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30:中医自有大气象(结语)

2023-06-22 18:20:02正安答摩28:05 3.7万
声音简介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节目到现在,话题+正课,我们已完成了计划课程的所有内容。今天,是《中医文化必修课》的最后一讲。



我们现在常说,要有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从哪里来?



中医是文化医学,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液。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可以通过回望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在广阔的文化环境下考察中医。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了解中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明、自己文化的亮点。这应该是建立起中华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



整个《中医文化必修课》,都在讲文化与中医的关系。这一讲,我们对整个课程做一次大回顾。






课程第一个板块,从中、西医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谈中、西医各自的擅长、特点、关注的不同层面以及各自的发展走向。



比如关注的层面,我们可以借用中医「形气神」理念来做比喻:



如果说西医更关注形的层面,那么,中医就更关注气的层面;而神,中西医都有关注,但各自走向又有不同。



表现在,虽然西医有心理学,有内外妇儿科,但因受到心物二元论哲学观的影响,西医走的路,趋向于形神分离。我们看到的是,有心理问题,去看心理医生;有身体问题就找内、外、妇、儿科医生。



治疗身体的医生和治疗心理的医生,在临床操作时联系度并不大,各自独立性较强。



而中医,哲学背景是「形气神」一体观。从化生来看,形可化气,气可化神;从统御来看,神可御气,气可御形。这些观念,常常落实到治疗与养生的实际操作中。



可见,中医更注重形气神的内在关联,关注的层面更丰富。



有了比较,才容易有鉴别。当与外来文化比较,才更容易发现自身文化的亮点与优势。



现在,认识世界的方式大大增加,人们眼界大开,越来越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变化。人们已从最初对西方还原论方式取得炫目成功的惊讶中逐渐冷静下来,并不断反思,然后发现——那种线性的、简单的、分割的、静态的思维,是难以完全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



医学研究的是人体,而人体正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这就带来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医?看待中医的科学性或者说合理性?



既然西方还原论思维无法完全认识复杂世界的所有层面,因此,以还原论思维作为判断一个学科或一种思维方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其不合理性就显而易见。



基于世界的复杂性,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科学由此产生。科学界已出现了一股从「物质实体论」往「关系实在论」过渡的思潮。科学方法也由注重分析向注重综合过渡,并且形成潮流。



这股潮流,刚好与中国传统思维方法论形成共鸣。因为,中国传统思维的研究对象,正是以中医为代表的古代复杂性科学。



朱清时院士认为:「近一二十年,人们理解到原来复杂性科学不能用还原论的方法,还得用中医这种宏观、整体的思维方法,还得经过反复实践、形成经验、经过直觉或顿悟上升到概念或理论,这些概念或理论再到实践中去验证或修改,然后实践证明它的正确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特别是对复杂性事物。」



朱院士的话,一语道破了中华传统思维方式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医思维,在现代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也日渐凸显。



所以,中医的发展,不应该被现代医学之类的理论、方法所异化或全面取代。而应该在透彻了解中医内涵的基础上,以提高疗效为前提,沿着自身发展逻辑,与复杂性科学相互磨合、印证、交汇,逐渐演进,由此完成中医自身的创造性发展。



不少人认为,中医的价值在于临床效应。是的。但其实,中医学的价值还在于,拥有与西方文化不一样的视野、视角。



也就是说,面对医学对象,中、西医认识的方法不同,所以看到的规律不尽相同,或者说看到的是规律的不同层面或侧面。中医的视野或视角,同样对西方文化中的各学科有所启发。这也是中医或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



也只有当我们了解这种视野、视角,文化自信才会油然生起。






课程的第二个板块,讲的是在中华文明背景下,浓缩版的中国医学发展史。



中医学的发展,就现存资料看,《黄帝内经》应该是中医学发展的第一座高峰。我们的音频课程,也选取了《黄帝内经》中跟中医大观念、大框架、价值取向以及与养生关联较大的部分内容来讲,方便大家体会、了解,中医构建采取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大格局。



