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生平

2023-09-01 21:05:21听书读书共分享08:49 2.2万
声音简介

上李邕?

什么意思⊙_⊙

李邕的读音李邕的读音是什么

李邕的读音是:lǐyōng。 李邕的拼音是:lǐyōng。结构是:李(上下结构)邕(上中下结构)。注音是:ㄌ一ˇㄩㄥ。 李邕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人名。(西元678~747)_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省)_人,为李善之子。唐代书法家。玄宗时任北海太守,世称为「李北海」。 二、国语词典 人名。(西元678~747)_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省)_人,为李善之子。唐代书法家。玄宗时任北海太守,世称为「李北海」。为人刚正不屈,后为李林甫所害。精书法,初学王羲之,复自成一格。擅以行楷写碑,笔力雄浑,风骨劲拔。有《李北海集》,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三、网络解释 李邕(唐代书法家)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扬州江都区)人,一说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李邕为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关于李邕的诗词 《送李邕(一作送李安邑)》《上李邕》《送李邕之任滑台》 关于李邕的诗句 李邕_免金吾杖寒陋鄙李邕南游李邕死 关于李邕的成语 种瓜得瓜,种李得李以桃代李李广不侯六合时邕李代桃僵桃来李答李郭同舟桃李年蔡邕救琴投桃报李 关于李邕的词语 投桃报李张三李四桃来李答李代桃僵李下瓜田李郭同舟桑中生李李白桃红桃李年以桃代李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李邕的详细信息

《上李邕》

diao 四声

上李邕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上李邕翻译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邕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九年(公元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上李邕赏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其实历史上李邕本人亦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作品原文 上李邕 李白 〔唐代〕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闻 一作:见)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上:呈上。李邕(yōng)(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上李邕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上李邕翻译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邕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九年(公元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上李邕赏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其实历史上李邕本人亦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作品原文 上李邕 李白 〔唐代〕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闻 一作:见)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上:呈上。李邕(yōng)(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上李邕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上李邕翻译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邕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九年(公元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上李邕赏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磨滚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其实历史上李邕本人亦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作品原文 上李邕 李白 〔唐代〕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闻 一作:见)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上:呈上。李邕(yōng)(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摇:由姿游没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迹纳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北冥有鱼与上李邕比较阅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小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B.《齐谐》者、志怪者也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C.化而为鸟 为坻、为屿D.天之苍苍   两鬓苍苍十指黑【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小题3】《庄子》之文善用比喻,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成语,如比喻仕途得意,可用本文的成语“_______”来表达,比喻前程远大,可用本文的成语“_________”来表达。【小题4】庄子的作品往往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小题5】请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内容,简要说说李白借助大鹏形象表达怎样的感情。链接材料:《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谁能给我《上李邕》的翻译

能给我《上李邕》的翻译 Can you give me the "Li Yong".

以宇文邕为主角的小说 要穿越的

迷梦兰陵,兰陵皇妃

关于《三国演义》中蔡邕

  蔡邕哭董卓是做的一场秀,而被王允识破了.   蔡邕哭董卓,并非是书呆子气发作。那么他为什么要哭呢?他其实是在赌博。蔡邕的官儿是董卓给他的,董卓倒台,他的官位可就有那么点儿危险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必须去跟王允套近乎。可是他又不能直接去拍人家马屁,谁都知道他是董卓提拔的,这会儿董卓倒台了,他若是当墙头草,大臣们肯定都会瞧他不起。怎么办呢,蔡邕艺高人胆大,决定作一场秀,冒个险。大家都对董卓恨的是咬牙切齿,偏偏蔡大人却跑去哭,这肯定会引起所有人的好奇心,也肯定会引起新贵王允的注意。面对王允的怒斥,蔡邕的理由是:我知道董卓是王八蛋,可是他对我有恩,我不能没良心。这意思就是说,他蔡邕看董卓,是一分为二的,罪过是罪过,恩情是恩情,他不会因为董卓倒台了就当墙头草,他是个讲良心的人。蔡邕话里有话,他这是在告诉王允,他这么做不仅不能说明他行为不端,反而说明他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道德高尚的君子。   蔡邕还提到自己自己正在修汉史,恳求王允毁他容也好,砍他脚也好,千万要留下他一条命,让他去把书写完。看起来蔡邕的这个理由相当有力量,实际上,他这是在要挟王允。蔡邕知道,王允也是个读书人,他拿出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后,如果王允还想杀他,肯定会害怕背上诛贤的罪名。而且,他自己先把“黥首刖足”四个字说出来,王允如果再毁他容砍他脚,便显得太没有气度了。所以,蔡邕的全部潜台词就是:“我知道董卓是反贼,我哭董卓不是因为我跟他是同党,而是因为我的道德水平比你们高了一个层次。而且我正在修史书呢,你们不能杀我,也不能对我用刑,否则舆论是不会放过你们的!”   要是换个人,可能蔡邕也就蒙混过关了,可是这回他失了策。王允连连环计都想得出来,蔡邕这点小伎俩他能看不破?于是王允大手一挥,就把蔡邕给杀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