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事君章第十七

2019-01-14 16:29:22传承网01:08 18.4万
声音简介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玄君七章秘经真实存在吗

玄君七章秘经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秘枯迟籍,并没有确切的历迟孝史记录和实体存在证据,因此难以确认其真实性。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虚构码败稿的文化遗产或神话传说。

章孝慈和章孝严儿子?

章孝慈有一个儿子。章孝慈与其夫人赵申德有一子一女,儿子章劲松及女儿章友菊。

有关“孝道”的文章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有无数关于孝道的文章,尤以齐鲁文化最多。在浩如烟海的齐鲁文化经典及相关典籍里,关于“孝”的论述俯拾皆是。《孝经》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大学》中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诗经》中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中有:“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睦于父母之堂,可谓孝矣。”“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劝报亲恩篇》中有:“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弟子规》中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首孝悌,次谨信。”   《增广贤文》中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家语·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孝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如下: 子颤没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如下: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蠢洞禅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 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品读: 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带尘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 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自然。

有关“孝道”的文章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有无数关于孝道的文章,尤以齐鲁文化最多。在浩如烟海的齐鲁文化经典及相关典籍里,关于“孝”的论述俯拾皆是。《孝经》中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孟子》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大学》中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诗经》中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礼记》中有:“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睦于父母之堂,可谓孝矣。”“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劝报亲恩篇》中有:“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弟子规》中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首孝悌,次谨信。” 《增广贤文》中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家语·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关于孝道类的文章

孝经、黄香扇席

孝义演讲文章

  孝义的感恩演讲稿(以下演讲稿仅供参考)   孝是为人之本,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多行孝亲之举,做到从点滴开始孝顺我们的父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带来的这篇感恩演讲稿吧。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常怀感恩之心,多行孝亲之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   “百善孝为先。”   孝是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   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   孝是为人之本,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让我们翻开史册,碾过历史的车轮,寻找孝的踪迹。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恣蚊饱血”的故事,家喻户晓。讲的是晋朝有一个叫吴猛的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于是,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这就是孝!   孝其实很简单,它不需要你做得多么轰轰烈烈,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父母捏一次肩,倒一杯茶,或者是一句温暖的问候,都是孝的体现。这些“孝”看起来都很渺小,可是它却足以成为我们脑海里永久的记忆。而父母则会因为我们做的这些点点滴滴的“孝”而幸福无比,因为我们懂得了“孝”。   回头望过,9年前,我的爸爸妈妈用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的到来,但当我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那就是——照顾我,养育我。   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慢慢长大,那么辛苦,那么努力!   我第一次喊爸爸妈妈,是父母耐心教导的结果,我第一次拿汤匙是父母耐心教导的结果,我第一次系鞋带,第一次扣扣子,第一次学写字,第一次梳头发……都是源自父母的耐心教导!   当我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的人是父母;当我取得好成绩时,会衷心为我庆祝,和我分享喜悦的人是父母;当我外出游玩时,牵挂我的人还是父母呀!   可是,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在我们成长的日日夜夜中,我们对父母的牵挂又有多少呢?我们有多少次去静静地感知过亲人给予我们的爱,有多少次向亲人诉说过我们对他们的爱,又有多少次用语言和行动去报答过对亲人的爱呢?   亲爱的同学们,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我们感恩的心不能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真心为父母做些事情吧!哪怕捶捶肩,洗洗碗,哪怕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哪怕给他们唱段歌曲,讲个笑话。就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起将这份感恩之心延续,共同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给那些不孝的儿女写篇文章

从来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儿女不孝,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有养无教,他人要借鉴到,那些需要学习,同时注重自身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好榜样。

关于孝的文章

李密

关于孝文化的文章

弟子规里面全是,自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