跟着就是中医各个时期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我们以朝代来划分。每一阶段,医学的进步发展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莫大联系。



首先,我们展现了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的奠基时代。



跟着,我们以文化背景、医学著作、事件、人物为线索,带大家了解隋唐时期中医学的深化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术的争鸣阶段以及明清时期中医学走向成熟与集大成的阶段。



同时,为了兼顾中医发展的标志性与趣味性,我们也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大医家事迹,更具体直观地展现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西学东渐。中医学接受西方医学挑战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医学的一些理念与手段。于是呈现出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中医教材白话化的现象。中医诊治疾病,也在自身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参考了现代医学的病名与诊断,临床领域跟视野也扩大了。



近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有得有失。得与失,我们在讲课内容中都做过一些点评。






下来我们讨论了以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代表的中医学哲学观念。



「哲学」这个词是个外来语,哲学探讨的是自然科学跟社会科学的最一般规律。套用古代术语,哲学近似于东方文化中探讨天地自然的本然,探讨天地自然大规律的「道」。



中华文化为什么论道?一句话:「推天道以明人事。」换成对医学领域的表达,就是「推天道以明医事」。



宇宙包含无限多现象,有着错综复杂的层面和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自然观,决定了东西方人对这些现象的审视方式也不同。



之前讲过,中华混元一体的元整体观念,很容易催生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价值取向。



中西医的特征也由此分明:中医学是以道统理,以理证道,是道器合一的学问。而西方医学,是只研究「器」的学问。



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大视野,来把握元整体的自然性、丰富性、联系性以及无穷变易性,最佳的审视形式,就是中华文化的各种思维方式。



当今中医的发展,其中某些内涵的失真,多半出于对还原论思维方法的过分依赖,对「道器合一」的中医学科形态的轻忽与误解。



更因为,中医道与理相贯,蕴藏的思维方式深阔如海。现代人,思维习惯上多半只认具体的细致而微的理,却不熟悉天地自然之道,才由此认为中医学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学问。



这里,实在有必要审视、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正是由于中学有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基础课程做铺垫,我们接受西医、学习西医才相对容易。



但是,中医有相应的文化教育作铺垫吗?关于《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这些中华文明的经典,我们学过哪一本甚至是哪几句?以至天干地支不懂,乾坤天地不知。难道我泱泱文明古国,竟没有自己的文化与文明可教吗?



如果大家在中小学就接受过阴阳、五行、易经等中国古文化的启蒙教育,现代人理解中医还会那么难吗?作为本国文化有机部分的中医,学习时竟然让人产生了文化隔阂感,岂非怪事?



不难看出,「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是古人,而是今人学有未逮。以今天的浅薄之见,难以明了古人的智慧。将深阔如海的中医,一味程式化、简单化;将生动灵活、气象万千的天人之道,仅仅理解为格式化的知识体系,或是仅供熟练操作的术和技。



以现代人的思路审判古人的思维,以西医模式来规范中医,以研究物体的方法来研究活生生的人,几乎成了业界时尚。



中医,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但如果中华文化都在日渐萎缩,中医本身也都不太「中」了,那么,中医还如何作代表?这个问题,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反思。






下一个板块,讲的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选择哪些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本质上是文化选择。



农耕文明,对自然充满依赖,必然产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注重自然万物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运动变化、和谐统一。由此,逐渐形成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与中和思维。而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又为这种观念与思维提供了哲学基础。



古代的自然科学领域,比如农业、天文、地理、气象、中医等,为这些思维方式提供了用武之地,也提供了其发展的营养,使之逐渐丰富完善。在人类思维领域中,自成融合了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互为补充的一格,形成了中华文化下自身的科学源流。



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大视野来把握元整体的自然性、丰富性和联系性,最有代表性的审视形式就是象思维。



从象思维的视点出发,观察到的现象层面,自然就与从还原论实体思维视点出发有所不同,所得更是不尽相同。



可见,生存方式决定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又决定着价值取向,从而产生对世界不同的感悟方式。






