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籍赏析

《经籍、寓言故事·大海三鱼》原文与赏析
1个回答2024-01-24 19:44

《经籍、寓言故事·大海三鱼》原文与赏析

南海卒涌大洮,越海境界,有三大鱼,随上流处在浅水。自相谓言:“我等三鱼,处在厄地。漫水未减,宜可逆上,还归大海。”有碍水舟,不得越过。第一鱼者,尽其力势,跳舟越过;第二鱼者,复得凭草越度;第三鱼者,气力消竭,为猎者所得。一一第一虑未然,必当被伤害;凭草计现在,彼命得脱死:二鱼俱得免,以济危脆命。愚守少池水,受困于猎者。

此篇选自姚秦·竺佛念所译的《出曜经》。《出曜经》也属“譬喻经”类。据原书第六卷释名云:“所谓‘出曜’者,从无常至梵志,采众经之要藏,演说布现以训将来,故名‘出曜’。”它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中的各种譬喻,通过譬喻来宣传佛教所说人生无常,以修行戒、定、慧积善根而达到解脱的道理。

竺佛念是前后秦僧人。据《高僧传》等记载,他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人。二十岁左右出家,“诵习众经,粗涉外典”,“苍雅诂训,尤所明达”,“洞晓方言,华梵音义莫不兼解”。前秦建元(365—384)中,有外国僧人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到了长安,秘书郎赵政请他们译经,让竺佛念为传译。据说,竺佛念翻译时,因不满意梵文“繁质”,“每存莹饰义句,减去繁长”。他曾与佛陀耶舍共译《长阿含经》,也自译了《菩萨璎键铅枯珞经》、《十住断结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出曜经》等,被称为苻姚两代的“译人之宗”。

这是一个譬喻寓言故事。有三条鱼不幸来到浅水中,处于厄境。它们都想再回到大海,前二条鱼或凭借自己的力势,或依靠了其他的力量——草,都跳过“碍水舟”,回到大海,返回他们可以逐波遨游的世界。但最后一条鱼,却终因气力消竭,而成为打渔人的收获。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任何困难,处于任何厄境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时也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离厄得济。若像第三鱼那样,犹豫不前,“气力消竭”后就难以度过难关,脱离险情。

这就是从这个寓言的表面所得到的,也正是我们今天欣赏这个故事所要汲取的教训,一个小小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深的道理。这正是佛经文学故事的魅力所在。

当然,我们知道,一个民间寓言故事既为创作佛经的佛教徒所择取,自有其目的,一定在其中加上了他们的宗教蕴义。如果再多引几句话,佛世尊召集大众为他们所说的颂语就更显豁了:“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这实际上是佛在哀叹人生的痛苦。

佛教主张:激御诸行无常,万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教的主要教义,所以被称为“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所谓“万法无我”,指世界是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 的存在。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 (灵魂);一切法也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所谓 “涅槃寂静”,指熄灭了 “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这就是佛教对人生、对世界的主要看法。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芸芸众生却不明白这些佛理,他们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于是就必会有诸种的烦恼,无尽的痛苦。例如,尽管许多人有很高的地位,有无量的财富,他们或是婆罗门,或是刹帝利,或是长者,或是居士,享尽荣华富贵,但他们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之苦,时如逝水,“是日已过”,转眼间就会 “命变、形羸、气衰、力竭”,就像那处在浅水中的鱼,痛苦万端。而要摆脱这种种的痛苦,就要入佛门,修习佛道,以涅槃寂静为目的。就像故事中的第一、第二鱼那样,跃过障碍,来到自由自在的天地,芸芸众生就应该皈依佛教,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最后跳出六道轮回的樊笼,求得超出生死的解脱,到达无有诸苦,但有诸乐的极乐世界。

这个简短的寓言故事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练。尤其在描写 “大海三鱼”要“逆上”“还归大海” 时所用的语句都用四字格的动词短语稿洞: “跳舟越过”、“凭草越度”、“气力消竭”,仅此12个字就已把三鱼那不同的气势,不同的动作,不同的结果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在是绝妙之作。语言精练也是大多数佛经文学作品所共有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借鉴。

名著书籍赏析,有哪些书籍?
1个回答2022-10-03 03:46
《简爱》《小王子》《秘密花园》《百万英镑》《窗边的小豆豆》《基督山伯爵记》《茶花女》
求书籍《摆渡人》中好词好句,加赏析!加赏析!加赏析!
1个回答2024-01-07 23:35

Time goes on and on, never to an end but crossings.

