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管晏列传的译文
1个回答2024-03-09 20:08
晏子,字平仲,名婴,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

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于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如果让晏子活到现在的话,即使让我替他执鞭赶马,也是我所高兴和向往的事。
管晏列传鲍叔牙,晏子的品格
1个回答2024-01-26 19:11
晏子的品格:聪明机智,有德有能,生活节俭,谦恭下士。
管晏列传人物事件梳理?
1个回答2024-03-16 15:13

《管晏列传》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司马迁描写这两位春秋中后期齐国国相,能抓住其特点,并选取典型细节加以生动地表现,如写管仲,着重写其同鲍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齐、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谋略,写晏婴则通过对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详细叙述来突出其“贤”。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对管、鲍之间的真挚友谊及晏子任用御者缘起的叙述极为详细,而对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则一笔带过。传记之末“太史公曰”以后的简短议论与评价更是深化了对管、鲍二人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成为五霸之一,晏婴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使齐“三世显名于诸侯”。并在出使楚国后得到重要的关注。重要的是,在本文所记的轶事中,都分明贯穿了一个“知”字。管仲的“任政相齐”,是仗仰于鲍叔牙的知人善任;写晏婴的赎贤、荐贤,则更是他知人爱才,礼贤下士的必然结果。

管晏列传鲍叔牙是怎么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2-24 04:14

治国安邦靠贤才,古往今来,概莫能外。然而,贤才难得,荐贤、让贤更属不易。常言道“荐贤者贤”。鲍叔牙之“贤’有三:

举贤不避亲

鲍叔牙与管仲自幼交好,可以说情同手足,但面对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大业,他考虑的却是管仲的“治国才能”,即“内能安百姓,外可抚四夷,功勋加于王室,恩泽布于诸侯,使国有泰山之安,使君享无疆之福。”当有人说“管鲍分金”时鲍叔牙吃了亏,他解释说:管仲“不是贪这点小钱,而是家贫不给”;当有人讽刺管仲战场上胆怯后退,他辩解道:“这是因为管仲家有老母,需要他孝养侍奉,故不能轻生。”

贵有自知之明

当齐桓公看到鲍叔牙连立大功、却不思己得,而干心不忍时,鲍叔牙说:“主公不必顾虑微臣,如若不嫌,臣还是作我的将军,边疆有事,为主公冲杀陷阵,万死不辞。至于相仕,还是授予管夷吾(管仲)吧。对于治理国家,微臣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不如;治国不失权柄,不如;忠信以交好诸侯,不如;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不如;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卒百姓勇气百增,不如。”如此肝胆相照的一番话,说得齐桓公心悦诚服。

不为小人所惑

管仲病重后,齐桓公考虑他将不久于人世,问他是否可以让鲍叔牙接替他为相。管仲说: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以善待善尚可,以恶对恶谁能忍受得了?“他是位君子,但不可以委以国政。”当有人将管仲这些话告诉了奸臣易牙,易牙以为这正是离间管仲与鲍叔牙的好机会,遂到鲍叔牙面前挑拨离间。没想到鲍叔牙听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昏“这正是我推荐仲父(管仲)为相的原因。仲父忠于国家,没有私心。若让我为相,哪里还有你们这些小人容身的地方?”一番话说得易牙面红耳赤,连忙狼狈而退。

 

后人评价

《史记·管晏列传》中说:“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心情愿地在他的领导下为官做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棒禄,后世有十余代在齐国有封邑、任大夫之职。天下人鲍山墓地不但赞美管仲的贤能,而更赞美鲍叔牙能够识才荐贤不妒,谦和爱国忠君。”

宋代曾巩有《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朝,山前哪得叔牙城。”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管晏列传概括人物事迹?
1个回答2024-03-29 14:13

表现了管仲善因祸得福、转危为安、通货积财的卓越的治国才能;表现了晏婴礼贤下士,谦恭待人,生活俭朴的品德和作风以及桓公不计私仇,善任贤能的宽广胸怀。

简述管晏列传中晏子与其御者的故事?
1个回答2023-12-02 12:39
晏子坐车上街,他的御者表现出趾高气扬的样子,御者的妻子在门缝中窥见自己丈夫的样子。丈夫回到家后妻子请求离去,丈夫问其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足五尺,就做到相国且待人谦逊有礼,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人家的御者却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样子。”丈夫慌忙道错。
史记晏子列传翻译
1个回答2023-02-09 18:32
这个应该是直接有些原本的翻译这样的高这些对比,所以说应该非常能不能搞建设的。
管晏列传人性的弱点怎么解释?
5个回答2022-06-15 23:50
人之初性本善,或者人之初性本恶都是不对的。人性的弱点就是懒惰,自私的。
管晏列传中如何评价御者之妻?
1个回答2022-11-14 08:31
女子无才便是德````
眼虫是动物还是植物?
1个回答2024-06-08 00:07
眼虫藻,它是植物还是动物,一直引起人们的热烈的争论。



眼虫藻是一种绿色藻类生物,长有红色眼点和鞭毛,多数裸露无壁,藻体不仅能在水中伸缩变形,还能像动物一样吞食固体食物。它通过身躯表面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作为自己的营养,这叫“渗透营养”。根据这个特点,它应该是属于动物。



可是,眼虫藻又含有叶绿素,在光照的条件下,能够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糖类等。眼虫藻这种吸取营养的方式叫“光合营养”。根据这个特点,可以说它是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