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什么时候建造的

北京故宫是哪年建的呀!
1个回答2023-07-22 05:40
建于1406年
北京故宫建筑有什么意义
1个回答2024-03-20 01:39

1、代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


2、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3、世界建筑史上的辉煌篇章;

4、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

5、体现了民族文化心态;

6、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神秘力量;

7、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的象征物;

8、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丰富内涵的核心。

北京故宫在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有哪些特点?
1个回答2023-03-24 22:27
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
北京故宫主要的建筑有哪些?
1个回答2022-12-22 18:53
我也不知道。。。。。。。。。。
北京故宫是在哪个年代建的
1个回答2022-10-10 10:15
北京故宫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
蒯祥设计建造北京皇宫的背景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3-11-21 20:19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当上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当上皇帝以后,朱棣自然就入住了南京皇宫。

可是,这位皇帝在南京城住得并不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他当上皇帝以前,他一直住在北平,也就是后来的北京,而南京的气候湿热,这和北平的干燥气候比起来,朱棣觉得简直非常地不舒服。他在南京城委屈地住了四年后,仍然没有适应南方的气候,这让这位皇帝很苦恼。

这时,朱棣的一个大臣丘福看出了朱棣的心思,就对这位皇帝建议说:"皇上,既然您住在南京城不习惯,那就不如去北平重新修建一座宫殿吧!"

朱棣听了这个提议,非常开心,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一场浩大的土木工程拉开了建造北京皇宫的序幕。

朱棣先派人奔赴全国各地去采购名贵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平,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整整11年。

修建皇宫需要大量的珍贵木材,珍贵的楠木就是其中的一种。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中,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在京东通州有两个地方都叫皇木厂,一个位于张家湾,另一个位于北关立交桥南。据记载,皇木厂因存储建设北京所用皇家木材而得名。

据《通州文物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建北京,自云贵、巴蜀、湖广、浙赣等南方所采办之珍贵木材,自大运河运至张家湾,于此上岸储放,然后经陆路运到各建筑工地。

皇木厂南北约120米,东西约100米。皇木扎乘木排逆水而运,也有用船装载。运河有些河段一天只能行八九千米,从产地运到通州要两三年,有些木排长达3000米。

皇木在明清之际用于建造或修缮北京皇家所用之宫殿,以及王府、衙署、坛庙、试院、学府、城门、牌楼、园林及陵寝等。通州两处皇木厂所储皇木大都用尽。

皇木厂的木材种类有铁花梨、楠木、硬合欢树、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材。据老工匠估算,以故宫的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例,从地面码到顶层,木料大约用了5000立方米左右,这还只是一个宫殿的用木量。

故宫里面9000多间房子,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木材经年累月,源源不断通过运河输送到北京,之后才有了"漂来的紫禁城"之说。

在通州北关立交桥南,这里也有皇木厂,据文献记载,在明嘉靖年间,由于紫禁城及皇陵等建筑所需木材甚多,张家湾的皇木厂几近饱和,而南方的木料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因此在此处另建了分厂,储存有铁梨木、大枋木等名贵木种。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后来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500米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打水,把运输的道路泼成冰道,便于石块滑行。即使这样,还是足足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

此外,修建故宫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同时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这些各地的材料大部分经由大运河船运而来,因此才有了"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这句俗语。

材料准备好后,1417年,朱棣开始从南方调集大量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兴建宫城。

整座宫城是严格按照封建宗法礼制设计规划的,前面3个大殿为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的宫殿群则为内廷,住着后宫嫔妃,是皇帝家庭生活之所。

"左祖右社"和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在这座建筑中得到广泛运用。依照我国古代的星象学说,紫微垣是天帝居住之处,天人对应,所以皇帝的宫殿应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说朱棣是北京故宫总设计师的话,那么,实际负责修建北京故宫的人,就是一个叫"蒯祥"的建筑工匠。

蒯祥是北京香山渔帆村人,他出身木匠世家,父亲蒯福就是名匠,明洪武年间曾参加南京明宫城的建筑营造。蒯祥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善于钻研,能举一反三,青年时便有"巧木匠"之称。

在当时,到北京参与故宫修建的工匠中有一个香山帮,都是江苏吴县香山人或其门徒。他们往往擅长木工,其中又不乏出色的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和彩绘匠等。蒯祥是香山帮匠人的头领。

