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导小学生英语

父母为什么教导子女好好读书?
1个回答2024-02-04 19:12
父母教导子女好好读书的原因是为了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加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
读书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有自信、更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此外,读书也能够丰富孩子的人生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世界、扩大视野和认识自我。
因此,父母希望子女好好读书,是为了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如果开导父母给小孩玩手机
1个回答2024-02-24 23:29
给小孩子玩手机其实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因为手机上面有很多的游戏,这样小孩子就容易陷入游戏当中去,不想去学习的。
7岁孩子常说父母不爱她 家长应该怎么开导她
1个回答2024-02-07 05:44
一般小孩说这种话是有原因的。有段时间我孩子说”爸爸妈妈嫌弃我“,那是因为我们有段时间比较忙,晚上也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耐心陪他,老让他自己玩,对他的要求也不能及时响应。后来陪他多一点,他就没怎么说这话了,有时候晚上也乖乖的听故事,自己玩。
作为父母怎样引导孩子做一个会说“谢谢”的人,父母必修?
1个回答2024-02-06 02:36

感激之心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如果在待人接物时能常怀感激之心,那么就可以建立和谐、融洽、温馨的人际关系。

一个周六的傍晚,华华的妈妈和往常一样在厨房忙碌,而华华正在电脑桌前敲打着键盘,玩着游戏。

忽然,电话铃响了。妈妈因忙着照看煤气灶上烧的菜,便叫儿子接听电话。儿子在电话机前站了大约5分钟后把电话挂了。挂完电话,他显出很不高兴的样子,嘴里嘀咕着:“以后我不接电话了。这么费劲!?妈妈立刻猜到:准是华华奶奶的来电。

为什么父母总是喜欢打骂孩子?而不是去开导孩子?
1个回答2024-01-27 19:49
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家长总会有情绪,会生气,所以难免不理智。如果是别人的孩子,他可能会分析的头头是道,到自己孩子这,全被愤怒和恨铁不成钢填满了吧。
父母关心我成长的事例,如-----指导我们做不会做的题。
1个回答2024-02-04 18:13
1.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

