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脏的构造

动物心脏的结构特点
1个回答2024-01-21 01:16
1、动物心脏是一个四室的肌肉器官,由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组成,它是动物体内血液循环的中心。

2、心房负责收集血液,心室负责将血液送出去。心房有三个瓣膜,分别是房间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它们起着控制血液流向的作用。

3、心室也有三个瓣膜,分别是主动脉瓣、半月瓣和肺动脉瓣,它们起着控制血液流出的作用。

4、心脏有大量的心肌细胞,它们负责心脏跳动,使血液不断循环。心脏还有许多神经组织,它们负责调节心脏的跳动频率和强度。
人的内脏结构图
2个回答2023-02-19 20:44
可能是胃炎,我也这样
鱼的构造和结构介绍
1个回答2024-03-04 09:14
鱼类的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头部是指吻端到鳃盖后缘;躯干部是指鳃盖后缘至肛门一段;肛门以后至尾鳍基为尾部。鱼类的头部主要有口、须、眼、鼻孔和鳃孔等器官。淡水养殖鱼类的口一般位于吻端,由上下颁组成,它既是捕食器,也是鱼类呼吸时入水的通道。有些鱼类的口附近着生有须,如鲤鱼和鲇具须两对,埃及胡子鲇有须四对。须具有感觉和味觉作用,并可辅助寻觅食物。鱼类的眼睛位于头的两侧,没有眼睑,不能闭合,也不能较大的转动。眼的角膜平坦,水晶体呈圆球形,它的曲度不能改变,因此可以推测鱼类总是近视的。鱼眼的前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鼻腔,其间有膜相隔,分为前后两鼻孔,后者不与口腔相通,故鱼类的鼻孔没有呼吸作用,只有嗅觉功能。头的后部两侧鳃盖后缘有一对鳃孔(只有鳝鱼特殊,其左右鳃孔合成一个,位于腹面),它是呼吸时出水的通道。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主要有鳍、鳞片和侧线器官。鳍是鱼类的运动器官,按其所着生的位置,可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鱼在水中游动时,各鳍相互配合,保持身体的平衡并起推进、刹制或转弯的作用。大多数鱼类的体表都披有坚实的鳞片,它是皮肤的衍生物,通常呈覆瓦状排列。有些鱼类(如鳗鲡和鳝鱼)的鳞片退化,也有残留少数鳞片的鱼类,如镜鲤则是典型的例子。不管有鳞或缺鳞的鱼类体表,都能分泌大量的粘液,无疑具有润滑和保护鱼体的作用。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它是深藏于皮下的管状系统结构-,与神经系统紧密联接。有许多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这些小孔在体侧表面排列成线状。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侧线只有一条,从头后部大致沿体侧中线直到尾鳍基部。但尼罗非鲫的侧线中断,分上下两段。侧线具有听觉和触觉功能,能感觉水的振动波、水流方向和水压的变化。
地球的内部构造
1个回答2024-02-07 13:33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人体的构造是啥?
1个回答2024-02-02 01:16

人体是由不同的部位组成的,包括头、颈、躯干和四肢。器官——在头和躯干里有一些比较软的东西叫做器官,包括大脑、心脏、胃、肝、胰、肾和肠。这些器官被皮肤和骨头保护着。它们有条不紊地组合在一起,协调一致地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系统——生物学家把人体里的器官和一些其他部分,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为六个系统。它们分别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人体构造
1个回答2024-02-18 19:32
1.呼吸系统,包括:口鼻喉肺

2.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血管,静脉血管,脊髓造血系统。

3.神经系统,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神经末梢。

4.消化系统,包括:食道,大肠,小肠,胃,胆囊,直肠。

5.生殖系统,包括:阴茎(阴道)输精管(输卵管)阴囊(子宫)睾丸,附睾。

保养主要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吸烟少喝酒。心态平衡。
地球的构造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20 09:41

地球是一个近似椭圆的球形体,半径约为6370千米。它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图4.1)。

图4.1 地球剖面图

● 地壳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硬壳。地壳厚度变化较大: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6千米,最薄处不到5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35千米,最厚处可达70千米(我国青藏高原)。整个地壳平均厚33千米。地壳具有双层结构:上层叫硅铝层,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铝,密度为2.7~2.8克/厘米3;下层叫硅镁层,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镁、铁和铝,密度为2.9~3.0克/厘米3。大陆地壳硅铝、硅镁层都有,而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只有硅镁层。

● 地幔

地幔厚2900千米。以1000千米深度为界,地幔可分为上、下地幔。上地幔主要由含铁、镁多的硅酸盐物质组成,平均密度为3.5克/厘米3。由于随深度增加温度升高,大约在离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高,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圈”。地震波通过软流圈时,波速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故该圈又称“低速带”。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下地幔成分比较均一,与上地幔相似,但随深度增加,铁的含量增加,平均密度为5.1克/厘米3。

● 地核

地核厚3473千米。据推测地核物质由铁、镍组成,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密度大,可达9.98~13克/厘米3。

地球的构造
1个回答2024-04-16 21:04
地球概况



地球的基本参数:



平均赤道半径: ae = 6378****.49 米

平均极半径: ap = 6356****.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5

回归年长度: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 × 1011 米

逃逸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地球各圈层结构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英语的句子结构造句
1个回答2024-04-27 14:08
主系表 句子

I am a student.

We are Chinese.

主谓 句子

I think you are right.

He thought the idea is perfect.

主谓宾 句子

I miss my teacher who taught me last year.

This the park where we met yesterday.

主谓双宾 句子



主谓宾补 句子
如何构造一个好故事?
1个回答2024-03-16 20:15

一个故事分为三大部分,建置,对抗和结局。在建置部分过渡对抗部分的时候,会有一个情节点I。在对抗部分发展到结局的时候,会有第二个情节点II。任何一个故事,都是这样的结构。

 1/4建置:描绘出故事的情境,人物和环境,建立起主要人物和周围活动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2/4对抗:主要人物遭遇和征服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后实现和达到戏剧性需求。也就是说,故事中的人物所期望达到的目标。【阿 甘 文 案】专注于故事写作。

3/4 结局:结局意味着解决,故事是如何解决的?主人公是死是活?他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此等等。

4/4情节点:就是一个偶然事故、一个情节或者一个大事件。它可以把动作转向另外一个方向 。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