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邶风_二子乘舟

2013-11-17 04:58:01白云出岫00:23 15.3万
声音简介

《诗经》原文朗读,本辑含国风部分,由白云出岫录制

鉴赏《诗经·邶风·柏舟》

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二子乘舟的故事

卫宣公的庶子朔(人名)觊觎公子及(人名)的储君之位,与母亲齐姜(人名)进谗言给卫宣公,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及出门路上将其杀死。朔有一个亲兄弟叫公子寿,他与公子及的关系极好,得知此事后告知公子及,公子及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公子寿不忍,将公子及灌醉后代其上路,公子及醒来驾船追赶,但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及悲痛万分,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及,你们杀错了人,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复命吧。杀手将二人首级送与卫宣公,宣公得见后悲伤过度而死。 二子乘舟是指及和寿两位公子手足感情,也是这个故事的记录。

诗经二子乘舟作者

碎裂fGiP8 :你好。 《邶风 二子乘舟》: 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思伋、寿也内,争相为死,【国人伤而容思之,作是诗也。】 原诗: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yánɡ羊)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xiá)有害(何hé)? 注: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泛同泛。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害:何不。 【 】内就是作者。

品读《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有一种孝叫“愚孝”

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景:通憬,远行貌。 泛泛:飘荡貌。 愿:思念貌。 养养:通“恙”,心中烦躁不安的样子。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 二子究竟何许人也。 * 忧心不安的送别诗。 * 公子寿同舟救太子伋的故事。 * 何为孝之大。 “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将沉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固与之同舟,舟人不能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 —【汉】刘向《新序》 【大白话】 卫宣公为了要杀掉太子伋,就派他坐船去到河中,然后想趁机让驶船的人把船弄沉,害死太子伋,公子寿知道了这件事,想救太子伋,但是又不能阻止,所以就主动要求和太子伋一同坐船出行,这样一来,卫宣公就不能动手了,因为如果弄沉船的话,公子寿也会一起淹死,所以这次暗杀行动没有成功。那这首诗歌就是在两个人一起坐船出行的时候,太子伋的养母因为担忧他会被害死,所以心情忧伤,写下了这首诗歌。 “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汉】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 【大白话】 卫宣公的儿子太子伋和公子寿两个人争着要去死,这种做法和晋国的太子申生所做的又有什么不同呢?他们这样白白的死去,反而让他们的父亲背上了恶名,就算死了,其实根本不值得为他们悲伤,他们这样做和一般的父子相杀、兄弟相灭,其实没有区别。 “夫古人有行之者,舜是也。焚廪浚井,非不及人伦之变,而卒能保身以格亲心,所以为孝之大”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古代能够有这样面对父母迫害还能够做到真正的孝的人,就是舜了,舜是五帝之一,他在家中一直被父亲和后妈迫害,他父亲让他去修补屋顶然后放火在下面想烧死他,让他去挖井然后往井里扔石头想要砸死他,可是舜呢?他都能聪明机智地逃脱,这样又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也不至于陷自己的父母于不义之名,这才是“孝之大”。 “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大白话】 每当舜的父母要杀害他的时候,他就逃了;但是如果对他是小的惩罚,舜就乖乖的顺从父母受罪。然后舜依然每天能够做到侍奉父母、友爱自己的弟弟,每天在尽孝的同时都保持谨慎,从不懈怠。

求大神翻译一下诗经·邶风·柏舟

我很喜欢这首。人性写照,真实又无情。可以网上查啊。

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

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典故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二子乘舟译文及鉴赏

二子乘舟译文及鉴赏1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翻译: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注释 ⑴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⑵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⑶愿:思念貌。⑷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⑸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赏析: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人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也是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远行的人儿,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子乘舟译文及鉴赏2    《二子乘舟》   先秦:佚名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二子乘舟》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烦躁不安。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渐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二子乘舟》注释   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愿:思念貌。   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二子乘舟》鉴赏   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此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两句点出送别地点发生在河边。两位年轻人拜别了亲友登上小船,在浩渺的河上飘飘远去,只留下一个零星小点,画面由近而远。“泛泛”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波光粼粼的场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送行的一行人在岸边伫立,久久不肯离去。骋目远望,悠悠无限思念之情。此处直抒送行者的留恋牵挂之情,更将送别的匆忙和难分难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两位年轻人所乘之舟,早已在蓝天之下、长河之中逐渐远去,送行者却还痴痴站在河岸上远望。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这两句,是用祈祷的方式,传达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恐怕只有亲人、朋友、爱人才会真正如此设身处地地惦念。在这割舍不断的牵念中,很自然地浮起忧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同是一首送别诗,《邶风·二子乘舟》写得远比《邶风·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唏嘘、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子乘舟》创作背景   据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析,此二子是指卫国公子晋的两个儿子伋和寿。他们为兄弟情谊,争先赴死。卫国人感其精神,就编写了这首诗歌。

破斧乘舟意思

破釜乘舟,汉语成语,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

邶风静女成语典故?

出自《诗经·邶风·静女》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

比喻论证的例子?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 , 也应明白 , 一枝独放不是春天 , 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 , 也应明白 , 一株独秀不算英雄 , 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 , 也应明白 , 一船独行不算风景 , 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