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三国演义1:陈文新|历史上真实的三国

2019-01-21 07:00:01大先生说17:04 87.6万
声音简介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武汉大学的陈文新。

 

今天我们来领略一下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当中读者量最大的一部小说。在韩国这样的一些国家,它的读者量甚至远远的超过了《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内容上的特点是把历史的三国,民间的三国,掌故的三国,融汇在了一部作品里。

 

所以我们也把讲课的内容分成了四个部分:历史的三国有哪些引人入胜之处?民间的三国又有哪些引人入胜之处?历史的三国和民间的三国结合在一部小说当中以后,它会产生哪些奇妙的现象?掌故的三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内涵?

 

下面我们就欣赏第一个问题,历史的三国有哪些引人入胜之处?

 

我们讲四个小点。第一个小点,历史的三国,以哪些人物为主?其依据是什么?

 

所谓历史的三国,也就是《三国演义》当中那些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和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在《三国演义》当中这样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这些人物: 曹操、董卓、袁绍、袁术、吕布、孙权,以及司马懿这样的一些人物,他们的材料主要的是来自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

 

但是对《三国演义》的写作,对于历史的三国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兴趣的读者如果要了解《三国演义》,与历史上的三国有哪些是相同的?有哪些是不同的?只要拿《资治通鉴》相关的部分来看一看,也就一清二楚了。而这一部分与《资治通鉴》在写作宗旨上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重在总结历史的经验。这是我们讲的历史的三国的第一个小点。

 

我们讲的第二个小点是历史的三国,为什么对前期的曹操特别推崇?

 

我们读《三国演义》,有人有一个误解,以为《三国演义》对于曹操很不客气,但是实际上在写到前期的曹操时,《三国演义》当中历史的三国部分,对曹操其实是很推崇的。尤其是拿他和董卓、袁绍、袁术、吕布这样的一些人来对比的时候,《三国演义》对他非常的友善。

 

为什么对他友善?核心的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善于把儒家的一些理念,把它转换为政治谋略。儒家的一些理念,其中核心的要求就是要忠君,要爱民,要尊重人才。

 

而曹操就把忠君、爱民和尊重人才,转换成了他的政治谋略,所以他既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又能够赢得我们的好感。比方说关于忠君这个事情,主要涉及的就是他和汉献帝的关系。我们都知道董卓完全不拿汉献帝当做人来看待,他甚至还奸淫宫女。

 

而袁绍虽然不像董卓做的那么过分,但是当他考虑到和汉献帝的关系时,他是这样考虑的,说假如我把汉献帝奉为我自己的皇上,那么我有什么事情就必须向他汇报,如果他不允许,我就不能够做。如果他不允许,而我要坚持做这个,就担了一个冒犯皇上的一个罪名,这样不利于我事业的发展。所以他干脆就另起炉灶。而袁术干脆宣称自己做皇帝。

 

可是曹操他就精明的多,他让汉献帝做皇上,自己做汉献帝的丞相。那我们要问,他是不是真的忠于汉献帝?其实不是,他是要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为自己获得巨大的号召力量,同时减少事业发展的阻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前期的曹操在谋略上是第一流的,而同时也给人一个看起来还忠于皇上的感觉,所以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好感,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这是我们讲的历史的三国的第二个小点。

 

第三个小点就是历史的三国,为什么对后期的曹操那么厌恶?


是因为后期曹操他的人生目标已经有了一个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假如我们以赤壁之战作为分界点,那么我们可以说赤壁之战以前,曹操的主要目标是把北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一个一个地平定,为黄河流域的统一打下基础,或者说来统一黄河流域,为整个国家的统一打下基础。

 

所以他那个时候做的事情,因为他先后平定的像袁绍、袁术这样的一些人,在人品上,在政治上都不如他,所以我们觉得曹操的所作所为都是正当的。

 

可在赤壁之战后,当他意识到在短时间内事实上已经不能统一整个国家的时候,曹操把他的人生目标转变了一个方向,就是为他的儿子以后做皇帝铺平道路。


为了让他的儿子以后能够顺利地把汉家天下变为魏家天下,或者说把刘家天下变为曹家天下。曹操做了这样几个事情,首先是逼着汉献帝封他做魏公,接着又逼汉献帝封他做魏王。所谓封魏公,封魏王,都是在保证他有很大权力的条件下面,让他实际上建立了一个以后可以夺取汉家天下的厚实班底。