2.关心我们的学习情况

3.关心我们的身体情况

4.指导难题

5.挣钱让我们学习知识

6.为我们遮风挡雨
怎样引导学会文明用语 父母言传身教
1个回答2024-03-10 13:13
您好~
引导文明用语的话
不管是语言还是行为都要文明
也就是要把文明的好习惯变成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为什么孩子更愿意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教导
1个回答2024-03-28 09:30
与其说是孩子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不如说是因为老师有了常年累积的教育经验而更职业化,才能灵活,正确的应对孩子的各种问题。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却单听老师的话的时候,需要做的是,与孩子信任的老师沟通,虚心听取老师对你孩子的评估,并检讨自己是否足够关注孩子,
是否有正确读解孩子的行为,是否可以考虑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找到一个更准确的处理方式。
哪个名人是因父母教导成名的?
3个回答2023-11-12 05:28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那么,这样一位科学巨子的童年时代,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1882年,爱因斯坦来到这个世界已经3年了,却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爱说爱笑。他总喜欢静静地坐在客厅里,歪着脑袋认真地倾听从母亲的指间流淌出来的优美动人的音乐。母亲看着他那聚精会神的憨样,开心地笑了,说道:“瞧你一本正经的模样,简直就像一个教授!嗨,我的小宝贝,你为什么不说话呀?”爱因斯坦动了动嘴唇,没有回答母亲的问话,但他那对亮晶晶的眼睛却扑闪扑闪地不断眨动着,显示出快乐的光芒,他的内心已经体会到音乐的优美流畅,但他却说不出口。 爱因斯坦的父亲喜欢郊游,经常兴高采烈地带着全家人到野外去游玩。小爱因斯坦十分喜欢这种活动,那美丽动人的湖光山色,那耸入云霄的参天大树,那颂歌般的松涛,那金色的阳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却不爱说话,不能用语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而比他小的妹妹却象一只百灵鸟,一路上欢快地唱着、叫着。 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小家伙们在一起尽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这里面却没有爱因斯坦的身影。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后默默地坐着,忘情地欣赏自己的杰作。就这样,小爱因斯坦已经四五岁了还不大会说话,这时,父母有点儿着急了:“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父母亲赶紧为他请来了医生,却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 小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大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无知的问题,原来出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爱因斯坦那被人误认为平庸低能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在爱因斯坦四五岁的时候,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爱因斯坦为此心花怒放,立刻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 罗盘中间有一根指北针,尖端一头涂着红色,颤巍巍地抖动着,总是顽固而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转动盘子,想偷偷改变指针的方向,但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爱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心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惊: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 “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想去向父亲询问,可灵机一动,他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 于是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么也没找到。这个童年之谜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也许,爱因斯坦日后对电磁场的深入研究,其灵感就是源于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呢。 爱因斯坦的童年本来就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如今有了罗盘这个有趣的伙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发沉默不语,父母还以为这次他是真的病了呢。 这件有关罗盘的童年往事,给爱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许多年后,他还常津津有味地回忆。 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在班上,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便呆头呆脑一句也念不出来。同学们私下里都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爱因斯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他虽然很愚笨,然而却很善良、虔诚,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老实头”。 6岁时,爱因斯坦迷上音乐,开始学习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优美音乐将他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音乐曾一度使他着迷。然而,练习小提琴时机械、重复的弓法和指法又令心生厌倦。就这样,小爱因斯坦以平淡无奇开始了小学生活,又以平淡无奇而结束。此时的小爱因斯坦与同龄人相比,不仅没有超长之处,反而多几分笨拙。 10岁那年,小爱因斯坦告别了小学,成了一名中学生。此时的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如洪水猛兽般到处泛滥,到处横冲直撞。在学校里也不例外。那些老师像军人一样将希腊文、拉丁文一个劲儿地往学生头脑里塞,而学生的职责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对这种学习方式,小爱因斯坦烦透了,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了自学数学上,数学成了他中学时代的最大的业余爱好。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工程师,对数学也很喜欢,有一次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写了AB2+BC2=AD2,并满脸神秘地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试一试。”12岁的爱因斯坦此时还不懂得什么叫几何,但他被这个定理迷住了,决心试一试,他一连几个星期苦苦思索,寻找着证明的方法,到第三个星期的最后一天时,竟然被他证明出来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他的创造才能萌动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爱因斯坦的眼界逐渐开阔,能使他产生兴趣的事物也变得越来越复杂。12岁时,爱因斯坦得到一本硬皮精装的几何教科书。他怀着兴奋神秘而又略带恐惧敬畏的心情把书翻开,从头一页欧几里德的第一条定理读起,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气把全读完,深深为几何定理的精密、明确和严整所折服。对一些定理,他反复地进行琢磨和思考,有时还尝试着撇开已有的论证方法,另辟蹊径,自己来重新证明,爱因斯坦总会高兴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巨大快乐。 爱因斯坦幼年时代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强。不久,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中学里的老师已不是他的对手。当他的同学们还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时,小爱因斯坦已经遨游在微积分的天地里了。 爱因斯坦在数学王国里成绩卓著,而其他学科引不起小爱因斯坦的兴趣,成绩就很差,不少老师对他这种学习态度都很看不惯,并多次责备过他。一次,小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学校里的教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可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老师竟直言说道:“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这位老师对小爱因斯坦的成见非常深,认为他是一块朽木,已再无雕刻的价值,竟勒令他退学。就这样,爱因斯坦15岁那年就失学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爱因斯坦自幼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有一段时期,他对《大众物理科学丛书》这本通俗科学读物着了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时时翻阅。正是这本书,不但使爱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权威的迷信,而且引导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宏图大志。 在少年爱因斯坦的身边,还总是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是为随时记下灵感的火花而用的。16岁那年,又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占据了他的头脑:假如某种光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眼睛或者是摄影机,跟随在光的后面,用光速飞奔,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形呢?他把问题捕捉住,记在本子上。但正确的答案又去哪里寻找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又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新的难题、新的挑战。 正是这个令爱因斯坦日思夜想的高难问题,孕育了未来相对论的神奇萌芽。也许,这可以看作是小爱因斯坦向科学堡垒发起的第一次勇敢进攻。 小爱因斯坦日后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他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是十分宽容的。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护他的气质与性格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母亲很着急,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一无所成,而他的父亲则说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适应学校的规则,及学校机械的教学罢了。等他长大了,了解了周围的一切后,就可以顺利适应了。”父母没有将他视“弱智儿”,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帮助他成长与发展。 1895年的秋天,1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亲人,独自登上开往苏黎世的列车,开始了人生新的里程。
父母应该怎样指导孩子择友、交友呢?
1个回答2024-01-18 10:07

一个人的成长和他们所交朋友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上初中以后,孩子的“知己”多了,特别看重友情。但是,由于孩子涉世未深,同龄人又都是“半幼稚”的少年,因此,在择友和交友时常出现偏差,甚至会交上坏朋友,并由此而走上邪路。因此,指导少年期孩子择友,就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洋洋上初中了,可是最近父母发现,洋洋经常放学不按时回家,电话也多了起来,节假日更没影了。那么洋洋究竟在忙些什么呢?原来洋洋在学校认识了一些高年级的朋友,和一些孩子组成了一个名为“霹雳小子”的团体,这群人是学校的“小霸王”,平时老是欺负同学,假如这些被欺负的同学要告状的话,那么他们]会“倒更大的霉”。

洋洋人长得很高,也很壮实,而且特别迷恋《蛊惑仔》的电影情节,直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行侠仗义”的人,所以,当“霹雳小子”“招募”他的时候,洋洋便一口答应了。每天放学后,洋洋都和自己的“哥们”到学校附近集合,或是一起去网吧玩游戏,或是去找一些同学的“麻烦.......总之,洋洋的初中生活就像江湖电影一样展开了。

洋洋的反常情况,引起了父母的关注,他们很担心洋洋,怀疑孩子是不是在外面交上了不三不四的朋友。洋洋的爸爸心想,光是猜测是得不到任何结论的,不如找机会和孩子好好谈谈。

这天,当洋洋再次晚归的时候,爸爸和他展开了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洋洋,你还能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吗?”

当然,简直是太适应了

“嗯,那么你也一定交到了很多新朋友了?”

对呀,还有不少是高年级的朋友哩。

那么,我们现在在来聊聊你的朋友友,如何?”

“嗯,可以,那说什么呢?”

“你和新朋友们放学都是这么晚回家的吗?能告诉爸爸,你们都去忙什么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