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柳永 这首词中的典故是什么?我要做赏析,是哪句话写出来
1个回答2024-01-25 01:18
这首词的主题是表达游子思归之情,时作者宦游于江浙之间,羁旅思归,没有所谓的典故,唯“‘红衰翠减”四字,引自 唐 李商隐《赠荷花》诗: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
建议写赏析还是从游子思归之情上入手比较好.
八声甘州赏析想佳人
1个回答2023-01-19 01:06
这句话是从女子即“佳人”的角度写思念之情的.
作者羁旅在外,思念家乡,在前面部分的景、情中都有体现.“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此句作者展开了想象,想着佳人也在远方思念“我”,她在妆楼上盼“我”归去,还好几次认错了归舟.是虚写.这样将单向的思念变成了双向思念,使得感情更为深沉,表达上也更加曲折婉转.
本诗中没有其他句子是这种写法了.倒是在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类似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后,男子推测女子在分别之后的表现:“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其余都是写男子的心情和想法.
扬州慢 赏析
1个回答2023-01-28 18:19
请给出《扬州慢》一词的内容
凉州词的赏析
2个回答2022-09-23 00:52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凉州词赏析
1个回答2023-12-20 02:23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现仅存绝句六首。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庐州月赏析
1个回答2022-12-28 11:18
会有庐州月赏析的作业?
额………………
《凉州词》的赏析
1个回答2023-12-10 19:24

《凉州词》,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首诗主要是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凉州词》的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static/uploads/yc/2022****/e92ca5bc6af9d64796ce7afb103a70dd.png"width="484"height="300"/>

凉州词赏析

这首诗表达出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诗的首句写极目远眺之景,描绘出黄河的蜿蜒雄壮。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意境萧杀悲怆。先写边塞的萧索悲凉,以衬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第三句忽而一转,引人羌笛之声。羌笛所奏是《折杨柳》的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玉门关内或许春风和煦,关外却是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一个“怨”字,用词精妙,语调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写出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萎颓唐的情调,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襟。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才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凉州词是关于什么事情的

凉州词这首诗写的事情是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

《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

凉州词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诗句的三重意思

一、凉州词借喻春风讽刺盛唐最高统治者享乐于长安城,不顾远离都城的玉门关守卫们,让他们没有机会回家团聚亲人。

二、玉门关守卫埋怨羌笛弹出的悲伤思念杨柳曲,让他们想起亲人。想起自己的责任,想起遥远的家人因为有自己的守护而安于生活,又安慰自己,好好守护这关口,为国家,为家人护航。

三、凉州词作者用春风怨朝廷对他的不关注。他在盛唐时期,被冤枉辞官无人来问候,无人关注。转身又安慰自己,都城太远,可能照顾不到自己。

王之涣的个人介绍

王之涣虽出生在当时的顶级望族太原王家,但一直为官不顺。公元726年,王之涣在遭人诬陷诽谤后,便辞去官职。不过,王之涣性格豪放不羁,常常击剑悲歌,其诗也多被当时乐工制成歌曲传唱。此外,王之涣与高适等人都是好友,经常相聚互赠诗赋文章。公元742年,王之涣复任文安县尉。同年,在官舍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凉州词写作背景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词曲赋文·八声甘州》原文与赏析
1个回答2023-11-24 04:55

《诗词曲赋文·八声甘州》原文与赏析

何仙姑

千门万户,尽七颠八倒,掘地寻天。真个玄妙,返作笑胡言。无为大道人行少,向捏怪途中有万千,伤感,蜣转却做灵丹。无奈伤嗟最苦,又不知端的,枉弃了家缘。时间清净,岂解汞收铅,心思意想,何曾遣暂合眼。阴魔作睡缠。展转。越思深返作仇冤。谁信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万派归源。

