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我是这样爱上读书的

2018-08-25 21:00:06有书18:10 5.7万
声音简介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


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


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


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所以大一国文之类的课程不过虚设。


我的幸运在于中学时代是在纯朴的乡间度过,而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也宜于学习中文。

    

1940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


那家中学在四川江北县悦来场,靠近嘉陵江边,因为抗战,才从南京迁去了当时所谓的“大后方”。


不能算是什么名校,但是教学认真。


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尤其是英文老师孙良骥先生,严谨而又关切,对我的教益最多。


当初若非他教我英文,日后我是否进外文系,大有问题。


至于国文老师,则前后换了好几位。川大毕业的陈梦家先生,兼授国文和历史。


虽然深度近视,戴着厚如酱油瓶底的眼镜,却非目光如豆,学问和口才都颇出众。


另有一个国文老师,已忘其名,只记得仪容儒雅,身材高大,不像陈老师那么不修边幅,甚至有点邋遢。



更记得他是北师大出身,师承自多名士耆宿,就有些看不起陈先生,甚至溢于言表。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


依清制科举,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也就是贡入国子监。谓之拔贡。


再经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如此考选拔贡,每县只取一人,真是高材生了。


戴老夫子应该就是巴县(即江北县)的拔贡,旧学之好可以想见。


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意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


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


现在的学生,甚至主修中文系的,也往往只会默读而不会吟诵,与古典文学不免隔了一层。


为了戴老夫子的耆宿背景,我们交作文时,就试写文言。


凭我们这一手稚嫩的文言,怎能入夫子的法眼呢?


幸而他颇客气,遇到交文言的,他一律给六十分。


后来我们死了心,改写白话,结果反而获得七八十分,真是出人意外。


有一次和同班的吴显恕读了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佩服其文采之余,对纷繁的典故似懂非懂,乃持以请教戴老夫子,也带点好奇,有意考他一考。


不料夫子一瞥题目,便把书合上,滔滔不绝,不但我们问的典故他如数家珍地详予解答,就连没有问的,他也一并加以讲解,令我们佩服之至。


国文班上,限于课本,所读毕竟有限,课外研修的师承则来自家庭。


我的父母都算不上什么学者,但他们出身旧式家庭,文言底子照例不弱,至少文理是晓畅通达的。


我一进中学,他们就认为我应该读点古文了,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


我不太喜欢这种文章,但感于双亲的谆谆指点,也就十分认真地学习。


接下来是读《留侯论》,虽然也是以知性为主的议论文,却淋漓恣肆,兼具生动而铿锵的感性,令我非常感动。


再下来便是《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与韩荆州书》《陋室铭》等几篇。


我领悟渐深,兴趣渐浓,甚至倒过来央求他们多教一些美文。


起初他们不很愿意,认为我应该多读一些载道的文章,但见我颇有进步,也真有兴趣,便又教了《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滕王阁序》《阿房宫赋》。


父母教我这些,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


父亲诵的是闽南调,母亲吟的是常州腔,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有异常的亲切。


就这么,每晚就着摇曳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有时高亢,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


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


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


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不过那时为我启蒙的,还应该一提二舅父孙有孚先生。


那时我们是在悦来场的乡下,住在一座朱氏宗祠里,山下是南去的嘉陵江,涛声日夜不断,入夜尤其撼耳。


二舅父家就在附近的另一个山头,和朱家祠堂隔谷相望。


父亲经常在重庆城里办公,只有母亲带我住在乡下,教授古文这件事就由二舅父来接手。


他比父亲要闲,旧学造诣也似较高,而且更加喜欢美文,正合我的抒情倾向。


他为我讲了前后《赤壁赋》和《秋声赋》,一面捧着水烟筒,不时滋滋地抽吸,一面为我娓娓释义,哦哦诵读。


他的乡音同于母亲,近于吴侬软语,纤秀之中透出儒雅。


他家中藏书不少,最吸引我的是一部插图动人的线装《聊斋志异》。


二舅父和父亲那一代,认为这种书轻佻侧艳,只宜偶尔消遣,当然不会鼓励子弟去读。


好在二舅父也不怎么反对,课余任我取阅,纵容我神游于人鬼之间。


后来父亲又找来《古文笔法百篇》和《幼学琼林》《东莱博议》之类,抽教了一些。


长夏的午后,吃罢绿豆汤,父亲便躺在竹睡椅上,一卷接一卷地细览他的《纲鉴易知录》,一面叹息盛衰之理。


我则畅读旧小说,尤其耽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甚至《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七侠五义》《包公案》《平山冷燕》等等也在闲观之列。


