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快乐的小保安儿歌简谱

濮阳郭姓家谱在哪里保留着
1个回答2024-05-19 11:38
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那里有姓郭的比较多。清丰县纸房乡郭家村
东阳香榧的保健食谱
1个回答2023-11-15 04:01

1,椒盐香榧 香榧生坯2千克,食盐100克。将榧子去除杂质,按颗粒大小分成二、三档,以便分别炒制。先放白砂于锅内炒热,然后倒人香榧预炒,至半熟时,离锅筛去砂子,倒人冷水中浸泡片刻;捞出沥干后重新倒人锅中,以猛火炒至熟,筛去砂粒放人盐水中浸渍片刻,再挤出沥干,人锅内复炒至干燥即成。每日食20O克左右。炒香榧具有杀 虫强体的功效,可治疗钩虫病,经常食之,以大便中虫卵消失为度,效果良好。
2.榧子饮 生榧子20克。将榧子切碎,加适量水煎,去渣,空腹饮汁,每日服1次,连服2~3天。此饮具有杀虫止痒的功效,对蛲虫、肛痒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3.炒榧仁 榧仁500克,薄荷霜50克,冰糖IOO克。将榧仁刮去黑皮;炒锅烧热,加入冰糖、薄荷霜熬成浓汁,倒人去皮榧仁拌炒收汁,起锅晾凉即可。本品具有清肺火, 健脾气,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肺燥咳嗽,脾虚生痰等病症。 4.榧子素羹 榧仁50克,大米100克。榧子去皮壳取 仁,大米洗净;锅中加入清水,与榧仁、大米一同以大火煮 沸,然后改小火熬成浓羹。此羹味道甜美,入口绵软;具有健脾益气,养胃补虚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久病气虚,体倦肢软,食欲不佳者食之。 【注意事项】榧子所含脂肪油较多,易滑肠,大便稀溏者不宜多食;素有痰热体质者慎食。 【文献选录】 《神农本草经》:“主腹中邪气,去三虫。” 《食疗本草》:“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 《本草新编》:“榧子杀虫最胜……。凡杀虫之物,多伤气血,唯榧子不然。” 《本草从新》:“治肺火,健脾士,补气化痰,止咳嗽,定 咳喘,去瘀生新。” 《本草纲目》:“常食,治三痔,去三虫蛊毒,鬼疟恶毒。”

阳光人寿保险不靠谱,就是骗子?
3个回答2023-03-05 14:25
阳光人寿保险不靠谱,就是骗子,我认为他不是骗子吧,要是骗子的话,他不应该叫阳光人寿保险
太阳简谱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4-05-15 14:14

简谱如下:

《太阳》是范玮琪演唱的一首歌曲,范玮琪作词,Lim Key Siu、Pam Oei作曲,于2001年08月01日收录于同名专辑《太阳》中。

2012年,范玮琪凭借专辑《太阳》获得“第六届腾讯星光大典”港台地区年度女歌手奖;同年,推出第12张个人音乐专辑《爱,在一起Together》 。2013年,获得“马来西亚第四届my astro 至尊流行榜颁奖典礼”至尊海外女歌手奖。

2017年7月20日,获得MTV全球华语音乐盛典最具影响力歌手奖、最佳十大金曲奖 ;9月,化名为“我们白着呢”参加江苏卫视音乐挑战类真人秀节目《蒙面唱将猜猜猜第二季》的录制。

保氏家谱
1个回答2024-03-15 04:25
据说蒙古人本来是没有姓的,后来,很多蒙古人姓鲍、包,都比较常见,据说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人。网上有一种说法,立此存证:南通有姓保的,还是个大姓呢,颇有气候。保氏是汉族大姓,入千家姓,扩括帖木尔即王保保,是父亲汉族母亲萨里畏兀尔人(今裕固族),被舅父察罕帖木尔收养『又名李察罕,萨里畏兀尔人(今裕固族)』。而且南通某些人为了民族照顾改变族藉。关于南通保氏是否是扩括帖木尔之后,绝大部分可能有假,因为这是清代假谱可能性极大(南通保氏家谱不止一本)。春秋以后保氏是楚国大姓。冷静统计一下南通保氏人口就知道,再仔细读一读文史资料就可知了,没有这种可能。南通曾被蒙古外族屠城,后来的南通人多为蒙古守备的后裔。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大多南通人还是很骄傲的,至少说不定咱祖上的哪辈还是在草原上放过猎鹰的,骑过烈马的,喝过烈酒的…
老年人钱应该自己保管,还是儿子保管,还是女儿保管,哪个靠谱?
1个回答2024-05-17 06:55