1417年,蒯祥接替父亲,担任"营缮所丞",设计并直接指挥明宫城的营建工程。在当时,蒯祥的建筑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和巧夺天工的程度。

他精于尺度计算,又擅长榫卯技巧,还能双手握笔同时在一根柱子上绘双龙,"画成合之,双龙如一",技艺娴熟,出神入化。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蒯祥的一个故事。据说建造皇宫时,缅甸国向明朝进贡了一块巨木,朱棣下令把它做成大殿的门槛,但一个木匠不留神锯错了,短了一尺多。木匠吓得脸色煞白,慌忙报告蒯祥。

蒯祥看了,让那个木匠再锯短一尺多,大家都很惊愕。之后,蒯祥就在门槛的两端雕琢了两个龙头,再在边上各镶上一颗珠子,还搞了创新,让门槛可以装卸。皇帝见了十分高兴,大加赞赏。这就是俗称的"金刚腿"活门槛。

蒯祥很聪明,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蒯祥的建筑造诣,得到极高评价,皇帝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1436年至1449年间,蒯祥又受命营建乾清宫、坤宁宫和重建故宫三大殿工程。后来,蒯祥还参与了十三陵之一的裕陵兴建,被任命为裕陵的总设计师。

蒯祥到了七八十岁老人的时候,他仍继续发挥夕阳余热,俸禄到从一品,并参加了承天门的建造,承天门也就是天安门。

1481年春天,蒯祥在北京病逝。当时皇帝得到消息后,派人前去安排丧事,并将蒯祥当年的居住地和营造业工匠聚集的那条巷命名为"蒯侍郎胡同"。

蒯祥设计建造北京皇宫的背景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4-01-09 21:10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当上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当上皇帝以后,朱棣自然就入住了南京皇宫。

可是,这位皇帝在南京城住得并不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他当上皇帝以前,他一直住在北平,也就是后来的北京,而南京的气候湿热,这和北平的干燥气候比起来,朱棣觉得简直非常地不舒服。他在南京城委屈地住了四年后,仍然没有适应南方的气候,这让这位皇帝很苦恼。

这时,朱棣的一个大臣丘福看出了朱棣的心思,就对这位皇帝建议说:"皇上,既然您住在南京城不习惯,那就不如去北平重新修建一座宫殿吧!"

朱棣听了这个提议,非常开心,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一场浩大的土木工程拉开了建造北京皇宫的序幕。

朱棣先派人奔赴全国各地去采购名贵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平,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整整11年。

修建皇宫需要大量的珍贵木材,珍贵的楠木就是其中的一种。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中,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在京东通州有两个地方都叫皇木厂,一个位于张家湾,另一个位于北关立交桥南。据记载,皇木厂因存储建设北京所用皇家木材而得名。

据《通州文物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建北京,自云贵、巴蜀、湖广、浙赣等南方所采办之珍贵木材,自大运河运至张家湾,于此上岸储放,然后经陆路运到各建筑工地。

皇木厂南北约120米,东西约100米。皇木扎乘木排逆水而运,也有用船装载。运河有些河段一天只能行八九千米,从产地运到通州要两三年,有些木排长达3000米。

皇木在明清之际用于建造或修缮北京皇家所用之宫殿,以及王府、衙署、坛庙、试院、学府、城门、牌楼、园林及陵寝等。通州两处皇木厂所储皇木大都用尽。

皇木厂的木材种类有铁花梨、楠木、硬合欢树、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材。据老工匠估算,以故宫的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例,从地面码到顶层,木料大约用了5000立方米左右,这还只是一个宫殿的用木量。

故宫里面9000多间房子,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木材经年累月,源源不断通过运河输送到北京,之后才有了"漂来的紫禁城"之说。

在通州北关立交桥南,这里也有皇木厂,据文献记载,在明嘉靖年间,由于紫禁城及皇陵等建筑所需木材甚多,张家湾的皇木厂几近饱和,而南方的木料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因此在此处另建了分厂,储存有铁梨木、大枋木等名贵木种。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后来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500米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打水,把运输的道路泼成冰道,便于石块滑行。即使这样,还是足足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

此外,修建故宫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同时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这些各地的材料大部分经由大运河船运而来,因此才有了"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这句俗语。