下来,是诸子百家板块。



诸子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于是有了多姿多彩的百家争鸣。



中医学探讨的,正是典型的「天人之道」的学问。百家学说融入医家,既丰富了医家理论体系,也指导了相关实践。



这部分内容扩展了我们对中医学的认识,更拓展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我在教学中,一直喜欢以易经、道家、兵家、佛家、儒家、玄学、天文、气象、农业、艺术、武术等领域的观念、原理来解释中医。这比单纯从教材知识教学,要得心应手得多。当然,也比教材原味得多。






再下来,就是中医学的实际内容。主要包括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神、体质病因、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养生、治则等,既是实用知识,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这部分,我们主要围绕哲思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来展开。



讲这些内容,我们结合以上讲到的各种观念和思维方式,主要通过象思维来贯通讲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实践,特征就在于「意象」。课程中谈到了气之象、阴阳象、五行象、八卦象、藏象、经络象、病因象、诊断象、药之象、方之象等等。



象与象之间相连相接、相扣相叠、相映相衬,呈现出中医厚重实用又意趣盎然的「象世界」,足见其妙理纷呈、博大精深。



在这个「象世界」中,灵魂就在于观物取象、触类而通,方式在于推演络绎,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观象明理、得象悟道、以意为法、法象而行。



医学史上的大医,都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明代《图注八十一难经·序》里说:「徒通乎医者,庸人也;兼通乎儒者,明医也。」



这里的「儒」,指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和思维方式的人。这些人在把握中医学、理、术、技的基础上,凭借其深厚学养,对「道」有着深刻感知与妙悟,是得「道」之人。



近代名医秦伯未曾说:「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学养」,可以说是为医者体道运真、更上一层楼的基础。



因此,中医药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贡献,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做」。由是,走出误区,把握中医本真,开拓临床视野就成了必需。



国人,尤其是中医人本身素质提高,恢复自信,就十分重要。



而古文化知识的充实,思维方式的引导,原味中医的体悟,中医元神的寻回也很有必要。



开设《中医文化必修课》,正是这种顺应。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动力源头。中医,是「道器合一」的丰富医学,要寻回自己文化之根,也应该有「执大象,天下往」的气度、学养和体悟力,上下求索,开拓出学科未来发展的海阔天空之气象。



这里,先谢谢网友们对这门课程的反馈:



「潘老师是少有的周易和中医以及传统文化全通的老师,讲解旁征博引,教学轻松有趣,于轻松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中医文化必修课》是我听过的最广博,最容易懂,干货最多的中医课,更有意义的是里面贯穿的易、儒、佛、道多家知识,特别是把《易经》讲得如此生动,把易与医关系讲得如此易懂,恐怕难有其他医生能做到。」



「潘老师能在这里开网络课,真是广大听众的福音。现在讲中医的人参差不齐,诺大的江湖,难得遇见有如此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有深度、有格局的老师。」



感恩大家的反馈!



当然,我也会反思课程中的不足,为今后普及推广中华文化与中医继续努力。



有些朋友关心,这门课结束后,我会做些什么?还有就是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继续在中华文化和中医学习中有所收获。



首先,我会将《中医文化必修课》的音频整理出书,极有可能还是沿用「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为书名。



整理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不失原味的前提下,将口语版略往文字版靠。


第二、对每讲内容会做些修改或补充。因线上课需要牵就时间长短,未必每一讲都能发挥得酣畅淋漓。文字版则没有此顾虑,可以尽量做到表达到位,并且完整。


第三、增补一些不方便在线上课发挥的内容。比如: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六经开合枢,还有其他需要较大量图表来做演示的内容。



其次,我的《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这套书,已经有了《易之篇》《道之篇》和《象之篇》,内容都比这个线上课程要深,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作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医学的读物。



这套书的缘起,曾提到过,后续还会有《和之篇》《时之篇》与《数之篇》。有些朋友很关心,不时问到后续的这些书什么时候会出。



这里统一回答:



即将出版的《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可以看作是《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系列的《和之篇》,尤其是我们线上课讲到的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以及诸子百家对中医学的影响,这些内容正是我原来构思《和之篇》的主要内容。



