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古诗朗读

《望岳》
2个回答2022-05-10 05:38
岳--西岳华山

西岳岭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鸟 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 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 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 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 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 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8-02 17:16
望岳就是仰望泰山,是唐代杜甫一首诗的题目。

岱宗夫如何? 泰山之上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齐鲁青未了。 东望是齐,西望是鲁,都是无边无际的青色。
造化钟神秀, 山石玲珑,充满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
阴阳割昏晓。 山势高峻,隔断了阳光,阴面和阳面,好像是黄昏和早晨。
荡胸生层云, 敞开胸膛,层层的云好像从这里涌出,
决眦入归鸟。 睁大眼睛,仿佛归鸟可以飞进眼睛里。
会当凌绝顶, 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地方,
一览众山小。 和孔子一样,观赏周围的群山都变小了的景象。
《望岳》
3个回答2022-11-09 22:44
《望岳--东岳泰山》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西岳华山》
西岳岭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鸟, 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 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 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 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 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 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望岳》
1个回答2023-08-20 02:17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4-02-27 08:05

杜甫的《望岳》全文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啊!你的峰峦是如何峻峭壮观的呢?山青色的山脚还没有看完。

大自然的钟声响起,神奇的天地被分割成昏暗和明亮。

我内心激荡,曾经的云彩在我的胸中翻腾,眼泪也夺眶而出。

我希望能够登上你绝顶,俯瞰群山,看到它们顿时变得微不足道。

出处:

《望岳》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诗,可见于《杜工部集》中。

创作背景:

杜甫写《望岳》时,已经是他晚年的时期。他在岁月的洗礼下,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的感悟更加深刻。这首诗是在他游历齐州时写的,齐州有着雄伟壮观的泰山,而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被尊为脊梁山。杜甫用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叹。

使用环境:

杜甫的《望岳》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展现了山的壮丽景色和人在面对大自然时的渺小感。这首诗常常被用于教育教学、文学研究、中国文化传承等领域。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以描绘社会疾苦、表达个人情感为主题,写实而真挚,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杜甫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不乏描绘山水田园和自然景色的佳作,如《望岳》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望岳是首什么诗
1个回答2024-02-29 02:12
望岳属于五言律诗。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4 14:33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望岳的内容?
1个回答2024-03-15 07:15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原文
1个回答2024-05-03 03:59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读“自“)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
【望岳】
3个回答2022-05-17 22:07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词语解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会当:一定要。
【诗文赏析】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