这首《八声甘州》词,相传是何仙姑之作。何仙姑,是传说中道教八仙之一。一说她是宋代永州人。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云:“何仙姑,永州民女子也。因放牧野中,遇人啗以枣,因遂绝粒。能前知人事,独居一阁。往来士大夫率致敬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宋代典籍中有类似的记载或传说。一说她是初唐人,生于唐开耀 (681—682) 间,是广东增城何泰女,住云母溪,十四五岁时,食云母粉而成仙,行动如飞,日往来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说她是吕洞宾所超度的赵仙姑,名何,或以手持荷花谐音为何姓。还有一说以为即徐圣臣附何氏女尸所化。尽管其说不一,但民间却不暇考证其来历,总是一律把她当作八仙之一来信仰。与八仙中其他诸仙一样,他们的故事被民间老幼妇孺所津津乐道。

《八声甘州》 一词,以传扬道家思想为本。词中讽刺了 “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的芸芸众生,认为只有 “清净”、“无为” 的道家思想才是万派之源。

上阕写: 人世间千门万户多将是非颠倒,地下寻天上找,无非是追逐名利荣华。说起来也真算得玄妙,到头来这些人往往成为世人的笑柄。可叹的是,清净无为的道家衢路上的同道人太少了,而虚假怪诞的名利狭路上的蒙昧者却有万千。真真令人伤感,有些人竟然把粪中的蜣螂视做灵丹妙药,糊里糊涂,妄自嗟叹,不明不白,抛弃了家园。

下阕写: 处于清净之间,不忘以汞铅炼丹。终日苦思暝想,整夜不曾有暂时合眼。阴魔在睡中纠缠,令人辗转难眠,思量太过反招来仇冤。只有相信有无相生的道理,明了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道家真谛,才算得万派归源。

这首词中渗透着道家思想。老庄哲学中“守柔”、“不争”、“虚静”、“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融于 “无为道”上,化在 “清净”之中。作为我国土生土长传统宗教的道教,在生死问题上主张“无死”,追求养生延年,肉体成仙; 在出世入世问题上主张 “佐时治国”,认为修道不能脱离人世,只有学道与治国“兼而修之”,才真正是有道行的的;在形与神的问题上,主张 “内修”与 “外养”结合,形神并养,方可长生。为道教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家葛洪在《至理篇》中说: “人之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风冷所犯也。今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可以免此六害。”汉末魏伯阳作《参同契》,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由于阴阳二气交媾,相须不离,使精气得以舒发。人要长生,就要据阴阳变化的规律从事修炼,所谓 “炼丹”。“丹”分为 “内丹” 与 “外丹”。“内丹”是于清净之际炼养体内的 “精气”; “外丹”是指用丹药炼成“金丹”,服之则肉体飞升、长生不老。炼取“金丹”的药物有二十二种:青铜、丹砂、水银、雄黄、矾石、戎盐、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赤盐、曾青、慈石、雌黄、石流黄、太乙余粮、黄铜、珊瑚、云母、铅丹、丹阳铜、淳苦酒等。故何仙姑词中有 “时间清净,岂解汞收铅”句。这 “汞”与 “铅”都是丹药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这首词在写法上也带有道家飘然潇洒、轻松落拓的风骨。词中对世人追逐钻营、佻窃虚名的蝇蝇恍惚之态,做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斥挞。笔法轻灵、语颇谐谑,确乎与“才女” 的身份合契。

何仙姑的传世之作据说很多,但现在却大都亡佚。这首《八声甘州》录于 《鸣鹤余音》一书中,大概是她唯一流传到现在的作品。但后代学者也还有人认为,这首词不类词体,或是元人托仙姑之名而作。究其实,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中,有人以文传的,也有文以人传的,这首 《八声甘州》大概会属于后者。因为,作为中国特产的道教不会泯灭,那么八仙的神祇地位也就永牢,那么八仙中唯一的一位女性神仙自然也随之常享,那么作为才女的附丽之物,诗词之作,也就必不可少。这大概就是《八声甘州》这首词难得的殊遇了。

真州绝句 赏析
1个回答2022-09-18 06:11
(半江红树卖鲈鱼) 描写了什么景象
滁州西涧的赏析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1-17 18:27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