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12 佛学在印度的流传

2019-03-26 06:00:00费勇修心课12:36 17.1万
声音简介

今日金句 



今日研习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十二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分享的是:佛学在印度的流传。


有一点可能要提醒一下,就是古代印度的概念,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印度的概念,现在的印度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古代的印度是一个大的区域概念,由很多小国家组成。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往往种族和文化都不一样。佛陀当年所在的区域,是印度中部的小国家。佛陀在世的时候,佛学在印度已经获得很大的发展。


那么,在佛陀涅槃之后,佛学在印度是如何发展的?太虚大师有一个非常简单扼要的说法,就是佛陀涅槃之后,佛学在印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佛陀涅槃后的第一个五百年,以小乘佛教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佛陀涅槃后的第二个五百年,以大乘佛教为主;第三个阶段是佛陀涅槃后的第三个五百年,以密宗为主。


相应的,南亚一带接触佛教是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一个五百年,所以,南亚地区到现在还是流行小乘佛教。中国汉地接触佛教是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二个五百年,所以,汉地至今还流行大乘佛教。中国藏地接触佛教是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三个五百年,所以,藏地至今还流行密宗。


按照太虚大师的思路,我们可以具体来看看,佛陀涅槃后一千五百年里佛学在印度流传过程里,发生了哪些重要事情?


2.  

第一个五百年里,重要的大事件是佛教的三次结集(结束的结,集体的集),是佛教内部用来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的集会。


第一次结集是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一年,在王舍城举行。由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主持,持续了七个月,由阿难背诵各种经论,由优婆离背诵出戒律,形成了戒律和经论的基本形式,但并没有文字记载。


第二次结集是佛陀涅槃后的一百年左右,由耶舍召集了700名比丘在吠舍离举行。重点是讨论戒律,以耶舍为首的比丘,确定了“十非法事”:十件不符合佛法的事,比丘不应该去做的事。这十事件在文献记载里有着不同的说法,但主要都是日常行为规范上的事情。比如,该不该储藏多余食品?该不该接受金银的布施?该不该住到村里面去?等等。大多是日常行为规范上的事情。


耶舍等人提出这十个戒律后,遭到大多数比丘的反对,但耶舍等人地位比较高,就强行通过了(十非法事)。结果造成了佛教内部第一次大的分裂,那些不赞成十非法事的比丘,另外组成了近万人的大结集,承认这十件事是符合佛法的。这样佛教内部就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上座部就是认定这十件事是不符合佛法的,而大众部认定这十件事是可以做的,是符合佛法的。


第三次结集是在佛陀涅槃后的两百年左右,阿育王(公元前273-公元前232)时代由目键连子帝召集了一千比丘参加。在这次集会上,规定了国王要供养佛法,规定了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儿子都要出家,等等。一般认为这次结集是上座部的结集。


总起来看,三次结集,有两个点值得关注:第一点,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表面看,是一些具体戒律的不同看法,但深入地探讨,可以发现是牵涉到对于佛学理念的看法不同,比如对于“无我”与“轮回”的关系,理解不一样,到底轮回有没有主体?等等。这些我们以后在讲佛学概念的时候,会涉及到,这里就不展开了。


上座部和大众部分派开始,即使在上座内和大众部内,也出现很多小流派,在300多年里,出现过40多个部派。也就是说,在小乘佛教内部,也是有不同的派系。


第二点,阿育王对于佛教的大力支持。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据说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很残暴的君主,但后来受到感化,成为一个佛教徒,他统治的时代,是印度历史上比较统一而且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得到发扬光大的时期。


阿育王在位期间,修了84000座佛舍利塔,他应该是历史上对于佛教推动最大的一位国王。在他统治的后期,佛教传遍了整个印度,还影响到地中海东部沿海国家,北方的克什米尔、白沙瓦等。以及通过斯里兰卡进入东南亚。


佛教向印度周边传播,已经形成了两条基本的路线:一条是以斯里兰卡位基地的南传佛教路线,还有一条是以克什米尔和白沙瓦为基地,一直传到我国新疆等地的北传佛教路线。这是佛陀涅槃后第一个五百年的一些重要的情况。


3. 

