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

匡超人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07 03:08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吴敬梓用他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个人生活体验与鲜明的爱憎情感,写出了这部现实主义的杰出著作。小说围绕着功名富贵这根主轴,穷尽儒林世相,体现世态人心,反映了在科举制艺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知的泯灭。匡超人就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匡超人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4-26 02:52

1、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2、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3、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4、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扩展资料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否定性人物,吴敬梓在确定其主导倾向以后,还写出了他暇瑜混合的一面,寄托了自己的爱和憎。对堕落以前的匡超人,作者就用饱含赞颂和感叹的笔触,细细地描写了他的事亲孝顺的行为:漂泊在外时对父亲的牵挂;在兄长面前的谦卑;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

而在匡超人步步走向堕落时吴敬梓却毫不留情的给予讽刺: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谎等等。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先前的淳朴让人赞叹,而他的变质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憎恶。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事迹?
1个回答2024-03-04 14:13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主要事迹?
1个回答2024-03-04 17:52

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一日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

匡超人主要事件三个概括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4-05 06:06

匡超人主要事件三个概括是如下:

1、匡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了,跟一个卖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帐。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靠给人拆字混日子,这时他才二十二岁。

2、匡超人他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中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回到家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等烂熟,和饭拿到父亲面前。

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3、匡超人事亲孝顺,而且勤学上进,一日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

人物形象

匡超人是吴敬梓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吴敬梓在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细致地勾画出一个比较纯朴善良的农村青年精神生命的毁灭,一出真正人格沦丧的悲剧。

匡超人是书中的一个否定性人物,吴敬梓在确定其主导倾向以后,还写出了他暇瑜混合的一面,寄托了自己的爱和憎。对堕落以前的匡超人,作者就用饱含赞颂和感叹的笔触,细细地描写了他的事亲孝顺的行为:漂泊在外时对父亲的牵挂;在兄长面前的谦卑;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

而在匡超人步步走向堕落时吴敬梓却毫不留情地给予讽刺: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谎等等。在作者客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先前的淳朴让人赞叹,而他的变质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憎恶。

人物形象分析怎么分析?
1个回答2024-02-07 10:43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 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 (具有深层含义 )的描写词语。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 情节和环境, 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 从 某个角度而言, 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 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 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 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 简而言之, 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 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 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 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 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

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 ××是一个 (人物性格 )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 )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 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 “工人” 、“农民” 、“小市民 ” 、“手工业者 ”⋯⋯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 “社会 矛盾” 与“现实生活 ”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 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 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扩展资料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

分析泰戈尔《金色花》孩子形象的分析(为何变成金色花?形象特点?)
1个回答2024-03-07 15:44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第一段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本段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我”沐浴着母爱。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专注的神情,正是表达对妈妈的爱。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这三段连用两个“当你”表现了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他想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孩子调皮又懂事的形象就表现了出来。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表现出妈妈惊喜的神情。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表现出孩子撒娇、调皮的神情。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爱是交流的,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难点精讲
《金色花》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总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老马人物形象分析?
1个回答2024-01-22 07:43

老马面对 难以承受的重压和内心痛苦,选择默默隐忍。凸显了老马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形象特点。

老马不 仅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压力,还要忍受无情的鞭打和奴役。凸显了老马筋疲力尽(不堪重负)、命运悲惨、苦难深重的形象特点。

老马的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5 15:24

老马的人物形象分析:老马心眼很好,是个热心肠,但他却一直被当时腐败的社会折磨着,他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敢对生活抱有太大希望,只能任命运的摆布,贫苦地过完他悲惨的一生。

老马这个人物揭示了勤苦而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劳动者的共同命运。揭露了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成为祥子人生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老马的人物事迹

祥子第一次遇见他是在一个雪夜,五十五岁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儿一起拉车,他们又饿又冷,进了茶馆后老马立即晕倒在地。很多人见状都出手相救,祥子也是其中之一。

只是祥子对老马最好,平时自己都不忍心花钱,这次却买了包子给老马吃,老马很感激他。祥子看到老马,心中也不禁感叹:我还年轻,只会拼命拉车,等我老了,也许也会像这样了罢!这就是老马第一次出场。

人物形象分析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1-31 02:29

人物形搭渣信象分析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1、从肖像描写上梁纳分析,肖像描写,就是描写人物外貌特征,包括容貌、声音、表情、身材、神态、服饰以及风度、气派等。通过当像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

2、从行动描写上分析。行动描写,就是通过人物行为和行为方式刻画人物形象。

3、从语言描写上分析。语言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境界,心理活动。以刻画其性格特点。

4、从心里描写上分析。心里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心里活动,能够把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在知轮读者面前。

5、从评价中分析。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评价,或作者对他的评价进行概括。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