞玉,以内有壁玉为由,献与楚庄王。楚庄王唤玉石匠验货,认为不是玉,庄王以斯君之罪斩其左足。数年后再献武王,再被斩右足。再数年,文王即位,楚人抱石哭于道边,或劝再献,文王唤人剖石,得美玉,称和氏壁。
完壁归赵故事中的壁,即此壁也。
好像张仪还和这玉有点什么故事,相国(叫啥忘了)邀友人门客黄赏美玉,传来传去传丢了,大家都说是被张仪偷了(其实不是),张仪被打了个半死。后来九死一生当了大官,当然也要小报一仇。具体怎么回事,记不太清了,楼主再查查:)
后和氏壁被制成传国玉玺,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再后秦始皇乘船遇巨浪,将玉玺抛入湖底,浪遂止;再后王莽篡逆,王皇后怒以玉玺投,崩一角,以黄金镶之。
和氏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3-08 01:54
说明了只要你坚持就会成功,
说明了只要是好东西肯定会实现他的价值。
何氏壁现在在什么地方
1个回答2024-03-05 13:32
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邯郸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的回到邯郸的故事。
产地:传为琢玉能手卞和采玉于现江西三清山。
下落:和氏璧流落何处,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和氏壁的故事求解疑
1个回答2024-03-06 18:18
玉石玉石,那块和氏璧已经就是玉了,只不过是后来把它做成玉玺更精致了
求“和氏壁”的资料
2个回答2022-12-19 06:27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和氏璧相关故事-卞和献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和壁氏的故事
2个回答2023-12-09 19:03
汗,是和氏壁.!上网查查吧,通街都知道的说!
和氏献壁还有哪些关于玉的故事写出三个
1个回答2024-03-08 01:42
原文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5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