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 |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

2019-05-30 17:39:04郦波13:03 1.2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129 喜点
声音简介

春节是几月几日,元宵呢,清明,端午,乞巧,中秋, 重阳

春节:正月初一;一年中的第一天,赶集、聚会、吃饺子、回家。 元宵:正月十五;与家人团聚,吃元宵。 清明:四月初四;踏青、扫墓。 端午: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 乞巧:七月初七;穿九孔针、做小玩偶、求巧。 中秋:八月十五;吃月饼、与家人团聚。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敬老。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由来

你难到我了~

帮忙找下关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的诗句

春节的诗句是什么?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节各是几月几号,干什么

春节:正月初一;一年中的第一天,赶集、聚会、吃饺子、回家。 元宵:正月十五;与家人团聚,吃元宵。 清明:四月初四;踏青、扫墓。 端午: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 乞巧:七月初七;穿九孔针、做小玩偶、求巧。 中秋:八月十五;吃月饼、与家人团聚。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敬老。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思维导图?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思维导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各是几月几号

春节是1月5日贴窗花。元宵节是2月9日吃汤圆。清明节是4月4日大扫除端午节是5月28日吃粽子,七巧节是8月26日,中秋节是10月26日。吃月饼。

中国传统节日用什么颜色表现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元(鬼

蓝色、红色和黑色

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元宵节分别的农历时间、习俗、传说故事、诗句、名家文章?

一、春节 1、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2、习俗: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 3、传说故事:万年创万年历、桃符传说、年兽传说等; 4、名家文章:老舍《北京的春节》、老舍眼中的“太平花”; 5、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二、端午节: 1、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2、习俗:端午食粽、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 3、传说故事: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 4、名家文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屈原的《离骚》和《天问》; 5、诗句: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三、清明节 1、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2、习俗: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3、传说故事:火烧山逼介子推; 4、名家文章:林萧的亿清明 5、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中秋节 1、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2、习俗:赏月、玩花灯、吃月饼、猜谜等; 3、传说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捣药; 4、名家文章:老舍笔下的中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重阳节 1、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 2、习俗:登山秋游、摆敬老宴、赏菊、辞青等; 3、传说故事:登高寻九节菖蒲、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 4、名家文章:陶渊明的白衣送酒、孟嘉落帽; 5、诗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六、七夕 1、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2、习俗:拜七姐、储七夕水、吃巧果、乞求巧艺与姻缘等; 3、传说:牛郎织女的鹊桥会; 4、名家文章: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5、诗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元宵节 1、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2、习俗:赏灯、押舟、猜灯谜、耍龙灯; 3、传说故事:点彩灯来历、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4、名家文章:杨维桢《元夕与妇饮诗》; 5、诗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清明端午中秋名人故事

清明 又称寒食节,和介子推有关。端午有纪念屈原和伍子胥两种说法,现在过端午都是纪念屈原。中秋的来历和历史人物没关系。希望答案能对你有帮助(づ ̄3 ̄)づ╭❤~   清明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   纪念屈原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接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中秋是指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都会选择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关于中秋节的来历说法有很多,以下列出三个比较常见的说法。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各地都有习俗,人们会摆上香案,祈求平安,吃月饼祈求团圆等。 中秋 来历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我国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而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先开始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的演变称为“中秋节”。 来历二: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至于嫦娥为什么吃药,还有几种说法,这里不表,后裔对嫦娥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习俗,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称“中秋节”。 来历三: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的收获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动,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获、冬藏之说,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所以可能是由这延续下来的习俗。 习俗 月饼,每到中秋节,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着团圆,寓意着圆满,是我们对亲情的寄托。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亲朋好友互相赠月饼,是一种亲情的体现,也是社会关系的联络。在节日当晚,一家人会围在香案前切月饼吃,每个人都要吃,这代表了自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象征着团员。 设香案,中秋季也是祭月的节日,人们会设香案,点上香,放上水果、月饼等,香案置于院落中,表达了对月亮的祭拜,也表达了人们对神的敬仰。 赏月,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骚客们发起,他们的诗句及作品促使这种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习俗,这一天一家人一起赏月那叫圆满,一个人漂泊在外赏月,会异常孤单。无论如何,这一天,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看几眼月亮。

要有关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的诗文各五首

具体一些,要哪种??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