你好我是啊楠,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养老话题,在当今 社会 越来越沉重,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心里,早就做好了去养老院的准备。

随着 社会 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到了老年会有一定的积蓄。有人把这些积蓄拿出来帮儿女买房买车;也有人把这部分积蓄留给自己作为养老储备,不想麻烦儿女。

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想法和做法各有不同,但还是给儿女用的占多数。因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大,最主要是房子的压力。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虽然不想承认,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是不少。

赵阿姨生病前期,儿子请假回来陪她看病,可时间长了,工作也不能丢,就顾钟点工陪赵阿姨,这个费用还要赵阿姨自己出,因为儿子每月还完房贷车贷所剩不多。可儿子的房子首付是赵阿姨出的,现在她自己的积蓄也没有了多少,等儿子一走,她就把钟点工辞去了。只好自己独自去医院看病,心里很是凄凉。

那么,人到老年,靠存款和子女养老哪个更靠谱的呢?

1、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拿出来给儿女,让儿女养老。

养儿防老是中国古话,在很多人心里,觉得老了就理应由孩子来照顾自己,没有必要把自己挣的钱给了养老院。

张大爷今年70了,老伴前几年过世了,儿子结婚的房子车子是他们全款给买的,张大爷手里没有了积蓄,心里想儿子怎么行嫌也要养自己老。

现在张大爷病了,需要人来照顾,儿子在外地,说是工作忙回不来,让他自己请个护工,张大爷因为心疼钱,也没有请护工,每天就自己去医院,心里想着,当时真应听听别人的劝说,给孩子的房子付了首付就可以了,留着些钱自己养老用。

2、自己用存款去养老院安度晚年,不必麻烦孩子,孩子经常来看看自己就可以了。

有些老人思想比较开放,提前给自己想好了去养老院,早早的为自己的老年储蓄,觉得这样自己照顾好自己,又方便孩子们专心过好他们自己的日子。

李阿姨的老伴走了,她就把自己的住房出租出去,加上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她给自己找了个不错的养老院。她跟儿子说,不是你不孝顺我,是我觉得在养老院有同龄人,比起在家独自一人的日子好。这种养老靠自己的老人,老年生活有时候过得更充实开心些。

3、现实生活面前,有时候靠存款养老更靠谱些。

也许我们身边会有这样的例子,父母老了生病需要花钱做手术了,家里的孩子会因出钱多少吵闹,甚至还有离婚的。

所以说,人在年轻时就要想到为自己储蓄一笔养老钱,老了需要用钱的地方自己出,有底气,也不会让孩子们之间产生矛盾。人到老年,不想看到儿女为钱发愁闹矛盾,就要提前做好自己的养老准备。

养老靠自己,如何避免老年因钱生矛盾?要提前做好这几点:

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和节俭储蓄习惯。

人有家庭观念很重要,孩子从小就要培养他们有这个意识,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在一起,即使人不在一起,心也要在一起。

从小告诉他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告诉家人,家人永远是他的坚强后盾。当一家人谁有什么困难,他也要做家人的坚强后盾。

人到了老年,一定要有自己的积蓄,不能因为心疼孩子拼搏艰苦,就把所有积蓄都给了他们。

人在年轻时就要想到为自己的老年做规划,养儿防老的时代已经过时了,要靠自己去养老,要提前给自己的老年储蓄,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打基础。

儿女们带带雹长大了,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不要再替他们把各方面都照顾到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拼搏吧。做父母的,时常锻炼好身体,既是自己的福气,也是儿女的福气。

人到老年,一定要拥有这五样,才能安心的靠自己养老。

人到了老年,要有自己的老窝,老伴,老友,老本,兴趣爱好。这样的老年生活才会安心踏实,才能够靠自己养老。

一个家庭里,不论是有钱没钱,只有一家人和睦相处才是最重要的。不管到时候你是选择儿女养老,还是选择去养老院,自己的身体 健康 ,余额充足,才是人到老年安享晚年生。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青山老胡认为:老年人的钱应该自己保管是上上策!儿子、女儿保管都不靠谱。如果让儿女们保管,算不定还会给儿女们带来不必要的纠纷!要注蠢帆意,一个人变老了,不等于成熟,真正的成熟在于看透!