 

所以当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当时很多汉家的忠臣都跟曹操对着干。曹操想的就是要把那些有影响力,而又对他有所不满的人,都一个一个地干掉,来威慑他的政敌。

 

比方说他干掉的几个人,我们所熟悉的,一个是荀彧,他为曹操立下了巨大功勋,是相当于汉高祖的智囊张良的这样一个人,或者说相当于萧何的人,他也杀掉了崔琰。崔琰当时的职务几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但是这些人都被曹操干掉了。

 

曹操干掉这些人之后,就让人们对他有了这样的一个印象,他不仅不忠诚,而且对于那些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他也一点情分都没有。他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成了一个坏人。

 

所以《三国演义》的历史三国部分,对于后期的曹操就写了他很多的不好的事情,对他很不客气。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小点。

 

第四个小点,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历史的三国当中,曹操当然是特别重要的人,但司马同样特别重要,因为他后来把曹家政权变成了司马家的政权。后来在他和他儿子这两代人的手中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事业。

 

说到司马懿,我们特别要提到他年轻时的一件事情。他的年纪和诸葛亮差不多,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正好曹操经过崔琰的推荐,要招聘司马懿,做他的丞相主簿。所谓丞相主簿,也就是丞相府的秘书长,结果当司马懿接到这样的一个招聘信息后,他婉言谢绝了,说他自己四肢不遂,行动不便。

 

结果曹操得到司马懿的回复之后,又给他提出来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你来做我的丞相主簿,第二个方案就是你不做我的丞相主簿,但是到牢房里边去待几年。司马懿面对这样的两个选择,他迫不得已地做了曹操的丞相主簿。

 

那我们要问他为什么年纪轻轻,却不愿意跟着曹操做丞相主簿?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位置。

 

事实上是司马懿对曹操太了解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在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节点上,后期的曹操处在大规模地迫害那些不配合他夺权的大臣的这样一个时期,所以司马懿不愿意出任丞相主簿,表明他对于曹操确实有很真切的认识。这是我们要提到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则是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后来是一心要夺曹家的权。那我们可能会问,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曹操就是带着儿子夺了汉家的权,那司马懿带着儿子夺曹家的权,好像不过是一个翻版。

 

但是我们要注意,两者的难度完全不能够相提并论。因为曹操当年他在汉朝廷里边虽然只是一个丞相,而不是皇上,但实际上朝廷里边所有的重要官员,几乎绝大部分都是他培养起来的。所以当时他几乎就完全可以撇开汉献帝,完全把汉朝的政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上。

 

当时的汉献帝住在许昌,而曹操从来不住在许昌。他为什么那么放心?那是因为汉献帝已经对他实际上构不成威胁。

 

可是司马懿的情况不一样,司马懿父子三人从来不敢所有的人同时离开首都,他们必须留一个人在首都,另外两个人才敢出门。为什么这样?因为曹家的势力非常的大,他们只要父子三人同时离开了首都,就永远不想再安全地回来了。那就是说司马懿要夺曹家的权,实际上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但他依然要努力拼命地去做这个事情。

 

那我们只能够说他对曹家了解太深,他意识到他和曹家的关系完全是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关系。所以经过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一起夺取曹家政权之后,整个南北朝的夺权都是在这样的一种方式下面展开的。

 

那我们就可以知道司马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确实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这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历史的三国的第四点。

 

前面我们讲了历史的三国的四个小点,对于历史的三国中那些引人入胜的地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下一讲,我们将对民间的三国中那些有趣的地方来展开讨论。

 

比方说在《三国演义》当中,民间的三国用哪一些手法来对诸葛亮加以特殊的突出,让他显得高不可及?民间的三国又是如何对周瑜和鲁肃加以改造的?