佛陀涅槃后的第二个五百年,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六世纪,大约是我们的秦、汉到南北朝时期。佛教越来越走向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大乘佛学思潮在这阶段也越来越兴盛,佛教确立了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基本分类。


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印度进入笈多王朝时期,笈多王朝推崇婆罗门教,但并不排斥佛教。所以,在这个时期,佛教在印度,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而且在持续发展。


这个阶段,印度的比丘也开始向外弘法,最早到中国的佛经翻译者,也出现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龙树的中观学说,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瑜伽行派等等。佛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在这一时期显得非常成熟。


第三个五百年,大约从公元7世纪到公元10世纪。大约是我们的隋、唐、宋时期。这一时期,印度的佛教,越来越经院化,思辨化,大乘瑜伽行和中观,是当时很主流的佛学流派。另一方面,密宗的崛起,给佛学带来了新的元素。密宗的经典《大日经》,主要在如何成佛的方法,提出了新的途径。而另一部密宗的经典《金刚定顶经》,把密宗带向另一个方向,后来被称为左派密宗,也叫“坦特罗”。


密宗强化了佛教里的神秘主义倾向,以及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处理欲望的方法。这个时期印度的社会自从笈多王朝灭亡后,陷入混乱,到了大约1001年开始,穆斯林的政权统治了印度。佛教在印度几乎销声匿迹。而佛教的中心,也在这个时期,从印度转向南亚、东亚。一直到今天,可以说,佛教的中心仍然在这两个区域。而佛教的故乡印度,占主流的是印度教。


那么,佛学是如何从印度传播到其它区域的?下一节课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佛学在印度以外地区的传播。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佛教在印度以及印度之外的传播过程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虽然相互之间有门户之见,但总体上,相比于其它宗教,佛教不同流派之间,从未有过大的斗争,基本是和平共处。所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佛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和平的宗教。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有平静喜乐的每一天。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指的是古印度的哪位人物?

释迦牟尼 lo

苏轼和佛印故事是什么时候学的课文

苏轼和佛印故事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学的课文。苏轼和佛印的故事广为流传。佛印是北宋时期的高僧,跟大文豪苏轼是朋友 ,老实的佛印总是被苏轼欺负,有一天苏轼问他看起来像什么,佛印说他像佛,苏轼却说他像粪,最后苏轼也发现自己错了,明白了明心见性的道理,自己看人家是粪,说明心里想的就是粪,佛印说他是佛,所以心里就有佛。 苏轼和佛印故事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里。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 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 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里有鱼(余)啊!快,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里把鱼拿出来了。

印度象神是不是佛教

象神属于佛教的 这是肯定的 但是属于佛教分支 密宗的一个护法神 也就是说是要藏传佛教的

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剧情

在茫茫大山中送了一辈子信的父亲即将退休,儿子接班当了乡邮员。儿子在上任第一天非常兴奋,期待着大家欢迎他们到来的热烈场面,但结果大家对他们的到来习以为常,反应十分平淡。夜幕降临,父子二人来到一个侗族山寨,正巧碰上一场热闹的侗族婚礼,父蠢埋亲在酒醉中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两人继续赶路遇到一条小溪,儿子执意要将父亲背过溪水。在背父亲过溪的过程中,两人的距离和隔膜消失了,儿子说起母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而不善表达情感的父亲也流露出内心深处的真情。在对同一个庆轿女人的思念中,父子的感情默默地交流着……父亲、儿子和誉档肆狗相伴走了这趟三天两夜的山区邮路,二人也从陌生、隔膜走向体贴、理解,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一生的甘苦和一个普通乡村邮递员默默无闻的风雨人生。

整体认读音节

小学汉语拼音教材中的18个整体认读音节可分为五种情况: 1.zhi、chi、shi、ri:这四个音节的韵母都是舌尖后元音“-i”,发音时口形舌位不好掌握。把这四个音节当作整体来认读,是为了避开学习舌尖后元音“-i”的困难。 2.zi、ci、si:这三个音节的韵母都是舌前元音“-i”,发音时口形舌位也不好掌握。把这三个音节当作整体来认读,是为了避开学习舌尖前元音“-i”的困难。 3.ye:这个音节可以看作韵母ie自成音节,也可看作由声母y和韵母ê拼成的音节。如果按前一种理解,那么,把它作为整体来认读,是为了免教拼写规则(《方案》规定:韵母ie自成音节,要把i改为y);如果按后一种理解,则把它作为整体来认读,是为了免教舌面前半低元音“ê”。 4.ya、yi、yin、ying、wu:这四个音节是按照《方案》规定的拼写规则,由韵母a、i、in、ing、u前面加y或w构成的。把这四个音节当作整体来认读,是为了不教拼写规则。 5.yu、yue、yun、yuan:这四个音节是按照《方案》规定的拼写规则,由撮口呼韵母ü、üe、ün、üan前面加y构成的。把这四个音节当作整体来认读,也是为了不教拼写规则。 yan这个音节不属于以上五种情况,故不列为整体认读音节。Yan中的a相当于ê,但不是ê。Yan中的an不是“安”的音,实际读ên,国际音标是〔εn〕。有的老师教成“y(衣)-an(ên)-yan(烟)”是可行的。

佛不渡不可渡之人是什么意思?