我们这里有句俗话,娘有不如爷有,爷有不如自己有,自己有还要带起走。足见人们对于钱,是多么的看重,一句话,靠人不如靠己。我总是在想,之所以有时候,不要知道太多,比什么都知道更幸福,因为你看不见猜不透,难以把握。

特别是人到了中老年,一定要留有一定的积蓄。虽然有儿有女,他们对老人有赡养的义务,但是,老人们身上总要有维持生活的基本钱财,不可能为一点伤寒感冒,就向儿女们伸手要钱,我觉得自己有钱,还是来得方便。该吃的就要去吃,走得动的时候,该玩的时候就可以出去 旅游 。要知道,对于今天这个 社会 ,全部能够交易的是市场,不能全部交易的才是 社会 !

我觉得,只要还意识清楚,就应该自己保管更靠谱一些。

玻璃大王曹德旺曾告诫老伴:“在还没有摸到棺材之前,一定要捏紧自己的小钱包,要是提前把钱财交给了儿女们,他们拿着钱小家庭一起 旅游 去了,就没人管你的后事了”。

豪无疑问,老曹是睿智的。不过还有一位姓曹的名人总结的更精辟一些,那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写下的“好了歌”,其中有这么两句;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老话常说:“只有不孝顺的儿女,难有不尽心的爹娘。”古往今来,莫非如此。早前看过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古时候的盗墓贼,一般都是父子同伙上阵,掘开墓道后,父亲下去探险找宝,儿子站上面歇着望风,结果发现有的儿子接着宝物后溜之乎也,撇下老父在墓穴里等死,久而久之,盗墓贼们改了规矩,再盗墓时都是儿子下去盗挖,父亲在上面接应,从此以后再未出现接货的跑路现象了,这个规矩也一代代传了下来。

从古到今,乃至我们身边的听到的、看到的,老年人把钱财提前给儿女们一分,最后下场悲催的多了去了。你想,儿女们该得到的或者不该得到的都提前得到了,有那么几个不着调的儿女,不再把老的当回事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个很简单的道理,钱财交给儿女保管,要是生个病闹个灾,叫个救护车什么的,身边没钱怎么办?打电话叫儿女们顺手吗?我感觉老年人有俩钱,还是揣自己身上更靠谱、更方便、也更踏实些。

只要能走动,不糊涂,就要自己保管。不管儿女有多孝顺。还是自己保管放心,用着方便。

我村有一位老人,丈夫去世的早。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她千辛万苦的把孩子养大,虽然说不富裕,但是都给儿子娶上了媳妇。给女儿找上合适的丈夫,

这位老人是一位苦命的女人,儿子娶上媳妇又要带孙子。她给老大带了给老二带。轮到老三就住到了老三的家,

老三和他媳妇把孩子给老人留在了家出去打工去了,这位老人给老三家种着庄稼带着孩子老人是真的能干,庄稼卖了钱都给老三家,自己也不留点,一心一意的对自己的孩子从不想想自己,老大老二都说老人给老三家干活带孩子等老人老了就让老三养,就这样一带就带了十几年。

老人老了干不动,老三和她媳妇就回家了,老人老了总是生病,老三不想养老人了,感觉老人花钱,他说老人又不是就生了他一个,就让老大养,老大说一直给你看家,给你干活,就应该你养,找老二,老二也说着同样的话,也是不愿意养,找女儿,女儿把老人接走了,女儿亲女婿不亲啊,女婿说她一直给她们的儿子带孩子,现在老人老了都不想管,女婿有点不乐意,不过也让住下了,

老人在女儿家也住不习惯,住一段时间就生病了,要住院,钱还是没人出,女婿就不愿意了

女儿两个人商量着,就找了村主任,

村主任就给老人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开会,说你们的妈妈在你们小的时候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苦,又是多么的难,一个女人把你们五个孩子养大,是多么的伟大,多少人能做到,你们全忘记了,三个儿子头低着就是不说话,村主任说,五个孩子谁也跑不了,一家住一个月轮着住,住院的钱五个子女平分,