但看得最入神也最仔细的,是《三国演义》,连草船借箭那一段的《大雾迷江赋》也读了好几遍。


至于《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则要到进了大学才认真阅读。


当时初看《红楼梦》,只觉其婆婆妈妈,很不耐烦,竟半途而废。


早在高中时代,我的英文已经颇有进境,可以自修《莎氏乐府本事》,甚至试译拜伦《海罗德公子游记》的片段。


只怪我野心太大,头绪太多,所以读中国作品也未能全力以赴。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


“高眉”(high-brow)的古典文学固然是在诗文与史哲,但“低眉”(low-brow)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


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走卒贩夫,广为雅俗共赏。


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


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情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脚;


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俾在两岸自由来往。


当代学者概叹学子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是“多读古书”。


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育,勉强吞咽几丸孟子或史记,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底太弱,虚不受补。


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


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语文的“原汤正味”,


而用文话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


加以故事引人入胜,这些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


虽不足从事甚么声韵训诂,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


声色之娱,恐怕只有靠话剧了,所以那是话剧的黄金时代。


一位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


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诱惑不多而且太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影带、卡拉OK?


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同学之间互勉的风气也很重要。巴蜀文风颇盛,民间素来重视旧学,可谓弦歌不辍。


我的四川同学家里常见线装藏书,有的可能还是珍本,不免拿来校中炫耀,乃得奇书共赏。


当时中学生之间,流行的课外读物分为三类:


即古典文学,尤其是旧小说;新文学,尤其是三十年代白话小说;翻译文学,尤其是帝俄与苏联的小说。


三类之中,我对后面两类并不太热衷,一来因为我勤读英文,进步很快,准备日后直接欣赏原文,至少可读英译本;


二来我对当时西化而生硬的新文学文体,多无好感,对一般新诗,尤其是普罗八股,实在看不上眼。


同班的吴显恕是蜀人,家多古典藏书,常携来与我共赏,每遇奇文妙句,辄同声啧啧。


有一次我们迷上了《西厢记》,爱不释手,甚至会趁下课的十分钟展卷共读,碰上空堂,


更并坐在校园的石阶上、膝头摊开张生的苦恋,你一节,我一段,吟咏什么“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后来发现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也激赏了一阵,并传观彼此抄下的佳句。


至于诗词,则除了课本里的少量作品以外,老师和长辈并未着意为我启蒙,倒是性之相近,习以为常,可谓无师自通。


当然起初不是真通,只是感性上觉得美,觉得亲切而已。


遇到典故多而背景曲折的作品,就感到隔了一层,纷繁的附注也不暇细读。


不过热爱却是真的,从初中起就喜欢唐诗,到了高中更兼好五代与宋之词,历大学时代而不衰。


最奇怪的,是我吟咏古诗的方式,虽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二舅父哦叹之音,


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长辈比较单调的诵法全然相异。


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


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


若是叶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晋书》王敦传说王敦酒后,辄咏曹操这四句古诗,一边用玉如意敲打唾壶作节拍,壶边尽缺。


清朝的名诗人龚自珍有这么一首七绝:“回肠荡气感精灵,座客苍凉酒半醒。自别吴郎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


说的正是这种酒酣耳热,纵情朗吟,而四座共鸣的豪兴。


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感性的生命所在。


只用今日的国语来读古诗或者默念,只恐永远难以和李杜呼吸相通,太可惜了。


前年十月,我在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


每次在朗诵自己作品六七首的英译之后,我一定选一两首中国古诗,先读其英译,然后朗吟原文。


吟声一断,掌声立起,反应之热烈,从无例外。


足见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不幸这种感性教育今已荡然无存,与书法同一式微。


去年十二月,我在“第二届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对各国的汉学家报告我中译王尔德喜剧《温夫人的扇子》的经验,


说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气,每今译者“望洋兴叹”而难以下笔,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译文也会胜过他的原文。


众多学者吃了一惊,一起抬头等待下文。我说:“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


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势。”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余生安然,余生不见。余生清宁,余生不语。余生无悔,余生无我。余生

不要,我拒绝

成语年年有余,余指的是哪一方面?