时间一直走,没有尽头,只有路口。

很久以来他第一次为自己的命运黯然神伤。他的生活简直就是一座监狱,永无止境地轮回。他看到那些自私的灵魂说谎、欺骗、浪费上天赐予他们的生命, 而这却是他梦寐以求又求之不得的。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

有时候遗忘比记住要好得多。

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为你的需要。

他看到那些自私的灵魂说谎、欺骗、浪费上天赐予他们的生命,而这却是他梦寐以求又求之不得的。

愿做一个逗号,呆在你脚边,继续续写我们的故事。

求阮籍 咏怀诗 赏析
1个回答2022-09-26 16:04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奠定了整个组诗的基调。诗人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既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阮籍的咏怀诗其一赏析
1个回答2023-03-20 20:16
《咏怀诗》其一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中间似有一段忧愁。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中就是君子忧时忧世的表现,如《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但此诗全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只是在明月清宵之中发散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清风的明亮清爽,是中宵实景,正衬出诗人弹琴的高致。一片心境如明月的澄澈,又如清风的舒爽,寄托于夜半琴声之中,此中原无忧愁可以寻绎,但后面四句的徘徊忧思,却写出夜中不寐的根由,而使如此明亮的夜晚,如此高洁的琴声,都似弥漫着无穷的“忧思”。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由室中之景而移到户外,可看到听到外野北林之间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也许另有它们自身的原因,但在明月清宵之中飞鸣,正隐隐提示夜里耸动的一种不安。诗人与飞鸟,都在这种不安之中徘徊而不寐。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人与鸟的中夜徘徊,最后只是拥有满怀忧思而已,意望中的事物既不可得见,而只是让忧思淹没自己,触痛心弦而已。这忧思是什么?作者没有具体明言,但整个明月清宵,中夜鸣琴的情境,都由此而似沉浸在一种忧愁里面,那种生命中的忧思,就在明月之中,在清风之中,随月照临,随风吹至。
名人名言加赏析!!!!!重要的赏析急
1个回答2024-03-14 18:04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赏析---------第一种人正是认为短短的人生,若不及时行乐,岂不枉来人生一遭?他们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歌我笑如梦中”的态度,把时间都在嬉戏中度过,像寄生虫一般。而第二种人深深懂得“盛年不在来,一日难再晨”,于是痛感“时不待我”,整天埋头于工作和学习中,使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在充实,都在发光发热,这也正体现了爱迪生的一句话:“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当然时间也会公正的给这两种以不同的结果:第一种,终日碌碌无为,落得两手空空,只留下无穷的悔恨;第二种,艰辛的劳作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社会肯定另外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也回以此自豪。至此,谁又能说时间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呢?珍惜时间会让你做时间的主人;珍惜时间会让你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彩。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孔子







赏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对别人以谦恭之礼,举止淳化、得体。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倡导人权平等以及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是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财富。名人名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见解: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
名人名言加赏析!!!!!重要的赏析 急
1个回答2024-03-18 23:23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赏析---------第一种人正是认为短短的人生,若不及时行乐,岂不枉来人生一遭?他们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歌我笑如梦中”的态度,把时间都在嬉戏中度过,像寄生虫一般。而第二种人深深懂得“盛年不在来,一日难再晨”,于是痛感“时不待我”,整天埋头于工作和学习中,使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在充实,都在发光发热,这也正体现了爱迪生的一句话:“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 当然时间也会公正的给这两种以不同的结果:第一种,终日碌碌无为,落得两手空空,只留下无穷的悔恨;第二种,艰辛的劳作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社会肯定另外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也回以此自豪。 至此,谁又能说时间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呢?珍惜时间会让你做时间的主人;珍惜时间会让你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彩。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孔子

赏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对别人以谦恭之礼,举止淳化、得体。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倡导人权平等以及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是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财富。 名人名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见解: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
急求 一篇作文 和这篇作文 的分析。就是赏析。
1个回答2022-09-28 21:03
你说什么东东
赏析 “苦学” 事例赏析
1个回答2024-03-01 19:17
郭沫若苦学二三事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学卓著的文豪。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



字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与此同时,他勤奋苦学的精神也十分感人。



郭沫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时,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



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



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



烂熟才走出屋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



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



》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



,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把它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郭沫若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论著宏富。但他从事著述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旁人代为抄写,一律



都是自己动手。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年近80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性著作时,因视力减退,有人提



议让别人代抄,可他仍然不同意。他的不少书都是前后几次易稿,全都是他亲自逐字逐句地反复进行斟酌、锤



炼、修改和抄写而成的。



显然,郭沫若的这种勤奋苦学的精神,始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