老人如果自己留着钱,不要把钱都给他的儿子老人老了她也不会这么难,也不会没人管的,谁有钱谁花,要留一手,

老年人,一定要记住这么一句话:“不到最后时刻,不要把自己的钱和财产做任何安排!手中有粮,遇事不慌。”

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大家听完之后,自己判断老年人钱应该是自己保管还是儿子保管,还是女儿保管的。

主人公,孙阿姨。中年丧夫,含辛茹苦养大两个儿子,最终的归宿是养老院。

孙阿姨是一个命苦的女人,可是她晚年的不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自己的决定。

孙阿姨38岁就失去了丈夫,丈夫因病去世,去世之前,不仅把家中的钱财全部用于看病了,还留下不少债务给她。当时,两个儿子,一个12岁,一个8岁。

丈夫因病去世之后,村里很多人都劝她再找一个男人,帮着她一块抚养大这两个孩子。可是,她怕委屈了孩子,愣是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般,不答应再婚。

从那之后,哪儿需要人,她便去哪儿打零工。

为了养大两个儿子,她不远千里之外,去新疆帮着收过棉花。为了养大两个儿子,她曾经一个月干着五份家政的活,一天就睡两三个小时。白天打工,晚上在家织毛衣、小鞋子等卖。

时间过的很快,两个儿子也算是争气,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大学毕业之后,留在了工作所在地。

这时候的孙阿姨,原本是最让人羡慕的,终于能够苦尽甘来了。可是,在面对两个儿子的婚事上,在钱财的保管上,她的错误选择,最终让她饱尝人间疾苦。

两个儿子原本都是挺孝顺的人,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每到发工资的日子,都会往她卡里打点钱,让她买点自己想吃的东西。

大儿子结婚的时候,主动告诉她,自己的婚事自己一切搞定,不累着妈妈了。所以,她真的就是啥都没给大儿子置办,也没给大儿媳妇任何的东西。

当时,大儿子大儿媳体谅她这一生的不易,认为自己的妈妈确实是没钱,不仅没责怪她,反而对她更好了。尤其是大儿媳妇,每次回来,都给她买一堆的东西。

等到小儿子结婚的时候,这老太太,脑子就犯糊涂了。一次性拿出来12万给了老二媳妇,说是让老二媳妇帮着保管,以后她就跟着他们一块过日子了。

这下,事儿就来了。

大儿媳妇一听这话,心里就格外堵得慌了。钱倒是其次,关键是老太太的话,完全就是话中有话啊,好像自己对她不好似的。自己结婚的时候,她啥都没出,自己不仅不怪她,反倒是处处体谅她寡母的不易,她竟然还这样。

虽然大儿媳很生气,但她素质修养还算是很不错的,没多说什么,只说:“妈,你考虑清楚。钱你自己留着傍身,万一以后有什么变故,你也能不发愁。”老太太当时说:“没事,你们离我太远了,我把钱给老二媳妇保管,养老全靠她了。”当时老二在一边还连连点头。

过了两年,老二家生了一个儿子,儿媳妇提出现在的房子不够住,闹着要换套大点的房子。可是,孙阿姨手头没钱了。怎么办呢?老二媳妇说:“妈,你反正以后都是跟着我们住的,我给你养老。你老家的房子留着干啥呢?房子没人住,留着也是浪费,干脆你把它卖了,卖房的钱给我们换房,我给你一间主卧,你仍旧是咱们家的一家之主,女主人,好不好?”当时,孙阿姨犹豫了。

自从把自己养老的钱都给了老二媳妇之后,老大媳妇明显没之前对自己好了,房子是自己最后的退路,如果再把房子卖了给老二换房,以后万一有什么变故,自己怎办呢?

可她耳根子软,禁不起老二媳妇的糖衣炮弹。在老二媳妇的一番讨好和各种保证下,她果真专程回了一趟老家,把房子卖掉,卖房的钱,一分不剩的全给了老二媳妇。

老二家换了大房之后,确实如先前承诺的一般,把主卧给了孙阿姨当卧室,确实待她很好。孙阿姨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孙子,免费保姆一般的尽心尽力的伺候老二一家的吃喝,带孩子、买菜、洗衣、做饭,全都是孙阿姨做,儿子儿媳妇到家就能吃上现成的。

可是,好景不长!孙子8岁的时候,闹着要一间专门属于自己的大房子,不想再跟奶奶睡了。而此时二儿媳妇的父母,也身体不好,来到她家养老居住了。这下,住房就成为了难题。

虽然是一个三居室,但儿子儿媳妇一间房,亲家一间房,自己和孙子一间房,没有多余的房间给孙子了。怎么办呢?

