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子夏

孔子弟子子夏_子夏与孔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07 23:00
  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弟子子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夏生平简介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 夏至 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卜商立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子夏像)。
  子夏问孝的 故事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去问孔子,老师啊,你说什么是孝顺嫩,孔子就说啊,和父母相处的时候能保持和颜悦色的状态是最难的了,我们都说父母有事情我们替他们做,在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吃,难道孝顺就只是这样吗?

  孔子的回答就非常值得推敲了,他采取发问的方式两个反问句说明了当下很多人对孝都存在误会,很多人认为的帮父母劳动,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这样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有好吃好喝的这种事情连一般的家畜都能做到,而我们人,仅仅做到 动物 那样就足够了吗?

  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我们有着高级的思维,所以我们不能和动物相提并论,我们要做到的应该是更多的对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让父母衣食无忧,安享晚年这是最基本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父母有快乐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社会也是如此,孩子对父母,没有了先前的那份爱,虽然我们会定期寄钱给父母,我们会一个月抽一次回家陪陪父母,回家品尝父母为我们做的饭菜,我们认为这就是尽了孝道了。但是你知道吗,当父母知道你要来家里的消息后,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了,他们回忆你小时候最爱吃的菜,他们去菜场准备一样又一样的的 食材 ,虽然他们拿着你给的大把钞票,但还是要和小摊的店主讨价还价,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找回过去那熟悉的感觉。
孔门十弟子——子夏
1个回答2023-11-25 11:45
      子夏,决对是伟大的教育家,绝对是超级听话,以及资质极好的学生,想要大学考的好的基本都去孔庙拜他,这是何许人也,导致在学上留下如此大的名声?让我们从他的性格开始,发掘子夏。

      其实,子夏本身是一个拘谨,并且内向的人,孔子说:过犹不及,就是子夏与子章的对照,其中指向拘谨内向,子张外向放达,子路和子夏的性格截然相反,子路性格直率什么都敢说,说的话从不细细考虑,子夏是每一句话都严谨思考,拘谨考虑,深怕说错一句话,导致什么大事发生,这样的性格,使子夏从不惹事,却丧失了和老师讨论,质疑老师问题的行为,不过,拘谨并不是一种不好的性格,有时,拘谨一点明哲保身,而且拘谨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其特征就变成了严谨,做事严谨细心,那是所有人都求之不得的宝贵财富啊!

      子夏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放到今天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学神,好到什么程度呢?在所有的上课下课孔子所讲的话,子夏都能讲出来,而且讲的绘声绘色,将孔子的大道加以自己的理解(理解的也非常好,进一步剖析了这个道理)别的同学因为资质比较差,或者上课走神,没听懂一节课,不敢回去问孔子,就去问子夏,往往不解的点也能打得通,理解这一词,看起来轻飘飘的,其实非常重要,为什么有些教育不选择直接告诉孩子一个东西怎么做,去用进度更慢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试这个东西怎么做,加以深刻的理解呢?因为看起来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的效果是一样的,然而,第二种方法教会人们去自己发现,理解,从而可以探索更多道理,第一种方法,则只局限在这一种东西上了。子夏能够理解孔子的道理,是非常有借此引发更多的道理的潜质的。

      此外,子夏也能启发别人,甚至是孔子,有一次子夏说了一句话,直接给了孔子许多灵感,启发了孔子,孔子自己的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言语启发自己的学生,也许他从子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教育影子,以至于孔子兴奋地对他说,你理解了这么多,我可以跟你谈诗了!那一刻,是子夏最高光的时刻,给自己老师以灵感,这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

    子夏在做完学生之后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当上教师开办学校,我觉得这样一个职位非常适合他,当然,作为老师的他肯定没有孔子教的那么好,因为个性拘谨,可能也没有发展出什么别的东西,却依然含有孔子的教育方式,加上对孔子道法的深刻的理解,必定不差。后来的大儒学家孟子,便是子夏的学生的学生, 这说明,子夏依然可以像孔子那样,培养出许多天才以及贤人。

      子夏的一身,可以用拘紧来概括吗?我觉得还不能,他的一生应该照顾为,好学,好教。
孔子的学生——子夏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1-29 17:00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叙述得更为具体,其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毂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迈之说虽未必每事皆实,但学者一般以为亦非无稽之谈。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1 06:11
1、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孔子弟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8:03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关于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04:12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孔子说:“颜渊这个人,他能够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子能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颜渊真尘御是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若是别人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态。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孔子觉的,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颜渊缓兄饥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像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孔子问子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颜渊那个人,听到一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十个来;我听到一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孔子说:“是不如颜渊啊。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颜渊体弱多病,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声叹道:“啊!老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子因为颜渊之死,哭的非常伤心。弟子们说:“老师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子,最为好学,不迁怒于他人他扰返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颜渊早死,孔子一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而没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认为颜渊若不早死,一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孔子弟子 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12:10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颜回
中文名称: 颜回
又 名: 复圣 字子渊 颜叔 颜渊 颜生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公元前523~前490

生平简介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闵子骞

(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觉得有理,遂罢。后母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孔子对子骞着一行为赞赏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一出戏剧叫“鞭打芦花”,观者无不戚然泪下,

冉伯牛

〖冉伯牛〗(生卒年不详)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出身"贱人"家族。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者之一。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孔子在总结其学生特长时,把他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孟子在评论孔门弟子时则把他列为德行的首位,可见其在仁德修养方面有突出成就。他能注意平日的接人待物之礼节,受到称赞,《尸子》中记载孔子在接人待物方面经常请他来侍奉和帮助。他为人端庄正派,孟子认为他的行为大体与孔子相似;王充则认为他的德才达到了称圣的程度。班固和王充则认为他是行善而遭恶疾的典型,可见他的德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历代官府对他都很尊崇。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东巡,祀孔子时以他为配。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列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二十七年(739)赠"□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东平公";度宗咸淳三年(1267)改封为"□公",从祀孔子。
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22:01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沟通,合作,执行,责任 一天,孔子决定带着他的弟子远行。 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沟通,合作,执行,责任 孔子让弟子把这块马蹄铁捡起来,但弟子懒 得弯腰,假装没有听见,径直走了...
孔子最有名的两名弟子
1个回答2022-09-19 19:55
应该是颜渊和子路吧
孔子弟子子路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3 15:36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