狭义的理解余应该是至财富、粮食有剩余。广义的理解可以延伸至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如福气有余--来年还有福气、快乐有余--来年还快乐等等。 年年有余一词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时的一句贺词,代表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余意思是剩余的意思,整体就是年年都有剩余,示意生活富足供大于需,不会拮据。 所以用法和用意决定了,年年有余里的余代表什么。旧时人们食不果腹的时候年年有余是人们对食物的向往,渴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家人们都能丰衣足食。 能温饱后年年有余是人们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除去丰衣足食之外还能有财富的累积用来改善生活,人总是向前看的,不同时候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嘛。 再后来,人们需求越来越多年年有余的余里要余下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喽。 但是只要理解年年有余是人们的美好愿景,你就可以想象到余指的是哪一方面

《我是余欢水》中余欢水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我是余欢水》中余欢水最后的结局是死了,因为在救护车的一切都是他的幻想。 因为在最后的最后,余欢水解说了整个结局,他说:除了救护车上的事情,别的事情真真假假他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关于余欢水: 从故事的开始余欢水是一个拥有悲惨人生的人,他的亲爸如同《欢乐颂》中樊胜美的父母,又如同《安家》中房似锦的生母,对他只有金钱的索取,没有一丝父爱。 他的妻子当初只因他收入高、生活好人又老实才嫁给他,并非有爱情可言。而在他出事故精神萎靡后,妻子出轨放弃了落魄的他。 在公司里,他被上司压榨,被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徒弟欺负,每天生存在水深火热的空间,像一个没有尊严的奴隶。 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谎话连篇、背信弃义的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他最好的哥们大壮去世,因为余欢水的说谎导致大壮父母没能拿到补偿金。因为这件事,他也遭到了身边其他兄弟的白眼,甚至找他借钱有意不还来惩罚他。 因为一次医院的误诊,让他认为自己得了癌症,以为活不了多久,他便胆大起来,令身边人刮目相看。还在一次抢劫事件中成为了整个城市的大英雄,备受追捧,他的人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尊敬和爱戴。 但也因此被已伏法的犯罪者的弟弟劫持,在为难之中,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拯救了大家,同时也在患难中爱上了女主栾冰然。随着最后一声枪响,故事仿佛重启了,那么余欢水到底有没有死呢? 我想答案是他已经死了,后面的一切皆为幻想。

成语年年有余,余指的是哪一方面?

狭义的理解余应该是至财富、粮食有剩余。广义的理解可以延伸至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如福气有余--来年还有福气、快乐有余--来年还快乐等等。

董遇三余读书。三余指哪三余?

【三余】: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就是冬天、夜间、雨天。

董遇读三余中的三余是哪三余?

董遇读三余董遇是汉代弘(hónɡ)农人,从小爱好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哪‘三余’呢?”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顿地说:“所谓‘三余’是指冬天乃是一年的业余时间。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正是读书的好时间吗?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到处一片漆黑,无法干活儿,不也是读书的好时间吗?还有阴雨之天,到处一片泥泞,出门不得,更是在家读书的好时间哩!”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有所悟,哪里是没有时间,分明是不会利用时间呀!

余悸的意思是余地

余悸 yújì [lingering fear] 事后回想起来仍感到的恐惧

多余的人。不管到哪里。都是多余的

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多余的人本身就多余,默默无闻,他也有自己的活动,生活方式

惊喜之余的之余是什么意思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惊喜之余的之余是【过后】的意思。 惊喜之余的意思是:在惊喜过后。

中国姓 余 的有多少?余的来历?

查中国姓史。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