对于我们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确实渡不了无缘之人。作个不恰当的譬喻:好比我们溺水,他伸手救我们,我们不相信他在救我们或不相信他能够救我们,我们死活都不愿将自己的手伸向他……学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个道理,一个好老师再肯教,而学生不肯学,老师总不能变戏法式的将学生“弄得” 有知识。佛不是原始民间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测的那种玄乎的、万能的“神仙” ,绝不可能变戏法式的把我们变得同他一样,他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给我们一种理论和方法,无法替我们“创造或发明什么”。   当然,佛门常讲“诸行无常”,因缘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世上绝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运动和发展着,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有着终极意义上向往获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是“有缘人”。当机缘与因果成熟了,自会对佛法生出向往和信任,自然就会被正法接引。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一切都是变化的,人的成长和价值取向更是同样如此,因此,关于有缘无缘,我们也不能以眼下暂有的现象而轻率地下定论。

黄道的意思

黄道(ecliptic),天文学术语,是从地球上来看太阳一年“走”过的路线,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的。古人将太阳周年视运行线路(即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反映)称为黄道。 它是天球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它和赤道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不重合,两个平面有23°26'21的夹角角度(公元2000年测值)。两个平面的交角点就连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过去,北半球,太阳由南变朝北运动,就叫冬至。从该个场化朝东数一圈,0°到360°,就是黄道经线(写做λ),角度叫黄经几化度。黄道纬线就是南北正负各90°。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十分接近黄道。 黄道带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首先使用了“黄道带”这一概念。把整个天空想象成一个大球,而星星都分布在球壳上,这就是所谓的天球。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运动的轨迹。黄道两侧各8度的区域就是黄道带。行星都在黄道带里运行。巴比伦人还把黄道带分为了十二个区域,然而这些区域的名字来源于古希腊人。事实上,大多数星座的名称都来自希腊神话。 黄道面 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由于月球和其它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地球的公转运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但在变动中,任一时间这个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黄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

奶奶接小明放学看图写话怎样写

今天小明放学回家,在学校门口,他看见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了,小明连忙跑过去把老奶奶扶了起来,小明问老奶奶:“奶奶,你没摔坏吧,有没有事啊?”老奶奶说:“我没事,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小明说:“老奶奶,你没事就好,这是我应该做的,尊敬老人,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美德!” 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都要向小明学习,做有意义的事!

马来西亚的人会说汉语吗?

马来西亚人并非都说汉语,能讲华语的人很多,除了华语以外,一些汉语方言也在不同地区甚为流行。 马来西亚的语言主要有: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当地作“淡米尔语”)。 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国语和官方用语。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通用语言被广泛地使用在行政、工商业、科技教育、服务及媒体等方面。除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老年人外,马来西亚大部分人都能说马来语和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则在华人和印度人族群社会中广泛使用,这包括日常生活、学校、商业、娱乐及媒体等。 华语是华人社会的共通语,同时也在华校和一些国民学校、国民型学校的教学中使用。在华人社会,能讲华语的人很多。除了华语以外,一些汉语方言也在不同地区甚为流行。如当地所谓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海南话、潮州话等等。广东话在吉隆坡和怡保比较通用,而福建话在新山、槟城和巴生等地区有自己的天地。其他族群也有会使用华语和汉语方言的。在不少地方都能遇到会讲华语的马来人和印度人,或是会讲泰米尔文的华人和马来人,构成了马来西亚的一道独特的语言景观。 在马来西亚,语言掺杂现象极为普遍。人们在讲马来语或华语等的时候,常常会借用英语词汇,这些语言使用者甚至可以用两种以上绝然不同的语言相互对话交谈(如英语对华语或方言,英语对马来语,马来语对福建话或广东话等)。 马来西亚并不限制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但社会商业领域很少使用它们。 马来西亚的语言阶层分布大体如下: 高阶语言:英语和马来语 中阶语言:华语和泰米尔语 低阶语言:华人方言及其他少数民族语

济南名人大地在那里

华龙路华信路路口791号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