那段时间,二儿子和儿媳妇总是为了这个吵架。孙阿姨只能是偷偷的抹眼泪,不敢过问,也不敢吭声,就怕被儿子儿媳妇赶出家门。

果真,没多久,儿媳妇就来跟她商量:“妈,你看,家里总是这样也不行,吵吵闹闹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不利于你养老。要不这样,你去大哥家住,大哥家房子大,肯定有你一间房,可以吗?”

孙阿姨为难的说:“你们怎能赶我走呢?我把养老钱全都给你了,把房子都卖掉给你换这个房子了。你大哥家我一分钱都没出,你让我怎好意思去你大哥大嫂家呢?”

二儿媳妇可不管那么多了,说:“同样都是儿子,你凭什么总是住在我家?大哥大嫂也应该尽他们的义务啊!我们管你这么多年了,该他们管管了。”说完,就把老太太的衣服之类的收拾了一番,开车送去了老大家。

当时老大家都愣住了,怎就忽然把老太太送自己家来了?当时卖房的时候,明确说好了,老太太以后就跟着老二了。

老大不肯收留老太太,老二也不肯再把老太太拉回家。为了这个,兄弟俩在小区大打出手。知情的人都指责老二不是人,拿了老太太的钱,答应了给老太太养老,结果就这么不管老太太了 ,还是人吗?

后来,老二灰溜溜的开着车拉着老太太走了。可是,不是回家,而是直接把老太太送去了离家很远的一家养老院。每个月1300元,里面住的大部分都是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

现在,孙阿姨已经住在养老院一年零两个月了,每天都是度日如年,盼望着儿子能够早日把自己接回去。可是,似乎儿子们早就已经把她忘了,除了过年过节偶尔来看看她,平时几乎都已经见不到他们了。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有所启发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到最后时刻,谁都靠不住,手中留钱,心中不慌。万一儿女不孝顺,自己有老底,不怕啥!

只要老人现在身体还可以,钱最好自己保管,如果交给儿女,可能会让儿女的关系紧张。

现在有很多老人觉得孩子生活压力大,能帮孩子一把是一把,就把自己的养老钱交给儿女,或者给他们买房买车,老人也会觉得,自己把全部身家都给孩子了,等到老了,孩子不可能不管他们的,有的时候往往是事与愿违。

在现实中,有太多拿了老人的钱就翻脸不认人的儿女了。

隔壁村在拆迁,农村可能在赔偿上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但是以我们这里的消费水平来看,还是可以的。

王阿姨有两个儿子,他们家里只有两处宅基地,大儿子一处,另外一处是小儿子的,王阿姨一直跟着小儿子一家生活。这次拆迁不仅他们的两处房子在拆迁范围内,他们家的田地也被征收了,地一直是王阿姨在种。

王阿姨早年丧夫,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并且都让他们娶妻生子,这里的艰辛可想而知。

拆迁大儿子家分了两套房子,小儿子家也是分了两套,两个儿子都惦记着王阿姨手里的土地赔偿款,都想拿在自己手里。

两个儿子分别找王阿姨商量,说是帮妈妈保管这笔钱,以后作为她的养老钱,等拆迁的房子下来了,就和妈妈一起住。

王阿姨想着平时和小儿子一起生活就把钱给了小儿子,以后房子下来了还和小儿子一家一起住,大儿子得知妈妈把钱给了弟弟,很是生气,就去找妈妈理论,结果是两兄弟吵了起来,自此之后两兄弟就像是陌生人一样。

等房子下来了,王阿姨想搬去和小儿子同住,但是小儿子说家里小住不下那么多人,王阿姨没办法就想去另一套房子住,结果是小儿子把房子租出去了。

在小儿子那里碰壁的王阿姨就去找大儿子,大儿子说住可以,但是要把土地钱一起带来,没办法的王阿姨就去找小儿子要地钱,没想到小儿子告诉王阿姨说钱已经花完了,等以后有了钱再还给妈妈。

