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路线

敦煌石窟的石窟简介
1个回答2024-01-25 12:57

敦煌石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
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时间最早创于公元366年(另有始建于西晋末年及东晋永和九年等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延续时间最长;现存石窟700余个,规模最大;雕塑3000余身,壁画4500余平方米,内容最丰富。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

麦积山石窟的石窟文化
1个回答2024-03-14 10:35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同时也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麦积山石窟的石窟文化
1个回答2024-04-01 03:26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同时也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龙门石窟相关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14 04:55
龙门龙门石窟有两个比较美丽的传说:
  一个是: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第二个是:一千多年前,一位云游四方的和尚,经过了长途跋涉之后,在龙门前面的一条河,停住了脚步。这是太阳已经快要沉没到龙门的背后,只有山顶上还沐浴着一道到金光,和尚已休息了大半天,环顾四周,想找个栖身度宿的岩洞。当他的视线触及前面的龙门石壁时,忽然全身一阵,惊呆了:原来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幕不可思议的奇境,怪石林立的龙门山上,在金光夕照中,出现了千百尊佛,他们袒胸裸背,斜披着袈裟,,他们有的盘,有的垂脚而坐,有的斜依岩石,猛兽驯服在他们脚边,他们或双手合十,或俯首微笑,背后都闪着金光……“佛祖显了,佛租因我的虔诚而显圣了”。和尚激动得全身颤抖,不敢在逼视这金光闪闪的景象,只顾葡伏在地上顶礼膜拜。与此同时,他领会了佛租无声的启示,立即许下了建造石窟寺的誓言,这就是后来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11 15:31
1、石楼: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别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 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 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
龙门石窟简介
1个回答2022-07-07 23:58
嘿嘿,你猜。
龙门石窟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00:06
  龙门石窟的故事如下:

  1、乾隆御碑亭,乾隆与香山寺,清乾隆十五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

  2、石楼与武则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钟情于伊阙山水,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

  3、剪刀手佛像,龙门石窟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势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是佛家典故。
龙门石窟的介绍
1个回答2022-09-10 11:23
这个是龙门石窟的佛像
有关龙门石窟的人物?
1个回答2024-03-05 14:35

一、唐代帝王及宗室在龙门的造像

1.唐高祖婕妤刘氏为道王李元庆造像

2.河间王李孝恭造像龛

3.腾王府造像

4.虢王府造像

5.郇王阿你造像

6.豫章公主造像

7.周王府造像

8.温王李重茂造像

9.中山郡王李隆业造观世音石像

10.济王府高熊书经幢

11.唐高宗立大卢舍那像龛

二、诸武在龙门的造像及瘗窟

1.高平郡王武重规造像

2.武三思之女——灵觉和尚窟

3.崔瑶及永和县主武氏为惠灯造瘗窟

三、唐代高级官吏在龙门的造像

1.岑文本(公元594—644年)造像

2.梁国公府长史杨宣政造像

3.薛国公阿史那忠父子造像

4.张善同为芮国公造像

5.前侍中宇文节夫人造像

6.吏部尚书唐临造像

7.聘西域大使王玄策造像记

8.薛仁贵造像

9.姚崇造像

10.秘书少监韦利器等为亡母赵氏造像

11.张九龄撰牛氏像龛碑

12.大唐内侍省功德之碑

13.唐上柱国虢国公杨思勖造像记

14.户都部侍郎卢征造像

15.李畲、辛秘、卢钧等与龙门石窟

7.刘玄意造像龛及大力士像

8.魏王李泰与伊阙佛龛

9.纪国太妃韦氏与敬善寺石像

龙门石窟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4-12 05:39
  龙门石窟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其实,龙门石窟的产生自有其历史缘由,但这则神话传说,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也赞美了龙门石窟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



  龙门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状若门阙,因而古称“伊阙”。诗人们留下的“中断若天劈,凿山导伊流”、“峥嵘两山门,共扼一水秀”诗句,是极好的写照。又因地处隋唐“龙庭”所在都城的正南,故亦称“龙门”。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评价:“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最好的风景区。伊阙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时洛阳南面的门户和屏障。,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主要由龙门石窟、香山寺和白园等组成。这些景点或山青水秀,曲径通幽;或奇峰怪石,流泉飞瀑,令许多游人流连忘返。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区。龙门东西两山为地质史上“古生代”石灰岩,.石质坚硬,不易风化,宜于精雕细刻;又因近于魏、隋、唐帝都,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山势天成,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北魏、隋、唐时王朝又崇佛热衷建造石窟,佛教发展迅速,洛阳曾长期是佛事活动的中心,所以龙门造像应运而生。它开创于北魏(约公元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其开凿时间达400余年。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佛龛2300多个,佛像11余万尊,塔70余座,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仅2厘米。这些大小不一的佛龛如蜂巢一般,密布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绵延达1000多米,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艺术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它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地区先进而深厚的汉文化相融合、碰撞开凿而成。因此,从开创之始,就具有世俗化、中国化的趋势。而有别于西部、北部、西南部的石窟艺术。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