 

欢迎你收听下一讲,我是武汉大学的陈文新。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高中历史面试试讲都考哪些内容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2、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3、教学时间是否分配合理 4、教学效果是否明显 5、教学板书是否规范 6、教学内容是否充实 7、仪表大方 8、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9、恰当的运用肢体语言 10、课堂氛围好,学员学习积极性高

《史记》中的陈平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平(?一公元前178年),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他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 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公平分肉与治天下 陈平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陈平的哥哥见陈平喜欢交游,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使陈平有时间出外游学。 一年,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声东击西救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并立魏咎为魏王。于是,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土。陈平得不到项羽重视,郁郁不得志。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才华横溢的陈平就处于“身在楚营心在汉”的矛盾之中了。正在这时,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等于软禁。刘邦问计于张良,可张良也身陷敌营,一筹莫展。这时,他们想到了陈平,张良决定孤注一掷,暗中去找陈平。 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 。临别,张良直言来访的意图,陈平思考片刻后,说:“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调虎离山 ’,必须让范增离开项羽几天,不然怎么也不行。” 第二天,陈平设计: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送他到郴州去养老,这样项羽就可以此号召天下了。陈平的话,正中项羽的意。不久,范增上朝见项羽,项羽对范增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接着,把陈平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说了一遍,说是自己想起来的,范增立即附和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宜快不宜迟。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范增毕竟也是谋士,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答应后,范增才走。陈平估计范增走远了,就趁着早朝奏上一本说:“刚安定下来,必须节约。现在诸侯们聚集咸阳,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万人,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就负担不起了。” 项羽一听,大吃一惊,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10天期限,路近的给5天期限,在限期内作好回国的准备;唯有刘邦留在咸阳,陪王伴驾。 项羽扣住刘邦,也在陈平的意料之中,陈平趁各路诸侯返国的机会,授意张良,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于是,刘邦依张良之意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省亲。 项羽犹疑不决,张良故意说:“不能叫刘邦回乡取家眷,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您不如派遣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去,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规矩矩做人。” 陈平乘机上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王,也已经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却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吧。人家也许会说,陛下一登位便说假话,那以后执行法令,也会阳奉阴违了。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阳,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项羽想了很久,同意了。刘邦心里欢喜无比,回营后立即拔寨起程。陈平出的声东击西的计策救出了刘邦,不仅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更为刘邦日后东山再起赢得了良机。

大学生考试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版)的出题的重点是什么?

平时老师强调的地方

八年级上历史试题

我也想要……

高中历史试讲

课题会随机选择。面试一般没有学生,面对考官。试讲一般就是说课,要说本课在单元或本册书中的地位,如果有课标,可以说课标对本课的要求。重点、难点,教法。授课环节,设计新颖的导课,具体内容根据具体课内容设计,有板书最好,用什么方法突破重、难点,如设计什么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教师用课件补充什么材料帮学生理解等。最后要有小结。当然,具体还要看招考单位的要求。可以网上搜历史说课方法。

高中历史考试答题方法?

什么类型的题了

我不是学生,也不是为了考试,只想更加了解世界,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哪位回答得不错哦。

历史上有名姓陈人物

陈霸先,南北朝时陈朝的建立者

高安陈姓,历史上出过哪些很有名气的人?

江西省高安市陈姓历史名人当属明代陈邦瞻。陈邦瞻,字德远,号匡左,江西高安荷岭镇人。明朝万历26年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而后一边帮着明朝皇帝料理着繁忙的政务,一边钻研学问,成就着他政治家学问家的事业。历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兵部左侍郎兼户工两部侍郎等职。天启三年(1628年)在任上逝世,皇帝下诏赠兵部尚书。

陈姓的名人历史上有谁?

1.陈圉 陈圉(CHEN YU,?—前745), ,陈国人。 2.陈亢 陈亢(CHEN KANG,前508—前430), 字子元,一作子禽,陈国人。 3.陈完 陈完(CHEN WAN,), 改姓田,陈国人。 4.陈宫 陈宫(CHEN GONG,154—198), 字公台,东郡(今河南濮阳)人。 5.陈嘉猷(汉) 陈嘉猷(汉)(CHEN JIAYOU,), 字景初,颖川许昌(今属河南)人。 6.陈俊 陈俊(CHEN JUN,?—47), 字子昭,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 7.陈平 陈平(CHEN PING,?—前178), ,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