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定风波

宋代诗人苏轼写过哪些诗?
1个回答2023-02-02 07:30
赠刘景文,题西林壁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波
1个回答2024-02-19 06:33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同上

解析:

苏东坡原名苏轼,“东坡”是他的号,他是北宋著名诗人。

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倡导的新法被贬谪。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又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新政派的一些势利小人告发,以所作诗文“讥切时事”等罪名被捕下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仍然写了不少吟咏植物、表达自己努力生存、保持气节的诗。后来,他在一些同情者援助下免去了死罪,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苏轼到黄州后,住在定慧院。第二年春天,因生活特别贫困,得到了朋友的帮助,申请到一块官府的荒地。从此他便每天拿着锄头耕地,早出晚归,倒也自得其乐。

一天,苏轼忽然想到要为这块荒地命名,脑海里顿时出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东坡种花二首》中的诗句:“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苏轼便决定借用“东坡”二字,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一块荒地的名称便成了宋代一位大诗人的号。
定风波 -宋.苏轼 译文
1个回答2022-12-21 18:04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 -宋.苏轼 译文
2个回答2022-09-23 05:13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性格
1个回答2023-01-23 19:05
潇洒旷达,随遇而安。
苏轼词境有哪些开拓苏轼对宋词的
1个回答2023-01-02 18:00
苏轼开豪放派词的先河
宋苏轼的诗有哪些?
2个回答2023-03-06 05:00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原文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
宋代的苏轼为什么喜爱竹,有什么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25 05:47
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他还在此谷建一"披锦亭",闲暇常去谷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植竹。长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种竹子的形态,积累无数画稿。画竹实践中,他首创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的很多,被称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张和办法。
宋朝诗人苏轼的诗都有哪些?
1个回答2023-03-02 09:36
你和少初晴雨后。
《宋史》苏轼传部分译文
1个回答2022-05-07 04:10
。。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