而《时之篇》,原本设想探讨时间医学,但近几年这类书不断出现,我再写似乎显不出多少新意。作为大含量的《时之篇》,我就不一定写了。不过课程中讲到的二十四节令圆运动,还有治疗、养生中的道法自然、顺势思维等内容以及将要补充进来的天干地支、六经开合枢等内容,讲的就是时间医学。



至于《数之篇》,可以从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等内容一窥端倪。由于其中部分内容牵涉到术数,而术数是个存在争议的领域。「数」在医学应用上,尽管有些人在做尝试,但要能相对严谨地证明效果却不太容易。为了保持所写内容的严谨性,所以暂时未到动笔的时机。



另外,大家可以进入我的公众号「中医老师潘毅(ZYLS_panyi)」,让我们在学习中医文化与中医的路上继续交流。



我公众号里,几乎每篇文章最后,都会附上我的行医地点与时间,还有网诊的二维码,方便有需要的朋友应诊。



最后,要感谢喜马拉雅FM提供了一个让我与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感谢正安答摩团队在节目制作中与我的通力合作。



感谢梁冬先生对我这个节目的推荐。



感谢我的师承学生王一舒,在这个课程中对经典以及中医相关内容的用心诵读,为节目增色不少。



感谢每一位听众朋友这一年来的支持、陪伴,但愿各位在中医文化跟中医学的长河里都能获得滋养,智慧增长!



谢谢大家,我们有缘再会!



(课程完)

古代30岁学医的名家

可以,你要一定知道兴趣对于学者是多么的重要!兴趣会使效率大大的提升!!只要你有兴趣我相信学这个一定不晚!

我们身边的科学现象(要30个)

十万个为什么....

大象的耳朵读后感30?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一个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而要了解它的本质。不好看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没用的,很可能恰恰因为他不好看所以才有用。

红楼梦30个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1、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虽出身于声势显赫的封建大家族,却是个封建和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鄙弃功名利禄,能平等待人。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 2、林黛玉: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贾宝玉一样也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她率直却不鲁莽,做事谨慎。她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多愁善感及年少才高。她内心敏感,情感脆弱。所以,黛玉的泪是因为感动而落的泪。 3、薛宝钗:薛宝钗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薛宝钗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宝钗人缘好,才智高,才思敏捷,但却是典型的“女夫子”。他不仅是一个封建道德礼法的自觉恪守者,还是一个不惜殉之以身的卫士。 4、王熙凤: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个能说会道,又会见风使舵的人。她敢想敢干,有谋略,有胆识,有魅力。王熙凤自幼性格果断、泼辣,成年后自然就“越发历练老成”。且“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察颜观色、阿谀奉承,深得长辈的欢心。

象声词30个

象声词,就是模拟声音的词,比如流水声哗哗,刮风声呼呼,猫叫声喵喵等

这个医生怎么样?有个将近30岁的女人去看病,那个中年男医生一见她就特别关照她,让她先看;他对别人的

这个非常简单,只要看看他对别的病人的病是不是负责任,治疗的怎么样,开的药是不是都是贵药完了还不管用,或者开的药非常的对路,完了还不贵!但即使这样,也只能说明他有没医德,是不是个好医生!如果从恋爱的角度看,合不合适还得真正相处,深入了解之后才能确定,因为人好并不代表就跟自己合适,还有脾气、性格能不能跟自己合的来,价值观跟自己能不能协调,是不是离过婚有小孩,等等一些个因素需要考量,总之我建意该女性不防跟那个医生相处相处,了解一下,再做打算,这样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我对象29我19等我30了我对象多少岁

你对象29 你19,你俩永远差十岁。那就是说你对象永远比你大十岁。你30岁的时候他就40岁了。

中医都有哪些脉象?哪些脉象好?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大象中医有声讲堂听不了

大象中医怎么到今天,2019年4月16日又不能用了?其中的方剂和药物查询已经找不到了。

神医王十二的形象特征是什么

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接下来播放