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2《孟子》-告子章句(下)02

2018-09-22 07:00:24止則不明09:57 1.6万
声音简介

在excel中$E$12与$E12有什么区别?

返回值一样; $符号是绝对引用符号,$E$12在公式中时前拦,不管复制公式到工作表的何处,都引用的E12单元格的消雹值;$E12则绝对引用列,相对引用行,复制公式到工作表的其他单元格中时,列数不变,行数跟着改变拿悔帆

傅佩荣讲《孟子的智慧》02

1、孟子认为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则近于禽兽。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所说的教育与现代教育不同,现代教育主要是传统知识,孟子所说的教育是指教授做人的道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伦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表达,人类才能够和谐。 2、古代人易子而教是为了“父子不相责善”, 家庭教育的底线是不能伤害亲情,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当老师的四个条件: 自我修炼 ~~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广博学习、详细阐述; 开拓心胸~~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知行配合 ; 有教无类 。 3、做好学生有四个条件: 取法乎上~~ 学习的人要照老师定的高标准和规矩来学,像榜样学习,“尚友古人”“有为者亦若是”“廉顽立懦” ;专心学习~~ 弈秋教棋 ;持之以恒~~ 每天念兹在兹,挖井出水 ;诚心请教~~ 孟子说有五种情况问问题,不回答: 仗着地位高发问,仗着才干多发问,仗着年纪大发问,仗着有功劳发问,仗着老交情发问。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是个原则,有五种方法: “犹如及时雨降之者”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有成全品德者”, 德行的培养 ;“培养才干者 ”;“解答疑问者 ”;“有私淑艾者 ”, 把品德和学问留给别人私下学习的。 5、孔子只有一种人不教, 乡愿 ,就是不真诚;孟子只有一种人不教, 自暴自弃者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心”代表自觉能力,是生命的主体性,人的一生要自己负责必须自己改善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可造之材, “希贤希圣希天”。

《孟子》三章翻译

富强大街与众不同意不

孟子文章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出自《孟子》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孟子二章读后感

第段先写文章理解孟其认识;第二段写文句或哪段印象深刻想;第三段联系自实际谈

《孟子两章》读后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心理都是喜欢安乐,厌恶忧患的,孟子的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似乎很违反常理。然而,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因为只有在忧患的时刻,人们才会提高警惕,励精图治,最后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反之,在安乐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放松自己,麻痹大意,结果却招致了失败与死亡的厄运。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于孟子的观点,急功近利的人也许不容易体会,而加以反对。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孟子说的的确包含真理。个人或团体乃至于国家,能够遵循道义来行事,也许短期里会遇到一定困难,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与赞赏,获得多方面的帮助,最后道路越走越宽。反之,违反道义而行事,也许短期内可以获得一些利益,但是长期下来,他人看清了你的面目之后,必将疏远乃至于杯葛你,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道路越走越窄。

有关孟子的文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孟子》有多少章

七篇 二百六十章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