材料准备好后,1417年,朱棣开始从南方调集大量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兴建宫城。

整座宫城是严格按照封建宗法礼制设计规划的,前面3个大殿为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的宫殿群则为内廷,住着后宫嫔妃,是皇帝家庭生活之所。

"左祖右社"和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在这座建筑中得到广泛运用。依照我国古代的星象学说,紫微垣是天帝居住之处,天人对应,所以皇帝的宫殿应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说朱棣是北京故宫总设计师的话,那么,实际负责修建北京故宫的人,就是一个叫"蒯祥"的建筑工匠。

蒯祥是北京香山渔帆村人,他出身木匠世家,父亲蒯福就是名匠,明洪武年间曾参加南京明宫城的建筑营造。蒯祥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善于钻研,能举一反三,青年时便有"巧木匠"之称。

在当时,到北京参与故宫修建的工匠中有一个香山帮,都是江苏吴县香山人或其门徒。他们往往擅长木工,其中又不乏出色的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和彩绘匠等。蒯祥是香山帮匠人的头领。

1417年,蒯祥接替父亲,担任"营缮所丞",设计并直接指挥明宫城的营建工程。在当时,蒯祥的建筑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和巧夺天工的程度。

他精于尺度计算,又擅长榫卯技巧,还能双手握笔同时在一根柱子上绘双龙,"画成合之,双龙如一",技艺娴熟,出神入化。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蒯祥的一个故事。据说建造皇宫时,缅甸国向明朝进贡了一块巨木,朱棣下令把它做成大殿的门槛,但一个木匠不留神锯错了,短了一尺多。木匠吓得脸色煞白,慌忙报告蒯祥。

蒯祥看了,让那个木匠再锯短一尺多,大家都很惊愕。之后,蒯祥就在门槛的两端雕琢了两个龙头,再在边上各镶上一颗珠子,还搞了创新,让门槛可以装卸。皇帝见了十分高兴,大加赞赏。这就是俗称的"金刚腿"活门槛。

蒯祥很聪明,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蒯祥的建筑造诣,得到极高评价,皇帝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1436年至1449年间,蒯祥又受命营建乾清宫、坤宁宫和重建故宫三大殿工程。后来,蒯祥还参与了十三陵之一的裕陵兴建,被任命为裕陵的总设计师。

蒯祥到了七八十岁老人的时候,他仍继续发挥夕阳余热,俸禄到从一品,并参加了承天门的建造,承天门也就是天安门。

1481年春天,蒯祥在北京病逝。当时皇帝得到消息后,派人前去安排丧事,并将蒯祥当年的居住地和营造业工匠聚集的那条巷命名为"蒯侍郎胡同"。

大明宫是谁建造的
1个回答2024-03-06 19:59
大明宫征集了几十万民夫建成的,具体的设计者已无法考证,后代专家推断设计者是阎立本,后毁于皇朝起义的农民军手中,重建的去年年底开园了,我也参加了建设,含元殿就是我们建的,不过是钢结构的,仿古效果还可以,有机会去看看,在西安东北郊,我有开园前及整个大明宫的历史介绍的VCD.
北京故宫神话或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7:21
故宫在1992年雷雨天气出现宫女事件,确有此事,被许多游人所拍摄,得到了有利证据后,专家已经给予了科学解释(故宫能看见宫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宫墙是红色的,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可能会将电能传导下来

如果碰巧有宫女经过,那么这时候宫墙就相当于录象带的功能,如果以后再有闪电巧合出现,可能就会像录象放映一样,出现那个被录下来宫女的影子),但还是让大家难以置信。
北京故宫的故事与传说
1个回答2024-01-29 18:52
  工匠马德春与故宫九龙壁
  这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他走到壁前,仔细欣赏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龙,从东到西,一条龙一条龙地观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头上冒着汗,腿有些发软。那乾隆来回看了三遍,真是从心里喜欢,连连称赞马德春的手艺高超,并重赏了他五百两银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马德春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要问马德春为什么提着心呀,那是因为他移花接木巧补了九龙壁。   原来为了补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马德春费尽了心机。他用了两天两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块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条龙,并在乾隆带着王公大臣前往观看的头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装上,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   而今你若有机会游览,来到九龙壁前,从东边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有一块琉璃瓦就是当年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仔细地瞧一瞧。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