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判断83: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与科举考试

2023-08-22 11:44:03李知远老师26:59 1.3万
声音简介

此合集是点石公考主办,李知远老师主讲。

内容为公考笔试科目各模块重点知识讲解。


每天更新10分钟音频,旨在推动考生长期积累,主动思考,提高能力。欢迎大家订阅!欢迎大家把知识分享给更多需要学习的人!


李知远老师(就是我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能讲授行测全科、申论、公共基础知识等全部公考笔试科目的老师,且长期(截至目前已经9年)在一线教学,经验丰富,对知识要点把握精准。坚持收听,会有奇效!

(也可以收听我的其他专辑,面试合集也很精彩哦~~)


如果想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交流学习,可直接联系我,以下任意方式均可:

(1)发站内私信;

(2)搜索并关注sina-微~博:@李知远老师;

(3)加v-xin:lizhiyuanjob。


更多联系方式见下图↓ ↓ ↓ ↓ ↓


 

 

常识判断的内容是什么

就是平常的知识

文学常识判断题

。。。好难啊

科目一考试没有过是不是很丢人我判断?

不会的,考试主要还是看临场发挥,发挥不好没关系,调整状态下次再考就可以了。

判断力测试

先买鞋,卖出去,再买,再卖,卖到有钱买衣服为止。

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无意识

判断一个人有无意思,瞳孔放大,心跳停止,没有呼吸就无意识

幼儿教育学判断题

片面 如果非要判断的话 应该是错的 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有自身的规律 但这些规律未必都表现出好的一面 幼儿园环境盲目一味适应幼儿身心发展 不加以规限 恐怕会适得其反

科举考试经典诗句或成语

独占鳖头 鳌,是神话中的海中的大龟(一说为淡水中的大鳖。传说上古时天塌地陷,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把天补好后,又砍下鳌的四条腿把天支撑起来,使天和地重新稳固(见《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汤问》)。《列子.汤问》中还记载了一个神话:渤海中有条大海沟,深得没底,全世界的水都汇聚到这里,打着漩涡往下泄。渤海中的蓬莱、方丈等五座仙山,也都随着下泄的波浪上下颠簸。上帝派15只大鳌举起头来把大山顶住,这五座仙山从此才安然耸立。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者们把上述神话巧妙地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永远巍然屹立,而且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试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该成语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蟾宫折桂 《晋书.郗诜传》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东堂接见郗诜,问他:“卿自以为何如?”郗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在这个故事中,郗诜以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才华。因为流传着月亮中有桂树、月亮是广寒宫的神话,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认为是月亮上的桂树。又因为神话中说月亮中有只金蟾,月亮也被称为蟾宫,因而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也称登蟾宫。于是,后来就形成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应试得中。 金榜题名 “金榜”是封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排名榜,因为它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又因为它是由皇帝批准,并盖有“皇帝之宝”的大印,所以金榜又称皇榜。后来,人们因其用纸的颜色,就美其名曰“金榜”。登上金榜,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确实是捧上了金饭碗,从此就能步步高升,大富大贵。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榜又确实称得上是金榜。这样,人们自然就称殿试的录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为“金榜题名”了。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沆瀣(hàng xiè)一气 北宋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僖宗乾符二年的科考,主考官崔沆发现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认为他是本家人,尽管崔瀣的考试成绩很差,仍然另眼相看,把他取为进士。于是一些考生嘲笑说,这场考试“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沆瀣,本来是夜间的水气,夜间的水气是在黑暗中飘荡的,考生们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的本意相扣,比喻暗中勾结,臭味相投,倒是非常贴切。后来就用这一成语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名落孙山 宋朝范公 的《过庭录》记载:有个叫孙山的人参加乡试,考中最后一名。回乡后,一位老人向他打听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委婉地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原来,当时中举后再去京城会试的,都由地方解送入试,所以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榜上的举人名字都称解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是榜上最后一名,你的儿子还在我的后面,言下之意是说他落选了。后来就用“名落孙山”作为没有考取的委婉说法。

有关科举考试的成语

 1、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2、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3、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4、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5、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6、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7、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如何进行的?

举人,近士,殿试.

与科举考试有关成语

1、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2、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3、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4、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5、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6、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7、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8、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咐指者。   9、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10、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11、郤诜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12、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13、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14、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15、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衡乎配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16、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17、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18、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19、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20、白蜡明经: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顷稿中。   21、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22、郤诜丹桂: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23、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24、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考试,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