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三年级英语改版啦

一个熊孩子把我家的车划了好几道口子,改怎么治治他啊?
1个回答2024-02-04 09:07
你好,这种情况,只要能抓到现场,就可以要求孩子的父母,给你维修车辆。
明治天皇进行了什么改革 对明治天皇的评价
1个回答2022-12-17 17:17
进行了 明治维新
大禹治水的改编
1个回答2023-12-05 20:58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下》)远古的时候,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时,出了两位治水英雄:鲧和他的儿子禹。他们治水的神话流传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鲧是一个聪明能干、造福民众的英雄,他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驯服驾驭了耕牛,教导人民播种五谷,创建城郭,更带领人民筑堤防洪,战胜洪水。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鲧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鲧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羽渊。治水英雄鲧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填堵筑堤,二是疏通引导。大禹让黄龙帮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让洪水流向应当去的地方。黄龙长着两只美丽的翅膀和强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让曾助鲧治水的玄龟,背着息壤,去填堵筑堤。

大禹还与兴风作浪的恶神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狂暴的共工,制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东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诸神,定与共工决一死战。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山,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然后与共工进行猛烈的决战,终于打败共工,获得胜利。

大禹治理黄河,是从青海的积石山开始疏导的。据说当时的石门山与吕梁山相接,堵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疏导至此,遇到了障碍。于是他启动自己的神力,把龙门山劈开为两半,黄河水就顺畅地从峭壁间流过,这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黄河穿过龙门往下流过几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过。大禹就开凿砥柱山,使河水绕山分流,好像穿过三道门,这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如今三门峡上游建有禹王庙,渡船的艄公常来烧香许愿,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然而,他以无私忘我的精神,奋斗不息。走路太多,脚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艰难,但他却走遍了中国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昼不暇食,夜不暇寝”,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在紧张治水的日子里,好几年都经过家门而不入。直忙到三十岁,大禹还没成家。一天,他来到涂山附近,看见一只美丽的九尾白狐,相传她是幸福与权力的象征。大禹于是爱上了涂山的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后,大禹终于回来,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姑娘。但新婚后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发去治水了。女娇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所以这里就有了“望夫石”。

经过多年的奋斗,大禹终于领导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黄河,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黄河时,遥想当年大禹治水的不朽业绩,写诗赞叹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为后世治黄的艰巨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怎么治熊孩子(是我弟弟,打也打过了,还是不改)
1个回答2024-01-21 23:49

我觉得吧,你应该顺着他的意愿去帮他做一些不太过分的事情,该教育的还是要教育,但不要太过头,用心去教教他

把《西门豹治邺》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3-02 08:20
西门豹初到邺(yè)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是为“河伯娶妇”所困扰。魏国邺郡(ju?)屡遭水患。女巫勾结群丞(chéng)等,假借河伯娶妇,榨(zhà)取民财,百姓困苦不堪。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lì)、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bàn)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kàn)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以为祭祀。
为什么初中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
1个回答2023-01-06 22:32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1个回答2024-03-13 22:54
首先,提升师德修养。
思政课教师要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首先自己要不懈地“立德”,才能更好地“树人”。大学生大都进入成年(年满18周岁)或即将进入成年,他们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观察往往重于对教师道德言论的倾听。大学教师不但要“学为人师”,更应“行为世范”。
第二,强化育人能力。
“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育人”相当于“立德树人”中的“树人”,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狭义的“育人”相当于“教书育人”中的“育人”,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高校各学科教师都有在思想道德方面育人的责任,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德育能力。
第三,提高教学水平。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大学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既要给人以真理,也要给人以方法。
第四,增强创新能力。
在政治理论教育中,教育者讲述本人新的科学见解,往往比单纯解释前人创立的理论更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有发展政治理论的权利和义务,因为真理包括社会科学真理的发现权并不只在少数杰出人物手中。
第五,发扬进取精神。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师要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奋斗精神和可视成果影响学生、鼓励学生、督促学生。只有积极进取,才能青春无悔;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高金华,《教师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育与出版》2014年第24期(12月15日出版)第36~37页。(编辑:刘倩辰)
焦虑症改怎么治疗?
1个回答2023-01-29 08:05
焦虑症。该怎么治疗?这个必须得到医院治疗啊,到医院的。找医生治疗,医生让怎么治疗,咱就配合医生怎么治疗,焦虑症不是大问题,肯定会康复的。
《西门豹治邺》一文是根据什么改写的?
1个回答2024-03-05 13:30

《西门豹治邺》一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改写的。课文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临漳县西)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扩展资料: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写西门豹治邺的两大实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凿渠引水灌溉农田。革除陋习是全文的重点,兴建水利是辅助性的笔墨。二者所用的笔法很不一样:前者主要通过描绘,再现当时的场景;后者主要采用记叙,说明有关的情况。从了解西门豹的全人来说,这两部分不可或缺。但若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前一部分堪称精彩,后一部分则流于平淡。

前一部分有两个层次:介绍“为河伯娶妇”的情况与描叙如何革除这一陋习。第一层次着重写西门豹与长老的两次问答。第一次回答引出“为河伯娶妇”这件事,但回答过于简略,因而又引出西门豹的追问与长老的详细回答。

长老的答话可以归纳为三点:指出“为河伯娶妇”的罪魁祸首是三老、廷掾与祝巫;描述从选女到嫁女的具体过程;交待这一陋习由来已久,后果严重。从答话中不难看出,长老对于这一陋习,态度是鲜明的,但又无可奈何。

西门豹的反应又是如何呢?文章一开头,写他一到邺县,风尘仆仆,便召见长老,访问民间疾苦,见出是一个关心百姓痛痒的好官吏。而在听了长老的详细介绍以后,却变得无动于衷,只是平平淡淡地告诉长老,到为河伯娶妇的日子,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女,他自己也将出席。这就不由得令人产生悬念,是因为听了长老的介绍退缩了么?或是本来就准备入乡随俗,听之任之?而读罢下文才如梦初醒,原来这是西门豹的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在第二层次中,西门豹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对于河伯娶妇,他仿佛比谁都更相信,也更虔敬:他以所嫁女不美作借口,解救了这一女子;

接着以向河伯报告情况为理由,将大巫妪投入河中;之后又以催促大巫妪返回以及女子“不能白事”为幌子,先后把大巫妪的三个弟子以及三老投入河中;最后还准备以催促巫妪、三老返回为名,将廷掾、豪绅投河,吓得这班家伙跪地求饶,才算结束了这出由西门豹亲自执导的好戏。从此以后,为河伯娶妇的陋习不禁自止,再也没有人敢提起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