由于没带回钱,大儿子也不让王阿姨进门,村委会出面调解,两个儿子是互相指责,互相推脱责任。

两兄弟因为这事还大打一架,看到两兄弟反目成仇,自己居无定所,王阿姨泪流满面并且后悔不已。

我们都是人,人都有贪婪,自私的成份的,谁也不会嫌弃钱钱,都想拥有花也花不完的钱,但是在金钱面前,有的人往往会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老人养老还是自己手里有钱方便,这样的话就算儿女不孝,自己有钱就可以不指望儿女,自己可以养活自己。

老年人的钱如果有生活,和收支付能力的老年人,他/她的钱应该自己保管,摆放在自己身边,诸如:红、白事、亲朋好友礼尚往来、看病吃药、日常买生活日用品等都很方便。

如果缺少生活自理,无收支能力的老年人,在万不得意情况下,才交给子女保管使用。

老人的钱必须自己保管。

前年住医院,遇到一个老太太,她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留下了五个儿女,之前遇到拆迁,分了很多东西,老头去世,儿女们说老头的东西是老太太和他们共同继承的不能让老太太一个人继承,于是老太太把儿女们召集到一起,把家产一分为六,他和子女们一人一份。

他大儿子是二婚,前妻走时留了个男孩,是老太太的长孙,老太太就觉得这个长孙可怜,就给了长孙30万,还有套房子也给长孙了,但是其他子女不乐意了,整天找麻烦,老太太不胜其烦,于是把手里的钱就给其他几个子女也分掉了。因为他经常在大儿子家住,工资卡都给了大儿子了。结果,呵呵。一个女儿让她过去住,条件是必须带上工资卡,在女儿家住的气候管了她女儿家的生活费,水电费等等。我觉得这就是手里没掌握经济的恶果。如果老太太手里握着一套房和一百多万现金,他们谁敢这样呢?

所以,老人的钱,必须抓在自己手里。

老年人的钱应该由自己管?儿子管?女儿管?现实生活中,这三种情况都有。主要根据老年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其前提是不影响老年人自身的权利、权益和生活质量,不影响家庭和睦就好。 在我们家,母亲的退休金最开始是她自己掌管。与姐姐在一起时,姐姐帮她管过一阵。后来与我生活,也就由我来管了。不论谁管,我们家从未因此产生过意见矛盾。不论谁管,母亲的钱始终在她名下。不论谁管,我们都不花她的钱。今年母亲已经85岁了,这些年除了过年给小孩子点押岁钱,没有什么花销。穿的里里外外姐姐们给买的都穿不过来,日常吃用也用不着她的钱。平时出门也越来越少,身体还挺硬朗,没什么大病。以致于现在都不会花钱了。 正常情况来讲,老年人的钱由自己管最好。但有些老年人到了难以自理的时候,比如患了老年痴呆,就不适合管钱了。这时候,与谁生活在一起就该由谁来管。替老年人管钱,如果不影响家庭关系,就应该力求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存有私心。有的儿女不把自己当外人,存在父母的钱不用白不用和父母跟自己过,她的钱就是我的钱的啃老心态,变相地把父母的钱当自己的钱用,根本谈不上管。 第二,要帐目清楚。尤其是兄妹姐弟多的、父母积蓄或退休金较多的家庭。替老人管钱者,要么根据老人平时性支出限定一个用钱的上限,要么按实际支出记好帐,定期向兄弟姐妹公示一下,让大家都能知情。 第三,要保证父母一定的应享尽享。父母的钱理应用在父母身上,平时生活的质量不能降低。尤其是高龄老人,有今没明,守孝道的儿女应尽可能让父母享受更好的生活,即使用自己的一部分钱贴补也是很应该的。 第四,非管钱的儿女要压事不要找事。但凡替父母管钱者,一般都是尽赡养义务多一些,父母又相对偏爱一些的儿子。只要不是做的太过,其他兄妹姐弟就要对管钱者就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其实对父母的孝,更在于自己有心尽心,有力出力。横向攀比计较最容易影响家庭和睦,影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第五,管事比管钱更考验亲情。不管钱,但对父母的大事小情都很上心,都很有担当,才是真心的孝顺,真情的感恩。兄弟姐妹正向比,才能比出亲情,比岀觉悟,比出和谐。反向比,只能恶化亲人之间的关系,让父母伤感伤心。 总之,谁管钱都可以。只要让父母安享晚年,尽享幸福,才是儿女们最应该尽心尽力去做的事情。

谁有感恩的心的简谱 阳一的
1个回答2024-03-15 09:53

你看是这个么?

