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三年级上册英语课文

五年级下册课文《草原》赏析
1个回答2024-04-22 01:52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课文《草原》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赏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

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美丽迷人,充满生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

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原来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鲜,心情激动,用上“并不茫茫”则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紧密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望去,一切都历历在目,没有模糊不清的朦胧感受。因此,“茫茫”应理解为模糊、朦胧。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由于汽车在前进,所看见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

4、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粗读起来,似乎有一点矛盾:草原真的静寂,“听不见一点儿声音”?草原真的一无所有,“看不见什么东西”?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或者叫声低得让人听不见?其实,作者在形容草原的静谧,在形容草原的空旷,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这样以声写寂,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四、诗句作结意无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首先,结句照应全篇。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辽阔,一碧千里,令人陶然欲醉,于是“可爱”“愉快”“惊叹”“舒服”这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境”与“情”融为一体,结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与遥相呼应之妙;而“蒙汉情深”“话斜阳”则与上文所写蒙族牧民纵马疾驰、远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宾的内容相关联,同样具有照应之效。其次,结句揭旨传情。作者一行刚刚踏入草原,就从心底升腾起热爱之情;待到牧民们远道迎接,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宾主双方亲如一家,,真是深情厚谊感人心哪!结句“蒙汉情深”正是概括揭示,明白畅达。而“何忍别”“话斜阳”,一来突出了主客双方不忍离别的内心世界;二来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夕阳西下,恋恋难舍,心中的话儿简直说不完。关键在于“情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然后,结句启迪想象。蒙汉两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娓娓而谈,直到夕阳西下。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而且生发了联想: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或者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

《草原》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课文,引导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草原》疑点解析

1、第一自然段中哪句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我们认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最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因为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翠绿感到惊讶,总想久久站在那里把草原景色看个够。为了抒发自己当时的感情,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小诗来抒发。这里作者想低声吟诵,充分表现他当时愉快的心情。

2、作者快到目的地时又看到了哪些景象?

作者除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丽外,还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同时看到了牛羊马群。再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

3、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如:“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迂回,有点曲折,不是直线。用玻璃带来形容河,非常生动、形象。“河”后用的是感叹号,说明在草原上河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河,才能有人家,才会有牲口。再例如:“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小丘地势比较高,疾驰马群飞快跑过来容易发现。主人们穿着民族服装,骑在疾驰的马背上,衣襟、绸带迎风飘舞,远看确实如同一条彩虹。这样写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充分说明了主人的欢迎是多么隆重而热烈。

4、你能简要地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充分展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场面?

我认为下面几个场面最能展现蒙古族和汉族的深厚感情和不忍心分别的情景:第一,主人们来到几十里外隆重而热烈地欢迎远道的客人;第二,蒙古包外,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第三,蒙古包内主人热情款待:倒奶茶,摆奶豆腐,端上手抓羊肉,相互敬酒;第四,主客们竞相歌舞,特别是蒙古族小伙们套马、摔跤表演,姑娘们民族舞蹈。

5、课文哪些内容是静态描写,哪些内容是动态描写?

课文中作者看到草原秀丽景色是静态描写,主人远道欢迎客人,蒙古包内外的热情款待是动态描写。

《草原》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社员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年级下册学情分析
1个回答2024-03-08 03:27
你必须要给孩子一点小小的鼓励,但这种力量过于强大的话会把孩子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让孩子即不骄傲,也不灰心。
一年级下册学情分析
1个回答2024-03-20 02:16
良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一年级下学期,虽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制能力,但是还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学生接受能力自然能提高。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四课课文
1个回答2023-08-21 23:00
没个句字说的什么呢
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课文
1个回答2024-02-23 08:37
我想这个问题还得你来回答,为什么呢?因为别人不了解你们的感情。如果你们平时是一对很相爱的恋人,他对你又是百般体贴,深怕你受一点伤害,那就说明你男朋友是真心的爱你,他抱你睡了一晚,并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他害怕他的冲动会伤害到你,他是在克制自已,那是出于对你的爱,并且像这样的男人现在不多了,你要好好珍惜的把握。但是如果你们平时就是平平淡淡的,他对你也是忽冷忽热的,这样你就要另想出路了,也许他已经不再爱你了。连起码的一个男人本能的冲动都没有了。
国学第五册第一课课文
1个回答2024-03-09 12:53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二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课文
1个回答2024-03-04 18:44
14 望 天

  放学了,小查理蹦蹦跳跳地出了校门,一溜烟跑上大街。他买了只香喷喷的面包,边吃边走,还不时地在人行道上转圈圈。
  忽然,小查理站住了,高高地扬起了小脸蛋儿,看着天。他这样站着,足足有两分钟,一动不动。
  一个胖太太从这儿走过,看见小查理这神情,也停住脚步,仰起头望天。
  天空蓝蓝的,漂浮着几朵白云。胖太太脖子都仰酸了,也没发现天上有什么值得看的东西。她瞧瞧小查理,小查理仍然一动不动地仰望着天。于是,胖太太满怀着好奇,继续朝天空瞪大了眼睛。
  街上的人瞧着他俩这样望天,猜想他们一定是在看什么稀罕事:是不是在看飞碟,或是外星人?因此,他们也都停下来。该去买东西的不再去买了,该卖东西的也不再卖了,该去理发的也不去理发了,一个个围在小查理身边,抬起头,望着天。望天的人越来越多。
  一会儿,小查理低下头,他发现身旁站满了仰头望天的人,样子很滑稽。他问:“天上有什么好看的?”
  胖太太说:“是你带头望天的呀!”
  小查理大笑起来:“我可不是在望天。我流鼻血了,妈妈说过,要把头仰起来才能止住。”
  ———————————————————————
    蹦  校  买  包  转  蛋  钟  胖
    漂  浮  值  仍  好  继  续  稀
    罕  卖  血  止
  ———————————————————————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小男孩:读了这个故事你笑了吗?说说你的想法吧!
  ● 把你知道的笑话讲给大家听,看谁最能让大家笑得开心。
  ● 写一写
    望 校 跑 买 包 卖 血 止评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课课文
1个回答2024-03-16 02:01

是喊悉这郑轮乎个吗桐租

五年级上册英语第五课课文
1个回答2024-03-30 13:36
没有啊...................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全文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4-06 19:35
课文第一课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也就是中秋节,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