太阳天空照的儿歌简谱
1个回答2024-06-10 08:29

上学歌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流行于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歌曲,曲调简洁欢快,填词通俗易懂;曾伴随一代又一代人走过童年时代,当年的他们,或者已经成为了工人,农民,医生,军人或者科学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并不了解贝多芬的交响曲,但他们一定会唱这首歌,因为那是童年记忆……

《上学歌》,因为它的曲调单一,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很多人也许不会弹钢琴,但当他在琴键上依次按下基本的音符时,耳边响起的正是这首《上学歌》,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或者说可谓微言大义,不是么?

欣赏它的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一个时代有一个语境,这首歌诞生在那个英雄主义讲求奉献的年代,当时过境迁的我们青春不再时,我们的孩子依然会唱着我们那个年代哼唱的这首儿歌,饱含在这简单而质朴的旋律中的是无数老去的孩子们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即使我们拙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无限疼爱。

这首歌的曲作者段福培很偶然地在如此单调的旋律里把一个个方块字排列组合,成就了经典,也成就了无数老孩子的美好记忆……

阳姓的家谱
1个回答2024-05-11 02:20

湖南醴陵瓜畲阳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阳旭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杨大巽,始迁祖为[元]阳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重庆万州阳氏族谱,(现代)阳乾安编著,计算机排印本。公开出版。

保胎食谱有哪些?
1个回答2023-11-13 00:48

  孕妇保胎该吃什么?下面我给你整理了保胎食谱大全,一起来了解吧!

  保胎食谱1、黄酒蛋黄羹

  食谱原料:鸡蛋黄5个,黄酒50克,食盐少许。

  制作方法:将鸡蛋黄、黄酒加水适量调匀,可酌加食盐少许,以锅蒸炖1小时即可。

  适用人群:孕妇。

  健康提示:一顿或分顿食用。温补肝肾,安胎。适用于先兆流产。

  保胎食谱2、安胎鲤鱼粥

  食谱原料:活鲤鱼1条***约500克左右***,苎麻根20~30克,糯米50克,葱姜油盐各适量。

  制作方法:鲤鱼去鳞及肠杂,洗净切片煎汤。再取苎麻根加水200克,煎至100克,去渣留汁,入鲤鱼汤中,并加糯米和葱、姜、油、盐各适量,煮成稀粥。

  适用人群:孕妇。

  健康提示:每日早晚趁热食,3~5天为一疗程。安胎,止血,消肿。适用于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妊娠浮肿。

  保胎食谱3、杞子二肚汤

  食谱原料:鱼肚30克,枸杞子10克,猪肚100克,调料适量。

  制作方法:把猪肚洗净,切片,鱼肚发开,和杞子等同放锅中,加入清水适量煮到二肚熟后即成。

  适用人群:孕妇。

  健康提示:饮汤食肚及杞子,可使用调味品拌服。补血,滋阴,安胎。适用于阴血不足所致的胎动不安、烦躁等。

  保胎食谱4、艾叶鸡蛋汤

  食谱原料:艾叶50克,鸡蛋2个,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艾叶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

  适用人群:孕妇。

  健康提示:每日晚睡前服。温肾安胎。适用于习惯性流产。

  保胎食谱5、母鸡黄米粥

  食谱原料:老母鸡***4-5年以上者***1只,红壳小黄米250克。

  制作方法:将鸡宰杀去毛及内脏,煮汤,用鸡汤煮粥。

  适用人群:适用于习惯性流产。

  保胎食谱6、黑豆糯米粥

  食谱原料:糯米60克,黑豆30克

  制作方法:将黑豆、糯米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温火煮成粥即成。

  用法:每天顿服。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血安神,益肝肾之阴。

  保胎食谱7、阿胶鸡蛋汤

  食谱原料:阿胶10克鸡蛋1个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阿胶用水1碗烊化,鸡蛋调匀后加入阿胶水中煮成蛋花即成。

  用法:每日1~2次,食盐调味服。

  功效:补血,滋阴,安胎。适用于阴血不足所致的胎动不安、烦躁等。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